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脱完全掌握于每个人自己的手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持之以恒,发挥自己的坚毅的努力和寻求解脱的门径。解脱之门众不上锁;也不是由任何人掌握着解脱之门的钥匙,而是需通过祈求或宗教仪式才能获得。归根究底,阻碍解脱的门及门销都只是由自己造就出来的。
佛陀的戒德与行为就是一个勇猛精进的典范。他曾说「懈怠之人不努力,即使年青与力状,常具昏沈心力弱,得不到智慧及解脱。」(注五)
让我们也学佛这样发愿吧—「即使我的血、肉、筋、骨全都干枯掉,我也绝不改变寻求觉悟的决心!」
注一:《增支部》八:三十经。
注二:《长部》第十六《大般涅槃经》。
注三:《增支部》四:十三经。
注四:以上经文取自于《*轮》佛学业书第二十一《佛陀乔答摩的教义》。
注五:《法句经》每二八○诵。
四、喜觉支
第四支是喜觉支,喜亦喜是善心所的一个。这是一种充遍身心的喜悦,若人缺乏这种喜悦的质素,便难以在觉悟的道路中前进;对佛法,只会感到枯燥乏味;对禅修,提不起兴趣,不能稳健的实践正道。所以,一位发心求取觉悟及彻底解脱生死轮回的人,应努力培育这出种极为重要的喜悦质素。没有人能把喜悦作为礼物般赠送与他人,每个人都只能从如法的反省思惟,以及专心一意当中建立喜悦。因为喜悦是心灵上的东西,不能从外在或物质性的东西当中寻找到,外在可物质性的东西最多只能带来少许的帮助。
「知足」是真正喜悦的人的一种德性。一般人的想法会认为这种德性很难培育,但是若凭着勇气和决心;合理的分析、思考日常所遇到的事物;调伏自己不善的倾向;遏止内心的霎时冲动—这样便能使内心保持清净,并且能体验知足带来的喜悦。
人的内心会生起各种的冲突与混乱,这些冲突与混乱应该受到控制。纵使未能完全根除,也应该减少放任自己的喜好与欲望。换句话说:人应该培育知足的德性。放下我们成为奴隶般的物欲诱惑,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驱除缠绕心中的恶念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些恶法全都根源于贪欲(lobha;lust)、瞋恚(dosa;hate)及愚痴(moha;delusion)。除非经过不断的修习,使内心达到最高净化及平净,否则不能将贪欲、瞋恚愚痴彻底清除。仅仅是放弃外在的东西、禁食、河中或热泉淋浴等等,都不能净化人心,也不能带来喜悦、圣洁及慈爱。唯有修持佛陀所开示的清净道路—戒学、定学及慧学,才能彻底净化人心。
当谈论七觉支当中的喜觉支时,我们一定要牢记,快乐与喜悦之间存有极大的差异。快乐—感官所带为的乐受—是一种短暂无常的东西。人们不是说「快乐是痛苦有的前奏」吗?当人们紧握此刻的欢欣,此刻的快乐却往往成为下一刻痛苦的根源。欲望就像雪花一般,当我们伸手执取它的时候,它很快便会消溶掉。苏格兰诗人柏恩斯说:
快乐像盛开的罂粟花,
当你摘取它时,花即散落;
又像河中的落雪,
刹那雪白,转瞬溶逝。
人们可以从眼、耳、舌、身、意六种感官接触外境当中。获得一些快乐的感受,但这些感受都是过眼云烟的东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动物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从各种外境当中,不惜代价去追寻快乐感受。但是人类应该努力支取得真正的快乐—喜悦。真正的快乐交不是从执取或染着事物之中生起,而是从出离(nekkamma;giving
up)之中生起的,以此出离(不执取染着)的态度来面对世间事物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在《念住经》中担到有世俗的乐受及出离之乐,而且出离之乐远远优胜于世俗的乐受。
有一次佛陀托钵化食,却空钵而回,魔王来到佛陀跟前,嘲笑他是否感到饥饿的苦恼,心境超然的佛陀这样回答:
我们常住于乐中,
全无诸烦恼障蔽;
我们以喜悦为食,
尤如光音于众生。(注:《法句经》第二○○诵)、
真正的快乐会降临到有如下想法的人身上:「有些人伤害他人,但我不会伤害他人;有些人杀生,但我不会杀生;有些人行邪淫,但我不会行邪淫;有些人说妄语,但我会说真诚;有些人诽谤、粗言秽语或耽于无意义的闲聊,但我只会说带来和谐、不恼害、令人舒畅、充满慈心、有礼、中听、适合时机、适当、说中要点等的说话;有些人贪心,但我不会贪心。愿我内心充满活力、谦虚、坚定、正直、平静、忠实、知足、慷慨及真诚的对待所有事物!」能如此想者将有助于达到彻底的觉悟、圆满的智慧以及涅槃。这就是第四支的喜觉支。
五、猗觉支
第五支是猗觉支(注一),分为「身猗」以及「心猗」两种。身猗的身是指所有的心所,而不是物质睡的身体。换句话说:身猗是指受、想、行三蕴的猗;而心猗则是指识蕴的猗。猗,好比一位疲乏的远足者树荫下休息;或好比在炎热的地方,骤雨所带来的清凉。安止自心是一件不溶易的事,因为心是习惯于动摇与不安,实在难以守护、调伏,正如鱼被捉离水中,放置于地面上,不断摇摆挣扎一样,心经常受到欲念的摆布(注二),这就是「敏感的心」的性质。如理思惟,能帮助发心寻求觉悟的人安止自心。除非修行者培育内心安止的质素,否则在禅修方面难以得到成就。安止的内心不容易受到肤浅,或者无真实意义的事物所打动。
现今大多数人都认为「自由」与「不节制」两者的意义是相同的,还认为自我的克制调伏是妨碍自我发展的。但佛法与等见解很不相同,若要得到真正的利益,「自我」一定要克制。并且将之调伏于正道之上。「『如来』(译注:佛陀的另一个称号)是一位已经彻底调伏自我的圣者,他之所以说法是为了教导人们调伏自心。」(注三)
只有当内心安止下来的时候,才能在正道中稳健进步。这对个人及社会都很有益处。一颗混乱的心会影响个人及周遭的人,世上所有人为的灾难都是由一些没有学习过内心平伏、均衡、泰然之道的人所引起的。平伏并不等于懦弱,在任何时候,平伏的态度处处都可以显示出个人的修养。当所面对的各种环境都是顺意的时候,要令内心平伏下来并不太难;但是当面对的各种环境都不顺意的时候,要让内心能同样的平伏下来,就实在困难得多了。不过,超越这些困难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会使我们生活起德行的力量。世间上最讽刺的事情,莫过于有一些认为自己很坚强,其实他只是一个吵吵闹闹的人;或者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内心充满力量,但是其实他只是一个急躁的人。
一个人若培育内心的安止,当他面对世间各种的盛衰—八风:利、衰、毁、誉、称、饥、苦、乐,都能不为所动。他会努力观察世间万物的缘生缘灭—事物的如何生起、如何消灭。他能超越焦虑与不安。领悟世间的危脆不牢固。
有一个故事提到,一位刚丧子的母亲被问到为什么不会感到悲伤和痛苦时,她答道:「他不请而来,不请而去;因为他来,所以他去。悲伤、流泪、哭泣,对此有何帮助呢?」(注四)这就是一个高度安止的心,此心绝不受得、失、毁、誉所动摇,也绝不受各种逆境所动摇。这种心境能对这有情世间产生真正的认知。所以猗(安止)能使修行者得到觉悟并且解脱诸苦。
注一:猗是一种平伏、安止的内心质素,与「掉举」—内心波伏难平相对。在汉译中,也有把它译作「轻安」,而轻安是指身心轻快安利,与「昏睡」相对。
注二:《法句经》的〈心品〉。
注三:《长部》第二十五《大师子吼经。》
注四:《本生》三五四。
六、定觉支
第六支是定觉支。唯有内心安止下来,才容易达到「专心一境」的「定」。安止及专心一境的定能带来「如实知见」(samahito
yatha bhutam pajanati;sees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也可以将五盖调伏下来。
专心一境是一种非常稳固的内心状态,就像在无风的地方,蜡烛的火焰不会摆动飘移。专心一境使得内心能够如实观察事物,不受动摇或打扰。正确的定(samadhi)之修习就是保持内心与心所的平衡,就像一只稳固的手持着一个天秤那样。「正定」能驱散扰乱内心的情欲,并且带来清净、沉着的内心质素。专心一境的心灵不会被感官事物所分心,若在深定之中更加能不为极恶劣的逆境所打动。一位发心清晰、宁静、稳定知足。一颗没有节制的心,会虚耗于没有意义的行为之中。
追求觉悟的修行者会面对很多的障碍,而其中有五种东西,尤其会对修定者以及在解脱道中的修行人形成障碍,在佛法中称它们为五盖(pancan
ivarana;five
hindrances),巴利文nivarana意为遮盖或障碍—障碍心灵发展(禅修)。之所以被称为五盖,因为它们会封闭、截断和障碍心性—解脱之门因而被关闭。
五盖分别是:
一、贪欲(kamacchanda;sensual desires)
二、瞋恚(vyapsda;ill will)
三、昏睡(thinamiddha;obduracy of mind and mental factors)
四、掉悔(uddhaccakukkucca;restlessness and worry)
五、疑(vicikiccha;doubt)
无论对财物或欲乐生起贪欲或渴爱,都会使人束缚于生死轮回之中,不断流转—封闭了解脱之门。
什么是贪欲?贪欲从哪里生起及扎根呢?《念住经》说:「哪里使人愉快及享乐,哪里就是贪欲生起及扎根有地方。」外境—色、声、香、味、触、法,哪里带来愉快及享乐,哪里就是贪欲生起及扎根的地方。当贪欲受到某些原因阻碍而不能达到满足的时候,往往会转化为挫败和愤怒。正如《法句经》所说:
从渴爱生起优伤;
从渴爱生起恐惧;
若人…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