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脫完全掌握于每個人自己的手上。每一個人都應該持之以恒,發揮自己的堅毅的努力和尋求解脫的門徑。解脫之門衆不上鎖;也不是由任何人掌握著解脫之門的鑰匙,而是需通過祈求或宗教儀式才能獲得。歸根究底,阻礙解脫的門及門銷都只是由自己造就出來的。
佛陀的戒德與行爲就是一個勇猛精進的典範。他曾說「懈怠之人不努力,即使年青與力狀,常具昏沈心力弱,得不到智慧及解脫。」(注五)
讓我們也學佛這樣發願吧—「即使我的血、肉、筋、骨全都幹枯掉,我也絕不改變尋求覺悟的決心!」
注一:《增支部》八:叁十經。
注二:《長部》第十六《大般涅槃經》。
注叁:《增支部》四:十叁經。
注四:以上經文取自于《*輪》佛學業書第二十一《佛陀喬答摩的教義》。
注五:《法句經》每二八○誦。
四、喜覺支
第四支是喜覺支,喜亦喜是善心所的一個。這是一種充遍身心的喜悅,若人缺乏這種喜悅的質素,便難以在覺悟的道路中前進;對佛法,只會感到枯燥乏味;對禅修,提不起興趣,不能穩健的實踐正道。所以,一位發心求取覺悟及徹底解脫生死輪回的人,應努力培育這出種極爲重要的喜悅質素。沒有人能把喜悅作爲禮物般贈送與他人,每個人都只能從如法的反省思惟,以及專心一意當中建立喜悅。因爲喜悅是心靈上的東西,不能從外在或物質性的東西當中尋找到,外在可物質性的東西最多只能帶來少許的幫助。
「知足」是真正喜悅的人的一種德性。一般人的想法會認爲這種德性很難培育,但是若憑著勇氣和決心;合理的分析、思考日常所遇到的事物;調伏自己不善的傾向;遏止內心的霎時沖動—這樣便能使內心保持清淨,並且能體驗知足帶來的喜悅。
人的內心會生起各種的沖突與混亂,這些沖突與混亂應該受到控製。縱使未能完全根除,也應該減少放任自己的喜好與欲望。換句話說:人應該培育知足的德性。放下我們成爲奴隸般的物欲誘惑,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驅除纏繞心中的惡念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這些惡法全都根源于貪欲(lobha;lust)、瞋恚(dosa;hate)及愚癡(moha;delusion)。除非經過不斷的修習,使內心達到最高淨化及平淨,否則不能將貪欲、瞋恚愚癡徹底清除。僅僅是放棄外在的東西、禁食、河中或熱泉淋浴等等,都不能淨化人心,也不能帶來喜悅、聖潔及慈愛。唯有修持佛陀所開示的清淨道路—戒學、定學及慧學,才能徹底淨化人心。
當談論七覺支當中的喜覺支時,我們一定要牢記,快樂與喜悅之間存有極大的差異。快樂—感官所帶爲的樂受—是一種短暫無常的東西。人們不是說「快樂是痛苦有的前奏」嗎?當人們緊握此刻的歡欣,此刻的快樂卻往往成爲下一刻痛苦的根源。欲望就像雪花一般,當我們伸手執取它的時候,它很快便會消溶掉。蘇格蘭詩人柏恩斯說:
快樂像盛開的罂粟花,
當你摘取它時,花即散落;
又像河中的落雪,
刹那雪白,轉瞬溶逝。
人們可以從眼、耳、舌、身、意六種感官接觸外境當中。獲得一些快樂的感受,但這些感受都是過眼雲煙的東西。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動物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從各種外境當中,不惜代價去追尋快樂感受。但是人類應該努力支取得真正的快樂—喜悅。真正的快樂交不是從執取或染著事物之中生起,而是從出離(nekkamma;giving
up)之中生起的,以此出離(不執取染著)的態度來面對世間事物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在《念住經》中擔到有世俗的樂受及出離之樂,而且出離之樂遠遠優勝于世俗的樂受。
有一次佛陀托缽化食,卻空缽而回,魔王來到佛陀跟前,嘲笑他是否感到饑餓的苦惱,心境超然的佛陀這樣回答:
我們常住于樂中,
全無諸煩惱障蔽;
我們以喜悅爲食,
尤如光音于衆生。(注:《法句經》第二○○誦)、
真正的快樂會降臨到有如下想法的人身上:「有些人傷害他人,但我不會傷害他人;有些人殺生,但我不會殺生;有些人行邪淫,但我不會行邪淫;有些人說妄語,但我會說真誠;有些人誹謗、粗言穢語或耽于無意義的閑聊,但我只會說帶來和諧、不惱害、令人舒暢、充滿慈心、有禮、中聽、適合時機、適當、說中要點等的說話;有些人貪心,但我不會貪心。願我內心充滿活力、謙虛、堅定、正直、平靜、忠實、知足、慷慨及真誠的對待所有事物!」能如此想者將有助于達到徹底的覺悟、圓滿的智慧以及涅槃。這就是第四支的喜覺支。
五、猗覺支
第五支是猗覺支(注一),分爲「身猗」以及「心猗」兩種。身猗的身是指所有的心所,而不是物質睡的身體。換句話說:身猗是指受、想、行叁蘊的猗;而心猗則是指識蘊的猗。猗,好比一位疲乏的遠足者樹蔭下休息;或好比在炎熱的地方,驟雨所帶來的清涼。安止自心是一件不溶易的事,因爲心是習慣于動搖與不安,實在難以守護、調伏,正如魚被捉離水中,放置于地面上,不斷搖擺掙紮一樣,心經常受到欲念的擺布(注二),這就是「敏感的心」的性質。如理思惟,能幫助發心尋求覺悟的人安止自心。除非修行者培育內心安止的質素,否則在禅修方面難以得到成就。安止的內心不容易受到膚淺,或者無真實意義的事物所打動。
現今大多數人都認爲「自由」與「不節製」兩者的意義是相同的,還認爲自我的克製調伏是妨礙自我發展的。但佛法與等見解很不相同,若要得到真正的利益,「自我」一定要克製。並且將之調伏于正道之上。「『如來』(譯注:佛陀的另一個稱號)是一位已經徹底調伏自我的聖者,他之所以說法是爲了教導人們調伏自心。」(注叁)
只有當內心安止下來的時候,才能在正道中穩健進步。這對個人及社會都很有益處。一顆混亂的心會影響個人及周遭的人,世上所有人爲的災難都是由一些沒有學習過內心平伏、均衡、泰然之道的人所引起的。平伏並不等于懦弱,在任何時候,平伏的態度處處都可以顯示出個人的修養。當所面對的各種環境都是順意的時候,要令內心平伏下來並不太難;但是當面對的各種環境都不順意的時候,要讓內心能同樣的平伏下來,就實在困難得多了。不過,超越這些困難是很有價值的,因爲會使我們生活起德行的力量。世間上最諷刺的事情,莫過于有一些認爲自己很堅強,其實他只是一個吵吵鬧鬧的人;或者有一些人認爲自己的內心充滿力量,但是其實他只是一個急躁的人。
一個人若培育內心的安止,當他面對世間各種的盛衰—八風:利、衰、毀、譽、稱、饑、苦、樂,都能不爲所動。他會努力觀察世間萬物的緣生緣滅—事物的如何生起、如何消滅。他能超越焦慮與不安。領悟世間的危脆不牢固。
有一個故事提到,一位剛喪子的母親被問到爲什麼不會感到悲傷和痛苦時,她答道:「他不請而來,不請而去;因爲他來,所以他去。悲傷、流淚、哭泣,對此有何幫助呢?」(注四)這就是一個高度安止的心,此心絕不受得、失、毀、譽所動搖,也絕不受各種逆境所動搖。這種心境能對這有情世間産生真正的認知。所以猗(安止)能使修行者得到覺悟並且解脫諸苦。
注一:猗是一種平伏、安止的內心質素,與「掉舉」—內心波伏難平相對。在漢譯中,也有把它譯作「輕安」,而輕安是指身心輕快安利,與「昏睡」相對。
注二:《法句經》的〈心品〉。
注叁:《長部》第二十五《大師子吼經。》
注四:《本生》叁五四。
六、定覺支
第六支是定覺支。唯有內心安止下來,才容易達到「專心一境」的「定」。安止及專心一境的定能帶來「如實知見」(samahito
yatha bhutam pajanati;sees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也可以將五蓋調伏下來。
專心一境是一種非常穩固的內心狀態,就像在無風的地方,蠟燭的火焰不會擺動飄移。專心一境使得內心能夠如實觀察事物,不受動搖或打擾。正確的定(samadhi)之修習就是保持內心與心所的平衡,就像一只穩固的手持著一個天秤那樣。「正定」能驅散擾亂內心的情欲,並且帶來清淨、沈著的內心質素。專心一境的心靈不會被感官事物所分心,若在深定之中更加能不爲極惡劣的逆境所打動。一位發心清晰、甯靜、穩定知足。一顆沒有節製的心,會虛耗于沒有意義的行爲之中。
追求覺悟的修行者會面對很多的障礙,而其中有五種東西,尤其會對修定者以及在解脫道中的修行人形成障礙,在佛法中稱它們爲五蓋(pancan
ivarana;five
hindrances),巴利文nivarana意爲遮蓋或障礙—障礙心靈發展(禅修)。之所以被稱爲五蓋,因爲它們會封閉、截斷和障礙心性—解脫之門因而被關閉。
五蓋分別是:
一、貪欲(kamacchanda;sensual desires)
二、瞋恚(vyapsda;ill will)
叁、昏睡(thinamiddha;obduracy of mind and mental factors)
四、掉悔(uddhaccakukkucca;restlessness and worry)
五、疑(vicikiccha;doubt)
無論對財物或欲樂生起貪欲或渴愛,都會使人束縛于生死輪回之中,不斷流轉—封閉了解脫之門。
什麼是貪欲?貪欲從哪裏生起及紮根呢?《念住經》說:「哪裏使人愉快及享樂,哪裏就是貪欲生起及紮根有地方。」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哪裏帶來愉快及享樂,哪裏就是貪欲生起及紮根的地方。當貪欲受到某些原因阻礙而不能達到滿足的時候,往往會轉化爲挫敗和憤怒。正如《法句經》所說:
從渴愛生起優傷;
從渴愛生起恐懼;
若人…
《七種覺悟的因素(喜見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