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覺悟的因素
目 錄
作者:斯裏蘭卡, 喜見長老
七覺支
五蓋及其對治方法
《長部》第二《沙門果經》和注釋的選輯
七覺支
譯 言
七覺支就是培養「不失念」、「銳利的擇法眼」、「勤奮精進」、「法喜充滿」、「此息」、「專一心念」、「舍離」、等七種心靈覺悟的因素。根據這七種因素,一位禅修者可以淨化生命、證入涅槃,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具體實踐的法門,並不是神秘的事物,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境界。
由于七覺支如此重要,我們特別選擇一本解釋七覺支的書—斯裏蘭卡佛教出版社《法輸》佛學叢書系列的第一號書—《七覺支》(THE
SEVSNFACTRS OF
ENLIGHTENMENT),作者爲斯裏蘭卡籍的喜見長老(PIYADASSIMAHATHERA)。該書深入淺出地闡述七覺支,實踐性很強,適合禅修者閱讀。
導言
在佛教的叁藏典籍裏,記載佛陀曾經在不同場合開示「七覺支」的法義。《相應部》第五《大品》裏,有一個《覺支相應》的編集,當中彙集了佛陀對七覺支法義各種不同方式的宣說。在導言部份,我們將會開讀《守護經》(Paritta;The
Book
Protection)(譯注:《守護經》是斯裏蘭卡佛教徒在日常宗教儀式中經常念誦的經驗經文編者編集,當中連續收錄了叁篇七覺支的經文。)其中叁篇七覺支經文的節錄。《守護經》的經文從佛教陀在世的時候開始。已常受佛教徒所念誦,用以對治苦痛、疾病一困厄之苦。
巴利文bojjhanga(覺支)這個名相是由(bodhi+anga)組合而成,bodhi是指覺悟;若詳細的說,就是洞悉「四聖谛」—苦谛、集谛(苦的成因)、滅谛(苦的止息)以及道谛(止息苦的途徑)。anga是指因素(factors)或指肢體(limbs)。所以,覺支就是指覺悟的因素或指直觀、智慧的因素。
「覺支!覺支!世尊經常教導我們,世尊啊!爲什麼宏觀世它們被稱爲覺支呢?」一位比丘如是問佛陀。「它們能教導致覺悟。比丘啊!這就是名稱的由來。」佛陀簡潔地回答。(注:《相應部》五:第五十九頁,巴利聖典協會版)
佛陀也詳細的解說:「正如一所尖頂的房子,所有的椽都朝著房子的頂尖;指向房子的頂尖,連接房子的頂尖。其中,房子的頂尖的被視爲最首要之處。比丘們啊!若比丘培育七覺支,今其增長,他就會朝著涅槃;傾向涅槃;趣入涅槃。」(注:《相應部》五:第六十叁頁)
七覺支分別是:
一、念(sati;mindfulness)
二、擇法(dhammavicaya;keen investigation of the dhamma )
(注:法dhamma
有多種涵義,此處是指身和心—「名色」。擇法覺支就是去分析或觀察這個遷流變化的身心和倚仗各種因緣條件而成的所有事物 。)
叁、精進(viriya;energy)
四、喜(pitt;rapture or happiness)
五、猗(passaddhi;caml)
六、定(samadhi;concentration)
七、舍(upekkha;equanimity)
以下是《守護經》當中一篇七覺支的經文:
我曾這樣聽聞: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轉園。當時大迦葉尊者住在畢缽羅窟,身患得病。
佛陀知道這消息後,在日暮時分離開住處,前往探望大迦葉尊者。就座後,佛陀對尊者說:「迦葉啊!你覺得怎麼樣?能否忍受?能否支持?病痛在加劇還是在減退?病況有;加劇或減退的迹象嗎?」
「世尊,我這病痛極難忍受,極難支持,病痛很劇烈,病況不但沒有減退的迹象,還在增加。」
「迦葉啊!我曾詳述七覺支,我已培育七覺支,令其增長。當已培育及令其增長—將導致徹底的證知,圓滿的智慧,達到涅槃。七覺支是什麼呢?
一、念覺支。迦葉啊!我曾詳述它,我已培育它,令其增長,當已培育及令其增長—將導致徹底的證知,圓滿的智慧,達到涅槃。
二、擇法覺支。:::
叁、精進覺支。:::
四、喜覺支。:::
五、猗覺支。:::
六、定覺支。:::
七、舍覺支。迦葉啊!我曾詳述它:::
這是真確的,這七覺支,迦葉啊!我曾詳述它們,培育它們,令其增長。當已培育及令其增長—將導致徹底的證知,圓滿的智慧,達到涅槃。」
「這是真確的,世尊,七覺支是覺悟的因素!這是真確的,善逝,七覺支是覺悟的因素!」大迦葉尊者贊歎說。佛陀的說法使得大迦葉尊者充滿法喜,也使他能從病榻之中站立起來。後來從迦葉尊者的疾病便因此消除得一幹二淨。(注:《相應部》五:第六十六頁)
《守護經》叁篇七覺支經文的另一篇名爲《大闡陀覺支經》裏提及,有一次佛陀本身患上疾病,大闡陀尊者前往探望佛陀,當佛陀與共論七覺支之後,嚴重的疾病便很快的消除了。(注:《相應部》五:第六十八頁)
人的心念深影響著自己的身體。如果肆意讓心念邪惡地運作,或沈溺于不善與有害的思想當中,會導致身體出現嚴重的問題,甚至死亡,但是,心念也能治療患病的身體,當心念住于與正見相應的思惟之中,則可以帶給身體極大的助益。
英國一位著名學者赫胥黎,曾在也的著作中提到:「心念不單是只會帶來疾病,也能治療疾病。一位樂觀的病者,比一位憂慮與不快樂的病者有更多的康複機會。在信仰治療法faith
healing的個案中,有時連器官性疾病都有即痊愈例子。」(注:Aldous Huxley, Ends and Means
London,1946,p.259)
佛法是一種教導人們覺悟的方法;任何人士若向往覺悟,首先就應該認識清楚覺悟路上的障礙物。
根據佛陀的教誨:生命是「苦」的。(譯注:佛教所說的苦,dukkha涵義很廣,從粗顯的苦難、痛苦、以至深細的缺陷、不圓滿等等都包含在苦所指的範圍內。)而苦是植根于無知—「無明」之上。無明是指只能體會一些沒有意義—稱爲「不善法」的體驗。若深入的說:就是不能正確認知生命是同各種條件組合而成(譯注:生命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組合而成,五蘊各自生滅無常而不實在,因此由五蘊組成的生命的個體也不實在。);不能正確認知感官與外界事物相互關系(譯注:生命聽感官—「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須倚仗外境—「外六處」:色、聲、香、觸、法才能生起作用,而當中無論內六處或外六處都是生滅無常的。);不能正確認知「空」或「界」的互相依緣(譯注:「六界」—地、水、火、風、空、識所組成生命及「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皆互相依緣、生滅無常、不實在。);不能正確認知駕馭感官的能力;不能正確認知四聖谛。而「五蘊」就是這個無明的養料,也可以說是生起無明條件。之所以被稱爲五蘊的原因是它們會對閉、截斷和障礙我們對解脫道路的知見。五蓋分別是:貪欲、瞋恚、昏睡、掉悔和疑。
然而,是什麼東西提供這五蓋養料呢?就是身、口、意叁不善行。而身、口、意叁不善行的養料就是指對感官沒有節製—「根門不守護」。根據論師的解釋:不守護根門,就是放縱貪欲或瞋恚在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當中滋長。
根門不守護的養料就是缺乏正念與清晰的覺知(無正念正知)。以上所說的「養料」使人飄離于法之外—也就是不能准確無誤地認知生命的特質—無常、苦、無我。對于事物真實的相狀的不覺不知,就是根門不守護的原因。當不一個人不能察覺到事物的無常等待特質時,他便會放任自己的身、口、意,作出各種不善的行爲。又池一個人缺乏清晰的覺知時,他不能准確認知何者爲正確的目標,何者爲適當,何者爲真正的皈依處,何者爲顛倒虛妄。當一個人的行爲沒有正確的目標;當一個人的行爲無助于善法的增長;當一個人的行爲妨礙于自己的進步;當一個人經常忘失法義(我們努力修行的真正歸依處);當一個人愚癡顛倒地看待事物—錯認事物是完好、無缺、常恒、牢靠等等,根門不守護便被滋養了。
缺乏正念正知會導致沒有條理的思惟作意(不如理思惟)。在經教中說到,不如理思惟會使人們偏離正確的方向—視無常的爲常恒,視苦爲樂,視無我爲實我,視不善爲善。遷流不息的生死輪回就是植根于這種不如理思惟之上。當不如理國思惟增長時,便會産生兩種東西—無明與渴愛。無明與渴愛會爲未來的輪回帶來動力,當無明生起時,整個緣起的大苦聚也立即緣起而起。所以一個思想膚淺的人就像一艘隨風漂流的船;又像一群被卷進河流旋渦中的牛群;也像一頭被系在輾磨中不斷回轉的牛只那樣,不斷地生死輪回。
再者,對于佛、法、僧叁寶沒有正確的信念(沒有正信)就是不如理思惟的原因,沒有正信就是由于沒有聽聞正法(不多聞熏習)。最後,不多聞熏習就是由于缺乏接觸善友(不親近善士)。
因此,親近善士是對治世間苦困的最根本因素。反過來說,一切善法最根本的養料就是親近善士,因爲善士能提供至高無上的佛法作爲食糧,並且孕育出對佛、法、僧叁寶的正信。當一個人對叁寶有正信時,他能深入明白生命,或能如理思惟,再依次孕育出正念正如;守護根門;身、口、意叁善行;因念住;七覺支;並以智慧獲得解脫。(注:《分別論注釋—除癡迷論》Sammoha
Vinodani)
七覺支的詳述
一、念覺支
現在讓我們逐一詳細探究七覺支吧!首先,第一支是念覺支,這是一個最有效用的自我提升的工具,任何人若實踐正念都能找到解脫的道路。正念包…
《七種覺悟的因素(喜見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