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最後的說話

  佛陀最後的說話

  羅候羅著譯

  陳健忠中譯

  接著聖者對阿難(Ananda)長老宣說:「阿難,你們之中有人這樣的想:『這些(我們已得到了)說話是由那已離去的導師所說的①,那再不與我們一起的導師。』可是阿難,不應采用這樣的看法來看待這事,我所教導的傳下來的,阿難,作爲教法(Dhamma)和戒律(Vingya)的,在我離去後,便會是你們的導師。」

  「阿難,比丘們現在彼此稱對方爲『朋友』(Avuso),在我離去後,他們不應這樣做了。一個資深的比丘,阿難,可以稱呼資曆較淺的比丘的名字、姓氏或稱爲『朋友』;一個資曆較淺的比丘應稱呼資深的比丘爲『先生』(Bhante)或『長老』(Ayasma)。」

  「假如僧伽(那社團,那組織)有這樣的意願,阿難,讓他們,在我離去後,廢除那些較小和次要的戒(規則)。」

  「在我離去後,阿難,最高的懲罰②應加諸車匿(Channa)比丘身上。」

  「可是,先生,甚麼是最高的懲罰呢?」

  「讓那車匿比丘說任何他想說的話,阿難;比丘們不要和他說話,提醒他,或規勸他。」③

  接著,聖者對比丘們宣說:「有可能,比丘們,甚至還有一個比丘的思想中,仍對釋迦聖者、教法、僧伽、『道』或修習存有懷疑或不明白。問吧!比丘們。不要在事後這樣的後悔:『我們的導師曾經面對面的和我們一起;我們未曾詢問那聖者,當我們仍然面對面和他一起的時候。』」

  說完這話的時候,比丘們仍然保持緘默。

  第二次,第叁次,聖者重複的對比丘們宣說………如上。

  比丘們,甚至在第叁次宣說後仍然保持緘默。

  接著,聖者對他們說:「有可能,比丘們,你們不問問題是由于對導師的尊敬。那麼,比丘們,讓『朋友』說給『朋友』聽吧。」④

  甚至在這個時候,比丘們仍然保持緘默。

  接著,阿難長老,對聖者說:「這真是奇妙啊!先生。這真是偉大啊!先生。先生,我有這個信念,在這個比丘團體中,沒有一個人對釋迦聖者、教法、僧伽、『道』和修習存有任何懷疑和不明白。」

  「你是依據信念而說出這話,阿難,可是,釋迦聖者是這樣的,他知道,肯定的知道,在這比丘團體中,沒有一個人,對釋迦聖者、教法、僧伽、『道』或修習存有任何懷疑或不明白。誠然,阿難,在這五百比丘當中,甚至那些得到最低精神成就的都已是個『入流』(須陀洹,Sotapanna),不會墮落(入低層的生命境界),已被肯定,是必定會得到『覺悟』的。」

  接著,聖者對他們宣說:「接著,比丘們,我現在對你們宣說:『一切緣生的事物都是暫存的,努力地去達成你們成就的願望。』」

  這些便是釋迦聖者最後的說話。

  譯自摩诃般涅槃經,長尼伽耶第十六經(FromtheMahaparinibbana-suttaoftheDigha-nikya,SuttaNo.16)

  ①atitasutthukampavacanam.戴偉思(RhysDavids”)的譯本譯作「那導師的話已經說完了」,並不能傳達原文的意義。

  ②字面直譯是「天上降下的懲罰」(Brahma-danda)。

  ③車匿(Channa)是覺悟之前的悉達多太子的親密夥伴和車夫,後來他加入了僧團,由于他和那導師的親密關系而變得自大驕傲。他變得倔強和自我中心,缺乏正確的團體精神和時常有反叛性的行爲。在釋迦聖者般涅槃(死亡)後,當阿難找到車匿,向他宣讀這全面社會性的杯葛懲罰的時候,即使他那驕傲的心也被馴服了,他變得謙虛,他的眼開了。後來他補救了他的過失而成爲阿羅漢,于是那懲罰便自動的消失了。

  ④這裏的意思是,如果他們由于對他們導師的尊敬而不願意直接向釋迦聖者提出問題,一個比丘應把他的問題靜靜的說給他的「朋友」聽,他的「朋友」便會代他詢問這個問題。

  載自《佛,當初教的是什麼》一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