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P7

  ..续本文上一页的!」《清净道论》

  激励内心

  当内心需要受激励时,怎样给予内心激励呢?修行才在修习智慧禅观中,因内心的懈怠。或因得不到禅悦而导致内心的迟滞,这时候他应思惟八种激发内心的对象:生,老,病,死,世间的苦,过去轮回的苦,未来轮回的苦和现在求食的苦。《清净道论》

  对治昏睡的方法

  有一次,世尊对目犍连尊者说:「你睏睡吗?目犍连。」

  「是的,世尊。」

  「㈠、若是这样,目犍连啊!无论内心生起甚么样的昏沉意念,都不要理会它,不要黏着它。这样做的话,昏沉或会消除。

  ㈡、若是这样做昏沉还不消除时,你可以想念和反省曾经听闻和学习过的法义,在心中思考它。这样做的话,昏沉或会清除。

  ㈢、若是这样做,昏沉还不清除时,你可以在心中反复和详细地思考曾经呼闻学习和学习过的法义。这样做的话,昏沉或会清除。

  ㈣、若是这样做,昏沉还不清除时,你可以用双手拉动两个耳珠,用手掌按摩一会儿四肢。这样做的话,昏沉或许会消除。

  ㈤、若是这样做昏沉还不消除时,你可以起座,用水洗双耳,眺望四周及仰观空中群星。这样做的话,昏沉或许会消除。

  ㈥、若是这样做,昏沉还不消除时,你可以修习光明观想:如日开充满光明,夜间也是这样,夜间充满光明犹如日间。因而内心没有复盖,开展明亮的心识。这样做的话,昏沉或许会清除。

  ㈦、若是这样做,昏沉还不清除时,你可以醒觉地行禅,内敛心念,不向外驰。这样做的话,昏沉或许会清除。

  ㈧、若是这样做,昏沉还不消除时,你可以躺卧下来,右侧卧而睡—若胁狮子睡,两腿相迭,正念正知,不贪着于睡眠。睡醒的时候随即起来想道:『我不放纵于躺卧的享乐,不放纵于睡眠的享乐中!』目犍连啊!你应这样修习!」《增支部》七:五十八经

  思惟五种危险的威胁(能激发当下的努力)

  比丘们啊!若一位比丘能体会到五种危险的威胁,便足以使他过不放逸及精进的生活,有坚定的内心使他未成就,未证得的处以征得,未觉悟的得以觉悟。这五种危险是甚么呢?

  ㈠、比丘们啊!一位比丘这样反省思惟:「我现在年轻,是一位青年,年少发黑,是人生美好的时期,在人生早期阶段。但是有一天这个身体将会衰老。一个人受衰老所征服时,便难于思惟佛陀的教义,难于生活在户外、山林或隐居的住处。我要在这不美好、不合意、不愉快的境况到临之前集中精力去成就我未成就的,去证得我未证得的,去觉悟我未觉悟的。若我能够如此,即使在老年的时候能安稳地生活。」

  ㈡、比丘们啊!再者,一位比丘这样反省思惟:「我现在身体健康,没有疾病,消化功能畅顺,不寒也不热,身体调顺用能精进修行。但是将有一天这个身体将会生病。一个人生病时,便难于思惟佛陀的教义,难于生活在户外、山林或隐居的住处。我要在这不美好、不合意、不愉快的境况到临之前集中精力支成就我未成就的,去证得我未证得的,去觉悟我未觉悟的。若我能够如此,即使在生病的时候也能安稳地生活。」

  ㈢、比丘们啊!再者,一位比丘这样反省思惟:「现在这里有充裕的食物,农作物丰收,食物容易得到,易于托钵化食。但是有一天这里将会发生饥荒,农作物失收,食物难以得到,难以托钵化食。在饥荒底下,人们将会迁徙到食物充足的地方,记处将会很挤迫和拥塞。在挤迫和拥塞的住处难于思惟佛陀的教义。我要在这不美好、不合意、不愉快的境况到临之前集中精力去成就我未成就的,去证得我未证得的。去觉悟我未觉悟的。若能够如此,即使在饥荒的时候也能安稳地生活。」

  ㈣、比丘们啊!再者,一位比丘这样反省思惟:「现在的人们生活在和谐,和睦,友善,宛如水乳交融般的友情中,每人都带着友善的目光。但是有一天这里将会发生凶险的事情,引起不安。村民因而乘坐车乘远走他方,恐惧的人们将会迁走到安全的地方,该处将会很挤迫和拥塞。在挤迫和拥塞的住处难于思惟佛陀的教义。我要在这不美好、不合意、不愉快的境况到临之前集中精力去成就我未成就的,去证得我未证得的,去觉悟我未觉悟的。若我能够如此,即使在凶险的时候能安稳地生活。」

  ㈤、比丘们啊!再者,一位比丘这样反省思惟:「现在这僧团和谐共处,没有诤论,在一味的佛法中愉快的生活。但是有一天僧团将会分裂。当僧团分裂的时候,便难于思惟佛陀的教义,难于生活在户外,山林或隐居的住处。我要在这不美好、不合意、不愉快的境况到临之前,集中精力去成就我未成就的,去证得我未证得的,去觉悟我未觉悟的。若我能够如此,即使在僧团分裂的时候能安稳地生活。」

  《增支部》五:七十八经

  注:阿育王曾收录了七篇经文,刻在《巴勒第二石刻法敕》(Second Bhairat Rock

  Edict)之中,上述的经文是其中之一。《法敕》宣称:「尊者们,这些是正法的语言,即::『怖畏将会发生的事情』::由佛陀所说。尊者们,我希望所有比丘用比丘尼,乃至无论男女的在家居士,都应常常听闻和思念这些经文。」

  比 喻

  如果盆中的水长满了苔藓和植物,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便不能从这些水中准确地看得到自己的相貌。同样地,当一个人内心有昏睡,被昏睡所征服,不懂得从昏睡中解脱出来,他便不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还有,他以往曾背诵的经教都不能在心中浮现,更遑论那些未曾背诵的。《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五经

  掉 悔

  掉悔的养料

  对于掉举的内心,若不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这就是掉悔的养料,令示生的掉悔得以生起;这就是掉悔的养料,令已生的掉悔增长和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截断掉悔的养料

  对于心的止息,若恒常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这就是截断掉悔的养料,令未生的掉悔不能生起;这就是截断掉悔的养料,令已生的掉悔不能增长和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以下六种方法有助于舍弃掉悔:

  一、认识佛法(注:包括法义和戒律)。

  二、探究佛法。

  三、通晓戒学(注:出家众的戒条,以及在家众的戒条—德行的原则)。

  四、与有德行的长者为伍。

  五、亲近善知识。

  六、适当的交谈。

  出自《念住经》的注释

  以下附加的,在对治掉悔上也有帮助:

  五禅支中的「喜」

  五根中的「定根」

  七觉支中的「猗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当内心掉举时,不是修习择法、精进和喜觉支的适当时刻,因为动荡的心不容易接受这些觉支的平息。

  当内心掉举时,是修习猗、定和舍觉支的适当时刻,因为动荡的心很容易接受这些觉支的平息。《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三经

  比 喻

  如果盆中的水被风所吹动,激发起阵阵水波,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便不能从水中准确地看得到自己的相貌。同样地,当一个人内心的掉悔,被掉悔所征服,不懂得从掉悔中解脱出来,他便不能正确地看到自己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还有,他以往曾背诵的经教都不能在心中浮现,更遑论那些未曾背诵的。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五经

  疑

  疑的养料

  对于使人生起疑惑的事物,若不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们,这就是疑的养料,令未生的疑得以生起,这就是疑的养料,令已生的疑增长和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截断疑的养料

  对于善与恶,受赞许与受批评,高尚与下劣,好与坏等事物,若经常以正知正见来看待它们,这就是截断疑的养料,令未生的疑不能生起;这就是截断疑的养料,令已生的疑不能增长的持续。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一经

  六种方法有助于舍弃疑:第一、二、三、五、六种和舍弃掉悔的相同,第四种则是:对佛、法、伪三宝坚定的信念。

  出自《念住经》的注释

  以下附加的,在对治疑上也有帮助:

  五禅支中的「伺」

  五根中的「慧根」

  七觉支中的「择法觉支」

  比 喻

  如果盆中的水浑浊不清,混淆着泥泞,并且放置在黑暗的地方,一个视力正常的人便不能从这些水中准确地看得到自己的相貌。同样地,当一个人内心有疑,被疑所征服,不懂得从中解脱出来,他便不能正确的看到自己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还有,他以往曾背诵的经教都不能在心中浮现,更遑论那些未曾背诵的。

  《相应部》四十六:五十五经

  《长部》第二《沙门果经》和注释的选辑

  《长部》第二《沙门果经》

  一位具正念正知,少欲知足的比丘,到达一个远离繁嚣的地方,如树林、树下、深山、峡谷、山洞、荒冢、森林、旷野、草堆等静修。他在托钵化食之后,盘腿安坐,端正身体,保持正念。舍弃了世间的贪欲,内心从贪欲中解脱出来,他清除掉内心的贪欲,舍弃了瞋恚,内心没有瞋恚,悲悯所有众生,他清除掉内心的瞋恚。舍弃了昏睡,内心没有昏睡,充满光明,正念正知,他清除掉内心的昏睡。舍弃了掉悔,内心没有掉悔,平伏下来,他清除掉内心的掉悔。舍弃了疑,内心超越了疑,对于善法没有疑惑,他清除掉内心的疑。

  就像一个贷款营商而得到成功的人,他不仅能还清旧有的债务。还有余款可以养活妻子。因此他的内心充喜悦。

  又像一个患上重病,充满苦痛,没有食欲,浑身无力而得到康复的人,他恢复了食欲和体力。因此他的内心充满喜悦。

  又像一个被囚在监狱而获得释放的人,他得到了安全,没有恐惧,并领回他过往的财物。因此他的内心充满喜悦。

  又像一个不能自主,受人支配,不能随心所欲到处去的奴仆,后来恢复了自由,不再受人支配,能够随心所欲到处去。因此他的内心充满喜悦。

  又像一个穿越危险和没有食物的荒野,而最后安全抵达村口的富人,到了一个太平的地方,没有危险。因此他的内心充满喜悦。

  同…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