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括身、受、心、法—四念住。(注一)
人若缺乏正念,便不能成就任何善法。佛陀临入灭时,对他的弟子作了以下的最后训示:「一切事物因缘和合而成,是无常的。你们应努力取证涅槃,切勿放逸。」(注二)较佛陀早入灭之上首弟子舍利弗尊者,他的最后嘱咐也这样说:「精勤取证,切勿放逸,这是我对你们的劝勉。」在这两则遗训中都包括一个很重要与极具深义的字眼—不放逸(appamada;heedfulness),不放逸是指不间断的留心。人很难做到不放逸,除非他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警觉自己的身、口、意行为。唯有一个警觉及贯注正念于他有一举一动,他才分辨出善与不善,正确与谬误。正念所带来的忍知使人深察到自己行为美善或丑恶。
不放逸这个名相在三藏典籍中等同于正念,而放逸就等同于失念。在《增支部》的记载中,佛陀曾说:「比丘们,在我所知之中,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具有如此力量能令未生之善念得以生起;已生起之恶念得以减退—这样就是不放逸。若人具有不放逸的话,未生之善念得以生起;已生起之恶念得以减退。」
持续的正念与警觉是止恶行善的必备良方,当正念现前时,自然会带来觉察之心,随之而来的勇气与坚毅就会超越懈怠与放逸,正如一匹良驹超越一只老弱马匹一样。正念的重要性可由佛陀以下的说话中显露无遗:「正念,弟子们啊!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就像咖喱当中的盐一样。」(注三)
佛陀的生活便是一幅圆满的正念图象。他能恒常保持正念及警觉,他是正念的具体表现,佛陀绝无一刻作出懒散或心不专注的行为。可以说,正念或警觉比起世间的知识来得重要,因为一个人心不在焉,绝不可能专精于他的学习。空有知识而没有正念,容易使人走入歧途,偏离正直与本份。即使是见多识广及才智聪明之士,若缺少了正念这项重要的质素也不能洞悉事物的本相。地位崇高的人也全因粗心大意的言行,或没有顾及事情的后果而遭受到严正的抨击。所以,正念是一切善法之首,能带给自己和他人利益。
「正念能带来无量的利益。」(注四)正念是至高无上的心性培育,若正念修习圆满,便能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若人乐正念,怖畏于放逸,从此不退转,他趣近于涅槃。」(注五)
注一:《中部》第十《念住经》或《长部》第二十二《大念住经》,《*轮》佛学从书第十九《四念住》。
注二:《长部》第十六《大般涅槃经》。
注三:《中部》《念住经》的注释。
注四:《相应部》中的《有偈品》。
注五:《决句经》第三十二诵。
二、择法觉支
第二支是择法觉支—锐利观察诸法的择法眼。择法是一种对众缘和合的世间事物,无论有情识或无情识,人类或者人类以外的生命的锐利分析能力;是一种能洞悉事物本然,洞悉事物实相的能力;是一种能洞悉所有事物都离各种因缘条件而构成。直探事物根本的能力。通过锐利的观察便能明白众缘各合的所有事物,都是处在极为急促的生灭变化的当中::生起、到达顶点、消失::就像洪水到达顶点之后又会退欲下去。整个宇宙都是在不停的变化,时时刻刻,分秒绝不停留。事实上,所有事物都受制于「因(hetu;causes)、缘(条件)、(paccaya;conditions)、果(后果)、(phala;effects)」。一个如理思惟的人自然会带来正念,驱使自己懂得辨别、思考与观察事物。思想肤浅与不如理思惟的人,会使自己的头脑混乱,没有能力洞悉事物实相。这种人不能明白因果,不能觉知事物的生灭无常。佛陀曾说:「这些法义是对智者而说,并不是对无智之人而说的。」(注一)
在佛教当中从来不会强迫人们接受教义,也没有要求追随者盲目的信仰。就算是惯于疑惑的人,初进佛门时也乐于接受「亲身观察」的方式。佛法从初入门,以至终极目标,都是开放给所有具眼的人去观察,具心有人去证知的。佛陀从不鼓励弟子对他或佛法作出盲目的信仰和服从,他只会教导弟子培育辨别的能力与细心的探究。佛陀曾对伽蓝族人说:「对于有疑惑及不清晰的事物,生起疑惑是应该的;把他弄清楚是应该的,因为疑惑使人的内心摇摆不定。」
以下是佛陀与弟子的一段对话:「若然已具有如实的知,如实的见,你们全否这样说:『因为敬重世尊,才敬重他的教法』?」
「不会的,世尊。」
「若然要有确切体证,弟子们啊!唯一的方法是否要通过自如、自见、自觉呢?」
「是的,世尊。」(注一)
一些后期的注释家曾写出与此完全相同态度的注释:「正如智者会以火烧、切割及用试金石去检定金的纯度。在你们接纳我的教导之前,应该先去验检它,不应该单是因为对我的尊敬便接纳。」(注三)因此,盲目式的信仰与佛陀分析观察式的教法是背道而驰的。要体法的真义,唯有通过平伏的心念与深入观察(止、观),绝不是由于盲信而证得。一个人若发心寻求真理时,他不会满足于事物的表面知见,他还会去深入探究事物的背后深处;这就是佛法所鼓励的探究精神,这种探究精神能够带来正确的知见。
让我们阅读以下这个故事:
有一次,一位虔诚的耆那教徒名叫优波尼的人,前去拜访佛陀。当他专心聆听法义之后心生净信(从理性分析而生起的信心),他立刻表示想成为佛陀的弟子,然而佛陀再三拒绝他,并且对他说:「真理,优波尼啊!你努力去探究它吧!」这件事清楚的展示出「佛陀并不热衷于改变他人的思想方式信信仰,使之成为自己的徒众。他绝不干预他人的思想自由,因为思想怕自由是每个人所应有的天赋权利。若有人基于自己的观点或心灵的某些取向而迫使别人追随他的道路,这是错误的。任何形式的干预或厌制都是不好的,最坏的一种是强迫一个人要他接受不感兴趣的信仰。这样子的干预或厌制对任何人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带来利益。」
修行者修习择法—探究诸法,将心念专注于五蕴之中。精勤地察觉它们的生灭变化以及互相的依缘;精勤地察觉迁流不息的身心。当彻底觉悟到自己身心稍纵即逝的性质时,便能体会得到轻安、喜悦、解脱。所以经中说:
「若人常正念,观五蕴生灭,他获得喜与乐,并且证得不死(涅槃)。」(洋四)
从领悟无常与不永恒当中,使人领悟到不离众苦;从无常与苦当中,使人领悟到没有永恒不变的灵魂、自我的实体。这就是三个自然法则(三相)的领悟—无常(anicca;transiency),苦(dukkha;sorrow)、无我(anatta;no
self)(soullessness);这就是佛教的智慧观照(vipassan-nana;penetrative
insight)。这种智慧观照就像一把利剑,可以彻底根除所有潜藏的苦与苦因。一个人基能达到如此圆满的观照,他就是一位圆满的阿罗汉圣者。他清晰的观照与深入的智慧,能贯穿生命深隐之处,能洞悉万物的真实面目。至此,他不再受到一瞬即逝的世间事物所迷惑;不再受到可怖的事物所困扰;不再对事物生起愚痴颠倒的想法。那是由于他从智慧观照当中。得到超越虚妄错谬的能力。
注一:《增支部》八:三十经。
注二:《中部》第三十八经。
注三:Jnanasara-Samuccaya,P.31。
注四:《法句经》每三七四诵。
三、精进觉支
第三支是精进觉支。精进是「善心所」的其中一个(注释:在南传佛教的阿毘达磨中,将行蕴细分为五十个不同的心所,而精进与喜是其中的两个善心所),亦是「八正道」中的第六正道,称为「正道进」。
佛陀的生活清楚显示出他的德行与心灵,从不懈怠,从他开悟的那一刻直至入灭,他不怕各种的困难与阻碍,努力到处教化众生,永不言倦;对于利益众生的事情,他从不松懈。虽然佛陀的身体也的生病的时候,但他的内心永远都保持警觉和活力充沛。因此他说:
超越烦恼的圣者,
具无穷尽的精力,
全为众生的福乐,
全为众生的安稳。
「佛法是为热诚、有力、坚定的人而设。并不是懈怠的人而设的。」(注一)佛陀从不宣称他是具有拯救不善众生能力的求世者,他只宣称每个众生都要承担自己的恶行所带来的后果。佛陀曾说每个人自己的都要付出适当的努力,精勤地去取证解脱。佛陀只是正道的揭示者,而不是神教中所说的能拯救灵魂的救世者。神教当中拯救人类有观念容易使人懈怠、懦弱、呆滞及愚昧。而佛法对我们帮助是间接的,若要从众苦之中解脱出来,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锻炼,改善自己的各种行为。「以自己作为岛屿、以自己作为依靠。」(注二)佛陀就是这样劝勉他的弟子,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佛陀的弟子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应放弃目标与努力,因为佛陀本身就是一个从不放弃目标与努力的人,即使在他寻求觉悟,还未成佛的时候,他自己立下一个十分激励的誓言:「绝不畏缩!坚决向前!」当一个修行者培育了念觉支与择法觉支之后,就应该进一步对自己的修证作出适当的精进。
精进有四方面的功能:
一、努力根除心中已生起的恶法。
二、努力防止未生的恶法生起。
三、努力培育出未生的善法。
四、努力使自己生的善法更加提升及增长(注三)。
在《中部》第二十经《粗想止息经》中提到:「正如一位能干的木匠或木匠的弟子,用一人细小的楔子来凿出、弄掉、除去一较大的楔子那样(译注:这比喻以幼念来除掉粗念,或以善念来除掉恶头)。当一位比丘内心生起一些与贪欲、瞋恚、愚痴相应的不善念时,他应该思惟一些与善法相应的事物,那么,不善念便会消失,他的内心便会得到安住、止息、一心、专注。(注四)」
懈怠的人不能实践清净的道路,寻求觉悟的人应该具有勇猛的精进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觉悟与…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