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

  七种觉悟的因素

  目 录

  作者:斯里兰卡, 喜见长老

  七觉支

  五盖及其对治方法

  《长部》第二《沙门果经》和注释的选辑

  七觉支

  译 言

  七觉支就是培养「不失念」、「锐利的择法眼」、「勤奋精进」、「法喜充满」、「此息」、「专一心念」、「舍离」、等七种心灵觉悟的因素。根据这七种因素,一位禅修者可以净化生命、证入涅槃,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具体实践的法门,并不是神秘的事物,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境界。

  由于七觉支如此重要,我们特别选择一本解释七觉支的书—斯里兰卡佛教出版社《法输》佛学丛书系列的第一号书—《七觉支》(THE

  SEVSNFACTRS OF

  ENLIGHTENMENT),作者为斯里兰卡籍的喜见长老(PIYADASSIMAHATHERA)。该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七觉支,实践性很强,适合禅修者阅读。

  导言

  在佛教的三藏典籍里,记载佛陀曾经在不同场合开示「七觉支」的法义。《相应部》第五《大品》里,有一个《觉支相应》的编集,当中汇集了佛陀对七觉支法义各种不同方式的宣说。在导言部份,我们将会开读《守护经》(Paritta;The

  Book

  Protection)(译注:《守护经》是斯里兰卡佛教徒在日常宗教仪式中经常念诵的经验经文编者编集,当中连续收录了三篇七觉支的经文。)其中三篇七觉支经文的节录。《守护经》的经文从佛教陀在世的时候开始。已常受佛教徒所念诵,用以对治苦痛、疾病一困厄之苦。

  巴利文bojjhanga(觉支)这个名相是由(bodhi+anga)组合而成,bodhi是指觉悟;若详细的说,就是洞悉「四圣谛」—苦谛、集谛(苦的成因)、灭谛(苦的止息)以及道谛(止息苦的途径)。anga是指因素(factors)或指肢体(limbs)。所以,觉支就是指觉悟的因素或指直观、智慧的因素。

  「觉支!觉支!世尊经常教导我们,世尊啊!为什么宏观世它们被称为觉支呢?」一位比丘如是问佛陀。「它们能教导致觉悟。比丘啊!这就是名称的由来。」佛陀简洁地回答。(注:《相应部》五:第五十九页,巴利圣典协会版)

  佛陀也详细的解说:「正如一所尖顶的房子,所有的椽都朝着房子的顶尖;指向房子的顶尖,连接房子的顶尖。其中,房子的顶尖的被视为最首要之处。比丘们啊!若比丘培育七觉支,今其增长,他就会朝着涅槃;倾向涅槃;趣入涅槃。」(注:《相应部》五:第六十三页)

  七觉支分别是:

  一、念(sati;mindfulness)

  二、择法(dhammavicaya;keen investigation of the dhamma )

  (注:法dhamma

  有多种涵义,此处是指身和心—「名色」。择法觉支就是去分析或观察这个迁流变化的身心和倚仗各种因缘条件而成的所有事物 。)

  三、精进(viriya;energy)

  四、喜(pitt;rapture or happiness)

  五、猗(passaddhi;caml)

  六、定(samadhi;concentration)

  七、舍(upekkha;equanimity)

  以下是《守护经》当中一篇七觉支的经文:

  我曾这样听闻: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转园。当时大迦叶尊者住在毕钵罗窟,身患得病。

  佛陀知道这消息后,在日暮时分离开住处,前往探望大迦叶尊者。就座后,佛陀对尊者说:「迦叶啊!你觉得怎么样?能否忍受?能否支持?病痛在加剧还是在减退?病况有;加剧或减退的迹象吗?」

  「世尊,我这病痛极难忍受,极难支持,病痛很剧烈,病况不但没有减退的迹象,还在增加。」

  「迦叶啊!我曾详述七觉支,我已培育七觉支,令其增长。当已培育及令其增长—将导致彻底的证知,圆满的智慧,达到涅槃。七觉支是什么呢?

  一、念觉支。迦叶啊!我曾详述它,我已培育它,令其增长,当已培育及令其增长—将导致彻底的证知,圆满的智慧,达到涅槃。

  二、择法觉支。:::

  三、精进觉支。:::

  四、喜觉支。:::

  五、猗觉支。:::

  六、定觉支。:::

  七、舍觉支。迦叶啊!我曾详述它:::

  这是真确的,这七觉支,迦叶啊!我曾详述它们,培育它们,令其增长。当已培育及令其增长—将导致彻底的证知,圆满的智慧,达到涅槃。」

  「这是真确的,世尊,七觉支是觉悟的因素!这是真确的,善逝,七觉支是觉悟的因素!」大迦叶尊者赞叹说。佛陀的说法使得大迦叶尊者充满法喜,也使他能从病榻之中站立起来。后来从迦叶尊者的疾病便因此消除得一干二净。(注:《相应部》五:第六十六页)

  《守护经》三篇七觉支经文的另一篇名为《大阐陀觉支经》里提及,有一次佛陀本身患上疾病,大阐陀尊者前往探望佛陀,当佛陀与共论七觉支之后,严重的疾病便很快的消除了。(注:《相应部》五:第六十八页)

  人的心念深影响着自己的身体。如果肆意让心念邪恶地运作,或沉溺于不善与有害的思想当中,会导致身体出现严重的问题,甚至死亡,但是,心念也能治疗患病的身体,当心念住于与正见相应的思惟之中,则可以带给身体极大的助益。

  英国一位著名学者赫胥黎,曾在也的著作中提到:「心念不单是只会带来疾病,也能治疗疾病。一位乐观的病者,比一位忧虑与不快乐的病者有更多的康复机会。在信仰治疗法faith

  healing的个案中,有时连器官性疾病都有即痊愈例子。」(注:Aldous Huxley, Ends and Means

  London,1946,p.259)

  佛法是一种教导人们觉悟的方法;任何人士若向往觉悟,首先就应该认识清楚觉悟路上的障碍物。

  根据佛陀的教诲:生命是「苦」的。(译注:佛教所说的苦,dukkha涵义很广,从粗显的苦难、痛苦、以至深细的缺陷、不圆满等等都包含在苦所指的范围内。)而苦是植根于无知—「无明」之上。无明是指只能体会一些没有意义—称为「不善法」的体验。若深入的说:就是不能正确认知生命是同各种条件组合而成(译注:生命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合而成,五蕴各自生灭无常而不实在,因此由五蕴组成的生命的个体也不实在。);不能正确认知感官与外界事物相互关系(译注:生命听感官—「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须倚仗外境—「外六处」:色、声、香、触、法才能生起作用,而当中无论内六处或外六处都是生灭无常的。);不能正确认知「空」或「界」的互相依缘(译注:「六界」—地、水、火、风、空、识所组成生命及「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互相依缘、生灭无常、不实在。);不能正确认知驾驭感官的能力;不能正确认知四圣谛。而「五蕴」就是这个无明的养料,也可以说是生起无明条件。之所以被称为五蕴的原因是它们会对闭、截断和障碍我们对解脱道路的知见。五盖分别是:贪欲、瞋恚、昏睡、掉悔和疑。

  然而,是什么东西提供这五盖养料呢?就是身、口、意三不善行。而身、口、意三不善行的养料就是指对感官没有节制—「根门不守护」。根据论师的解释:不守护根门,就是放纵贪欲或瞋恚在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当中滋长。

  根门不守护的养料就是缺乏正念与清晰的觉知(无正念正知)。以上所说的「养料」使人飘离于法之外—也就是不能准确无误地认知生命的特质—无常、苦、无我。对于事物真实的相状的不觉不知,就是根门不守护的原因。当不一个人不能察觉到事物的无常等待特质时,他便会放任自己的身、口、意,作出各种不善的行为。又池一个人缺乏清晰的觉知时,他不能准确认知何者为正确的目标,何者为适当,何者为真正的皈依处,何者为颠倒虚妄。当一个人的行为没有正确的目标;当一个人的行为无助于善法的增长;当一个人的行为妨碍于自己的进步;当一个人经常忘失法义(我们努力修行的真正归依处);当一个人愚痴颠倒地看待事物—错认事物是完好、无缺、常恒、牢靠等等,根门不守护便被滋养了。

  缺乏正念正知会导致没有条理的思惟作意(不如理思惟)。在经教中说到,不如理思惟会使人们偏离正确的方向—视无常的为常恒,视苦为乐,视无我为实我,视不善为善。迁流不息的生死轮回就是植根于这种不如理思惟之上。当不如理国思惟增长时,便会产生两种东西—无明与渴爱。无明与渴爱会为未来的轮回带来动力,当无明生起时,整个缘起的大苦聚也立即缘起而起。所以一个思想肤浅的人就像一艘随风漂流的船;又像一群被卷进河流旋涡中的牛群;也像一头被系在辗磨中不断回转的牛只那样,不断地生死轮回。 

  再者,对于佛、法、僧三宝没有正确的信念(没有正信)就是不如理思惟的原因,没有正信就是由于没有听闻正法(不多闻熏习)。最后,不多闻熏习就是由于缺乏接触善友(不亲近善士)。

  因此,亲近善士是对治世间苦困的最根本因素。反过来说,一切善法最根本的养料就是亲近善士,因为善士能提供至高无上的佛法作为食粮,并且孕育出对佛、法、僧三宝的正信。当一个人对三宝有正信时,他能深入明白生命,或能如理思惟,再依次孕育出正念正如;守护根门;身、口、意三善行;因念住;七觉支;并以智慧获得解脱。(注:《分别论注释—除痴迷论》Sammoha

  Vinodani)

  七觉支的详述

  一、念觉支

  现在让我们逐一详细探究七觉支吧!首先,第一支是念觉支,这是一个最有效用的自我提升的工具,任何人若实践正念都能找到解脱的道路。正念包…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