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P5

  ..续本文上一页onquest,by Nyanponika

  Thera)。本书内容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处处援引佛教经论,加以对照,是一本关于实践方法不可多得的书籍,对禅修者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序 言

  在佛陀的教义中,最高的目标就是达到不动摇的内心解脱。解脱的意思是指内心从所有导致苦及生死轮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将妨碍解脱的烦恼污染彻底自心中清除—这就是圣者的道路。

  很多东西都会障碍心灵的开展,当中有五种称为「五盖」的障碍(Hindrances:nivarana)在经典中经常被提及:

  一、贪欲(Sense Desire;kamacchanda)。

  二、瞋恚(Ill-will;vyapada)。

  三、昏睡(Sloth and Torpor;thina-middha)。

  四、掉悔(Restlessness and Scruples;uddhacca-kukkucca)。

  五、疑(Sceptical Doubt;vicikiccha)。

  以上五种的障碍称为五盖,这是由于它们会从多方阻碍和封闭心性的培育(禅修

  bhavana)。根据佛教的教义,禅修可以分为修止(Tranquillity;samatha-bhavana)和修观(Insight;vipassana-bhavana)两个部分。止的成就是禅定当中,内心完全住于一境。若要达此成就,超越五盖(即使是暂时的超越)是先决的条件,在佛教的经文中,当谈及进入各种禅定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五盖。

  有五种的内心要素是代表著达到初禅的境界,它们称为「五禅支」(Factor-s of

  Absorption;jhananga)。根据佛教的传统解释,各别不同的盖会妨害各别不同的禅支,使禅支不能得到高度的开展和提升到禅定的要求。换句话说:培育五禅支,使其力量超越五盖就是对治五盖的灵药,也能铺设好进入禅定的道路。五禅支与五盖的关系将会在本书的每盖当中加以阐述。

  五盖不只妨碍禅定,也妨碍浅层次的「近行定」(Neighbourhood

  Concentration,Access-concentration;up-acara-samadhi)。近行定是进入禅定之前的一个阶段。同样要清除五盖,才可达至「刹那定」(Momen-tary

  Conentration:khanika-samadhi)。刹那定具有近行定的力量,是成熟的禅观(Insight;vypassana)所不可或缺的。除了上述高层次的心性发展之外,任何立志要过清净生活以及清晰思惟的人,也会受到五盖的;严重的影响。

  五盖会带来这样广泛的伤害,由此可知努力对治它们的确上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不要认为,只要花少许时间坐禅便足以应付五盖;除非能在日常生活中都加以努力,否则单靠片刻的坐禅难有成功的可能。

  一位发心求解脱的修行者,应选择一个合适的「禅修对象」(Workig

  Ground;Kammatthana)(注:Kammatthana直译的意思是「禅修的对象」)(Subject of

  Meditation)作为修习的外缘。(译注:Kammatthana出自《清净道论》,了参法师把它译作「业处」。选择合适的禅修对象,即选择合适的禅修方法,台以慈、悲、喜、舍为对象即修习慈心禅;以呼吸为对象即修习出入息念;或以身体的不净为对象;或以自己各种起心动念为对象等等。)这禅修的对象,若广义来说,就是修行者终其一生修行的依止处:内心系住这个对象,从不忘失。单是做到这一点,都会使驾驭和开展内心有很大的进步,因为内心能从中培育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毅力。修行者首先观察自己在五盖当中哪些盖比较强,跟着选择对应的禅修对象,然后细心观察这些盖通常怎样生起,以及在什么情况下生起,再进一步观察内心哪些正面力量能把它们对治,最后完全降伏它们。还有,他应在一生当中尽量发展这些正面的力量。这些正面力量就是本书所提到的「五根」、「五禅支」、「七觉支」,还有一些禅修的对象。它们对于克服五盖都是很有帮助的。

  凡夫(World

  ing;puthujjana)(注:凡夫包括出家或在家的人,是指没有进到初果向或以上果位的众生)只能对五盖有暂时性的厌服或部份的减弱,彻底断除五盖的只会发生在圣者当中:

  后悔与疑在初果向断除,

  贪欲与瞋恚在三果向断除,

  昏睡与掉悔在四果向断除。(译注:五盖的第四盖掉悔是由「掉举」和「后悔」两者组成,初果向断除当中的后悔而四果向断除当中的掉举。)

  由此可知对治五盖不仅仅是为了在禅坐当中得较长的时间,而是在每一个减弱五盖的步伐当中,都使我们趣近各种圣者的果位。

  虽然本书所引起的佛教经文中和注释大都是对比丘说的,也同样适用于在家生活的人。正如古德们所说:「比丘(monh;Bhikkhu)在这里是代表将身心奉献于修行佛法的人士,任何实践佛法者都可以包括在比丘这个介词当中。」

  五 盖 

  有五种的阻碍和障盖在内心蔓衍时会使禅观迟钝下来,那五种是甚么东西呢?

  贪欲是阻碍和障盖,它在心内蔓衍时会使禅观迟钝下来;瞋恚—昏睡—掉悔—疑是阻碍和障盖,它在心内蔓衍时会使禅观迟钝下来。

  若不能克服这五种东西,比丘的禅观便没有足够的力量,因此不能觉知自己真正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也没有能力觉悟到过人的智慧以欲速则不达证得圣果。

  若然比丘能克服使禅观迟钝的五种阻碍和障盖,他将有强力的禅观,因此能觉知到自己真正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他将有能力觉悟到过人的智慧证得圣果。《增支部》五:五十一经

  一个人的心受到无节制的贪欲征服时,他将会做出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却不理会他应该去做的事情,因此,他的名誉和快乐将受到摧毁。

  一个人的心受到瞋恚征服时—昏睡—掉悔—一个人人心受到疑征服时,他将会做出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却不理会他应该去做的事情。因此,他的名誉和快乐将会被摧毁。

  若一位圣弟子明白盖是内心的污染,他会舍弃这些东西。若能如此,他就是具有大智慧、无量智慧和清晰知见的人,这称为智慧圆满的人。

  《增支部》四:六十一经

  黄金会受到五种杂质的影响,导致它不柔软、难以塑造、失去光泽、易碎及不易加工。这五种杂质是甚么呢?铁、铜、锡、铅和银。

  若清除这五种杂质之后,它将会变得柔软、易于塑造、充满光泽、坚硬及容易加工;无论把它铸成王冠、耳环、项链或金链等各种饰物都能随心所欲。

  同样地,内心会受到五种杂质的影响,导致它的不柔软、不易受操控、失去光泽、失去坚定及难以入定来根除烦恼(Taints;asava)。这五种杂质是甚么呢?是贪欲、瞋恚、昏睡、掉悔和疑。

  若清除内心这五种杂质,它将会变得柔软、易受操控、充满光泽、坚定及将会易于入定来根除所有烦恼,并能随心所欲地把这高质素的内心用作禅观,以证司真理。

  《增支部》五:二十三经

  在修习法念住当中,比丘怎样以五盖作为念住的对象呢?

  比丘们,一位比丘当有贪欲时,他知道有贪欲的生起;当没有贪欲时,他知道没有贪欲的生起;他能知道贪欲怎样生起,知道怎样对治已生起的贪欲,也知道怎样已舍弃的贪欲再不复发。

  当有瞋恚时,他知道有瞋恚的生起;当没有瞋恚时,他知道没有瞋恚的生起;他能知道瞋恚怎样生起,知道怎样对治已生起的瞋恚,亦知道怎样使已舍弃的瞋恚再不复发。

  当有昏睡时,他知道昏睡的生起;当没有昏睡时,他知道没有昏睡的生起;他能知道昏睡怎样生起,知道怎样对治己生起的昏睡,亦知道怎样使已舍弃的昏睡再不复发。

  当有掉悔时,他知道掉悔的生起;当没有掉悔时,他知道没有掉悔的生起;他能知道掉悔怎样生起,知道怎样对治已生起的掉悔,也知道怎样使已舍弃的掉悔再不复发。

  当有疑时,他知道有疑的生起;当没有疑时,他知道没有疑的生起;他能知道疑怎样生起,知道怎样对治己生起的疑,也知道怎样使已舍弃的疑再不复发。《中部》第十《念住经》

  以上经文所介绍的,是专心致意以信不断的观察每一盖的生灭,这是对治五盖以及各种内心不善法的简单而有效方法。当修习时,内心会生起一种止息的力量来平息持续、无节制的不善意念;还有一种警觉的力量来防止它们再次生起。这种方法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心理活动原理,正如论师们所说:「善念与恶念是不会同时出现的。因此。正在『觉知』贪欲时(注:贪欲发生在前一刻),贪欲便不能延续下去(注:只有觉知的存在)。」

  比丘们,正如这个色身需要养料来维持,靠养料来生存,没有养料便不能生存下去。同样的道理,五盖也需要养料来维持,靠养料来生存,没有新材料便不能生存下去。(译注:养料Food;Nutriment;ahara又称为食,除了有食物的意思外,有时引伸为「滋养」或「成因」的意思。)《相应部》四十六:二经

  贪 盖

  贪欲的养料

  对于一些诱人的外境,若不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们,这就是贪欲的养料,令未生的贪欲得以生起;这就是贪欲的养料,令已生的贪欲增长和持续。(注:贪欲是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贪着。)《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截断贪欲的养料

  对于不净的对象(注:用作修不净观),若经常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们,这就是截断贪欲的养料,令未生的贪欲不能生起;这就是截断贪欲的养料,令已生的的贪欲不能增长和持续。《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以下六种方…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