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P6

  ..续本文上一页法有助于舍弃贪欲:

  一、学习怎样修习不净观。

  二、全心全意地修习不净观。

  三、守护根门。

  四、适量的饮食。

  五、亲近善知识。

  六、适当的交谈。出自《念住经》的注释

  ㈠、学习怎样修习不净观㈡、全心全意地修习不净观

  甲

  修行者专意修习不净观时,能对各种诱人的外境生起坚固的厌离,这就是修不净观的成果。《增支部》五:三十经

  不净观的「不净对象」专指「墓园十相」,如同在《念住经》和《清净道论》中所阐述瓣,但是也可以泛指所有欲乐的过患方面。

  乙 观察身体的厌患(三十二分身相)

  比丘们,一位比丘观察自己的身体,由脚底至头顶,又由头顶至脚底,当中其实只是一个皮肤的外层和充满各种不净在其中而已—头发、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骨、骨髓、肾、心、肝、横膈膜、脾、肺、大肠、小肠、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淮液、黏液、尿液、加上一个关颅骨当中的脑袋。 

  筋与骨在一起,加上肌肉和各种组织,再覆上一层皮肤的遮盖,这便难以看到身体的真相。

  愚痴的人认为身体美丽,其实是受到无明的欺诳。

  《经集》五:一九四至一九九偈或整篇《勝利经》

  (译注:这段经文揉合了《念住经》和《勝利经》两篇经文的内容。)

  丙 从多方面的观察

  欲境只会带来很少的享乐,欲会带来很多的苦和失望,当中充满过患。

  《中部》第十四《小苦蕴经》

  浅知浅见的人受到愉快表象的蒙蔽而看不到愉快;受到合意表象牙塔蒙蔽而看不到不合意;受到乐的表象所蒙蔽而看不到苦。《自说》二:八经

  ㈢、守护根门

  一个人怎样去守护根门呢?当一位比丘的眼根接触色境的时候,不受色境的整体外相和细节部份所诳惑。若他放任眼根的话,贪欲、优伤和各种恶不善法便会不断涌进心头。因此,为了驾驭眼根而修行,他开始修习守护眼根,而最后得到成就。::耳根接触声境::鼻根接触香境::舌根接触味境::身体接触触境,以至意根接触法境的时候,不受法境的整体外相和细节部分所诳惑。《相应部》三十五:一二○经

  各种色境可被眼根所觉知,它们是诱人的,可爱的,令人愉快的,适竟的与贪爱联系的,令人生起贪欲的。若比丘能对他们不生爱喜,不生执取,不生染着的话,爱喜便会止息下来;若没有爱喜,便没有束缚。各种的声境可被耳根所知觉::(注:香境、味境、触境、法境也是这样。)《相应部》三十五:六十三经

  ㈣、适量的饮食

  甚么是适量的饮食呢?一位比丘摄取食物前应有智慧地反省思惟:不是为了享受,不是为了自豪,不是为了美化身体(注:要注释中指美化肌肉),只是了养活这个身体,使它免于受到损害,并且能够修行正法。他这样想:「因为我在灭除所有的苦,所以我将养活自己的生命,令得到安稳和不受责备地继续修行。」《中部》第一○七《算数目犍连经》

  ㈤、亲近善知识

  善知道在这里是指一些有经验及能作榜样的善友邦—尤其是指深谙不净观的善友,帮助我们起贪欲。但善知识也泛指所有在圣道中的善友。这两种解释同样适用手本书各种盖当中。

  整个修行生活,都是建立在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伴、多亲近善知识之上。阿难啊!一位比丘有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伴、多亲近善知识时,他将会培育和实践八正道。

  《相应部》四十五:二经

  ㈥、适当的交谈

  适当的交谈在这里是指一些有关超越贪欲的谈话,尤其是指关于不净观的交谈,但是适当的交谈也泛指所有能令修行进步的谈话。这两种解释同样适用于本书各种盖之中。

  若然一位比丘的性喜谈话,他应该谨记:「对于那些低级、粗劣、世俗、不高尚、无意义、不放舍、不解脱贪欲、不止息、不平伏、不生知见、不令觉悟、不趣向涅槃的事物,如关于国王、盗贼、大臣、军队、战争的危险、战争、饮、食、衣服、床具、花鬘、香水、亲里、车乘、乡村、市镇、城市、妇女、酒、市井流言、先人、各种无意义的琐事、世界和海洋起源的神话、事物的徵兆等等的说话,我不会去谈论。」他于此应该很清楚明白。

  他也应该谨记:「对于那些修行生活、探索自心、舍离、解脱贪欲、止息、平伏、正知见、觉悟、涅槃的事物,例如有关俭朴的生活、知足、远离、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等的说话,我才会去谈论。」对此他应该很清楚明白。

  《中部》第一二二《大空经》

  以下附加的,于对治贪欲也很有帮助:

  五禅支中的「定」—心一境性

  五根中的「念根」

  七觉支中的「念觉支」

  比 喻

  如果盆中的水混和了红、黄、蓝或橙等颜色,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便不能从这些水中准确地看得到自己的相貌。同样地,当一个人内心有贪欲所征服,不懂得从贪欲中解脱出来,他便不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还有,他以住曾背诵的经教都不能在心中浮现,更遑论那些未曾背诵的。(译注:这篇经文是一位婆罗门问佛陀,为何背诵的经文的时不能忆起,佛陀因此向他讲解五盖的作答。)《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五经

  瞋 恚

  瞋恚的养料

  对于一些令人厌恶外境,若不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们,这就是瞋恚的养料,令未生的瞋恚得以生起;这就是瞋恚的养料,令已生起瞋恚增长和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截断瞋恚的养料

  对于慈心解脱(译注:即修习慈心,令人从瞋恚中解脱出来),若经常经正知正见来看待它,这说是截断瞋恚的养料,令未生的瞋恚不能生起;这就是截断瞋恚的养料,令已生的瞋恚不能春兰秋菊和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培育慈心,当慈心得到开展时,瞋恚便会消失。

  培育悲心,当悲心得到开展时,残暴便会消失。

  培育喜心,当喜心得到开展时,怠倦便会消失。

  培育舍心,当舍心得到开展时,忿怒便会消失。

  《中部》第六十二《大教化罗睺罗经》

  以下六种方法有助于舍弃瞋恚:

  一、学习怎样修慈心禅。

  二、全心全意地修习慈心禅。

  三、认知到每一个众生都是造业和承受业报者。

  四、经常反省思惟这个道理(注:像以下那样反省思惟)。

  常怀瞋恚的人应这样反省思惟:「若对他人生愤怒时,自己能对他做些甚么呢?能破坏他的善行与善的品格吗?自己现在的瞋恚不就是从过往的习气所造成的吗?瞋恚会否因我改善现在的习气而消失呢?忿怒地对待他人就正如一个赤手去取些烧红的火炭,或烧红的铁棒,或粪便来袭击他从那样。(译注:自己先受其害。)同样地,若然他人对自己生忿怒时,他人能对自己做些甚么呢?他人能破坏自己的善行与善的品格吗?他现在的瞋恚不就是从过往的习气造成的吗?瞋恚会否因他改善现在的习气而消失呢?他就正如送出一些没有人接受的东西,或逆风掷出一把秽土,他的忿怒音将会回到他自己的身上。」(译注:最终是自己受害。)

  五、亲近善知识

  六、适当的交谈

  《念住经》的注释

  以下附加的,在对治瞋恚上也有帮助:

  五禅支中的「喜」

  五根中的「信根」

  七觉支中的「喜觉支」和「舍觉支」

  比 喻

  如果盆中的水被煮得沸腾了,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便不能从这些水中准确地看到自己相貌。同样地,当一个内心有瞋恚,被瞋恚所征服,不懂得从瞋恚中解脱出来,他便不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还有他以往曾背诵的经教都不能在心中浮现,更遑论那些未曾背诵的。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五经

  昏 睡

  昏睡的养料

  对于怠倦、沉闷、身体疲乏、饭后睏睡和昏昧等,若不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们,这就是昏睡的养料,令未生的昏睡得以生起;这就是昏睡的新材料,令已生的昏睡增长和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截断昏睡的养料

  对于精进、努力、持续的努力,若经常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们,这就是截断昏睡的养料,令未生的昏睡不能生起;这就是截断昏睡的养料,令已生的昏睡不能增长和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即使我只剩下皮、筋、骨,血肉也干枯掉,我也会使尽气力、精进及努力。若未成就,绝不松懈。

  《中部》第七十《枳吒山经》

  以下六种方法有助于舍弃昏睡:

  一、知道过量饮食是其中一种成因。

  二、转换身体姿势。

  三、作光明想。

  四、到户外去。

  五、亲近善知识。

  六、适当的交谈。

  自《念往经》的注释

  以下附加的,在对治昏睡上也有帮助:

  死亡想

  应把握努力在今天,谁会知晓明天死亡会否来临?

  《中部》第一三一《吉祥爱乐经》

  无常苦想

  一位比丘经常作无常苦想,经常于此作禅观,他会对懒惰、闲散、懈怠、松懈及失念的危险有很强烈的警觉,就像被一位持刀杀人者所威胁那样。

  《增支部》七:四十六经

  喜心

  培育喜心,当喜心得到开展时,怠倦便会消失。

  《中部》第六十二《大教化罗睺罗经》

  五禅支中的「寻」

  五根中的「精进根」

  七觉支中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

  当内心昏花沉时,不是适当的时刻支修习猗、定和舍觉支,因为昏花沉的心不易受到这些觉支的激发。

  当内心昏沉时,是适当的时刻支修习择法、精进和喜觉支,因为昏沉的心很容易受到这些觉支的激发。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三经

  思念圣者的道路

  「我要实践的是所有佛、辟支佛用圣弟子所走过的道路,懈怠的人是不能实践的!」《清净道论》

  思念佛陀的伟大

  「我的导师赞叹全力的精进,他能奋勇无匹实践法义、利益众生,他伟大之处是实践法义而不是别的东西!」《清净道论》

  念法义的实践

  「我要继承实践的财产—法义,但懈怠的人是不能继承…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