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根除渴愛,
得離優傷與恐懼。(注一)
五蓋中有第二蓋是瞋恚或憤怒。當人們面對不快樂或不合意的事情時,本能在會生起厭惡之心,並且會對這些事情感到沮喪。與喜愛的東西別離,或與討厭的東西相會,同樣會使人感到苦惱,甚至一道不合意的菜、一杯不可口的食品、別人不好的態度、乃至上面種種細微瑣碎的事情也可能使人生起厭惡之心。以上這些都不不如理的思惟作意,會導致瞋恚的生起。在另一方面來說:這會滋長瞋恚以及障蔽知見,歪曲的心念所會成爲覺悟真理的障蔽以及解脫道路的阻礙。貪欲與瞋恚都是建基于無知(無明)之上,無明是所有不善法的根源,甚至會促成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沖突。
第叁,昏睡蓋是由昏沈(thina)和睡眠(middha)(注二)兩種不善法所組成的。錯沈是指懈倦的心,睡眠是指懈倦的心所。昏睡是指心性方面的疲乏呆滯,而不是身體方面的疲乏呆滯。甚至于阿羅漢或佛陀,雖能斷除內心錯沈睡眠的障蓋,也不免有身體方面的疲乏。昏睡會妨礙心性的發展,內心受到此蓋的影響而變得呆滯、沒有活力、就像太硬的牛油難以塗在面包上,又像蜜糖黏結在湯匙上,難以脫出。
懈怠是心性發展的危險敵人,它會逐漸累積增強,最後令人對善法無動于衷,這種不進取的心性是追求正道及解脫的致命障礙。通過精進(內心的努力)便能超越昏沈和睡眠這兩種不善的東西。
第四,掉悔蓋亦是由兩種不善法所組成—掉舉(uddhacca)(注叁)和後悔(kukkucca)(注四)。所有做惡有惡行的人,他的內心都是動蕩不安的,這已經是一個定律。掉悔,使人飽受犯罪感及心靈不安之苦。內心動蕩不安的人,有臺被搖動之峰巢裏的慌張蜜蜂。這種搖動的內心會阻礙禅修以及個人有升進。後悔不安的內心同樣有害,人很從時候會對自己所做過的惡行,後悔不安,這不是佛陀所鼓勵的。「爲倒瀉光宗耀祖牛奶而放聲痛哭」,這是于事無補的,與其對自己的犯錯後悔不安,倒不如把精力用于避免自己再犯同樣的錯誤。同樣地,有些人會對自己沒有做某些善行,或未能完成責任而後悔不安,這也是沒有助益的。「要求對岸移過來,讓我們走過去」,這是沒有可能的。與其沒有助益地爲自己未能做到善行而後悔不安,倒不如把精力用于努力行善。後悔不安也是心性發展的障礙物。
第五蓋是疑蓋,也是最後的一蓋。疑的巴利文是由vi+cikiccha組成的,直譯的意思是「無可醫治」。當一個人困惑的時候,其實就是罹患著一種可怖的疾病,除非這個人能夠釋附著疑惑,否則這種可怖的疾病便不能消除。一旦心被疑所擺布。便會生起消極不進取的人生觀,這對心性的發展會造成很大的損害。有些注疏家指出:疑,使人沒有堅定的抉擇能力,還會妨礙入定(專心一意的心念)。跟疑有關的,可以再補充一點—即使不是佛教的修行者,他們不在意佛、法、僧叁寶,也能夠經由隱伏疑蓋而進入定境。
禅修者以「五禅支」(jhanaanga:characteristis or factors of jhana
)(注五),來降伏五蓋而進入定境:定能降伏貪欲,喜能降伏瞋恚,尋能降伏昏睡,樂能降伏掉悔,伺能降伏疑。然而,進入定境交不是佛教最終的目標,應該以這定境進一步去修「觀」—直觀。通過這種直觀,修行者能徹底根除所有潛藏的煩惱汙染,並且取得究竟的清淨。
一旦內心潛藏煩惱或不淨,人便會生起各種惡法而不能斷除。修習禅定的目的是爲了取得直觀,能夠進入禅定的修行者,因爲五蓋已經被降伏而不會做出惡行,但是他還有汙染潛藏于心內,所以仍然未能達到究竟的安穩。但是阿羅漢聖者把所有潛藏的汙染連根拔除,使無止境的生死輪回都止息下來—他是一個生死輪回已到盡頭、修行已達到圓滿、修行工人已完成、不再受生的人。(注六)
一位深究學問的學生,他應該遠離感官享樂的吸引,在一個合適的環境中,努力研習,因而克服所有的困難,最後在考試中取得成就。同樣地,一位禅修者應該居住于寺院或其他合適的地方,遠離煩囂喧鬧,專注于他的禅境中,不斷努力降伏五蓋,清除心中有數障礙,逐漸進入初禅、二禅、叁禅及四禅,然後以他的定力轉而深入觀察事物的實相—這些是禅修者修習直觀的階段。通過直觀能使人徹底通達所有由衆緣條件而成的事物的實相;使人對事物具有如實知見;使人親身體證真理,並且了悟到畢生所經曆的都是—無常、苦、無我。
禅修者取得觀慧之後,便能通達世間的本然實相,放下無始以來對于世間的執取染著。他打破對封閉的無明蛋殼,徹見宇宙的真理,藉此最後的淨化,他到達涅槃的境界—語言說話所不能形容詞甯靜,內心達到不動搖的解脫(注七)。這位禅修者從此在世上無年執著。
《法句經》第叁七叁個偈誦說:「比丘隱遁于靜處,他的內心極爲甯靜,清晰明辨諸義,超越世俗的快樂。」
注一:《法句經》第二一六誦。
注二:睡眠不是指睡覺,而是指內心處于懈倦的狀態或此處所說是心所的懈倦。
注叁:內心動蕩不安。
注四:也有譯爲惡作,是指做了錯事之後心中後悔不安。
注五:五禅支起禅定中的五種內心質素,分別是:尋、伺、喜、樂、定。
注六:《中部》第二十七《象迹喻經》。
注七:《中部》第叁十《實木喻經》。
七、舍覺支
最後的第七覺支是舍覺支。在阿毘達磨中,舍的定義是中立(tatram-ajjhattata;neutrality),這是在心靈上的保持平衡,而不是冷漠無情。舍是內心平伏、專一的結果。成然,內心不受生命各種盛衰所動搖是很難做到的,但是誰能培育出這種不易獲得內心質素(舍),誰就不再受到困擾。他雖然身處混亂的世間之中—利、衰、毀、譽、稱、饑、苦、樂—他永遠不動搖,內心堅定如磐石。當然,這是阿羅漢聖者的態度。經中說:「善人能放舍事物,善人不談論物欲,雖然面對苦與樂,智者不尤不輕浮。」(注一)
克製自己、不耽于欲樂、不放逸、建立堅忍以及達到清淨,智者就是這樣鍛煉自心而達到的平穩。然而我們能做到嗎?學者荷特這樣回答:「當然能夠,但是怎樣做呢?並不是去做一些甚麼偉大的事情。有人問:『聖者怎樣才配聖者呢?』答案是:當他們身處難以振奮的情境時,他們能振奮;身處難以忍耐的情境時,他們能忍耐;想要停止時,他們能繼續前進;想要談話時,他們保持沈默,就是這樣,十分簡單,但是也十分困難。這是關于心靈健康的::」
詩中說:
快樂是何等容易,
當生活舒暢如歌;
高尚的人欲是,
逆境也能微笑。
在佛教典藉中提到有「四不善道」(cattaro agati;four wrong
paths—貪欲、瞋恚、怯弱和愚癡。人們受四不善道的誘使而作出種種惡行,但是人薹培育舍覺支而達到圓滿之後,就能恒常免除這四不善道,還有,他安詳的中立,使他對所有衆生能夠平等的看待。
「業」與「業果」的認知,對培育舍心的人很重要,因爲這能帶來了一種舍離的態度來對待所有衆生,甚至連無情識的東西,也是如此。成就舍心的近因,是了解到所有的衆生都是他們自己的行爲(業)所帶來的後果。北傳佛教的寂天菩薩在他的〈入菩薩行論頌〉中寫道:
若受他人所怨嫌,
內心歡欣臺受贊;
若受他人所稱許,
內心慎防毀譽理。
自調伏者常微笑,
舍棄衆所之憂慮,
慈心待人宣正法,
此是世上真善友。(注二)
我在此處已經簡單敘述了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開示的七覺支,七覺支可以使徹底的覺悟、圓滿智慧,達到不死的境地—涅槃。究竟是培育七覺支,或者不理會七覺支,完全由我們自己的決定。有了佛法的幫助,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找出並且消滅各種苦因,每個人都能作出適當的努力去取證解脫。
佛陀已經教導我們如何領悟生命的實相,並且逐一提供正確的修習方法,剩下的只靠我們如何自己的努力來找出生命的真谛,讓生命活得最有意義。我們不能辯稱不知道怎樣著手修習,因爲佛陀在這方面絕不含糊,所有必需的說明和指示都十分清晰。佛法初入門乃至終極的目標,都是開放給予所有具眼的人去觀察,具心的人去證知的。「佛法十分清晰,絕對不會令人産生誤解。」(注叁)要追求徹底的覺悟,對我們來說唯一要做的就是—堅定的決心以及努力,認真的修習以及活用佛法。各從應以上述的態度來修習,並盡力而爲。佛法永遠在向立志解脫的求道者招手,所以,讓我們熱切、不間斷的培育七覺支吧!
追憶以往衆聖者,
緬懷他們的生活,
盡管一切成過去,
今仍有人證涅槃。(注四)
願所有衆生健康、快樂!
注一:《法句經》第八十叁誦。
注二:迦葉波法師英譯。
注叁:賀爾《人的心靈》(Fielding Hall,The Soul of a People)。
注四:《長才偈》第四七誦。
王蓋及其對漢方法
譯 言
五蓋是禅修中的不善法,它們不只妨礙入定,更遮蓋和歪曲我們對世間實相(無常、苦、無我)的認知。因此,禅修有工作之一就是對治五蓋。當五蓋在心中越是淡薄時,內心越是清淨、平伏、有力,知見越是清晰,對世間的實相越是明暸,出離心越是強大,生命越加解脫自在,對自利利他的工作越有幫助。所以,對治五蓋能夠帶來很多方面的益處。
此次我們選擇的《五蓋及其對治方法》是《*輪》佛學叢書系列的第二十六號書,編著者爲德國籍的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1901-1994,The Wheel Publication No.26 The Five Mental
Hindrances and Their C…
《七種覺悟的因素(喜見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