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有助于舍棄貪欲:
一、學習怎樣修習不淨觀。
二、全心全意地修習不淨觀。
叁、守護根門。
四、適量的飲食。
五、親近善知識。
六、適當的交談。出自《念住經》的注釋
㈠、學習怎樣修習不淨觀㈡、全心全意地修習不淨觀
甲
修行者專意修習不淨觀時,能對各種誘人的外境生起堅固的厭離,這就是修不淨觀的成果。《增支部》五:叁十經
不淨觀的「不淨對象」專指「墓園十相」,如同在《念住經》和《清淨道論》中所闡述瓣,但是也可以泛指所有欲樂的過患方面。
乙 觀察身體的厭患(叁十二分身相)
比丘們,一位比丘觀察自己的身體,由腳底至頭頂,又由頭頂至腳底,當中其實只是一個皮膚的外層和充滿各種不淨在其中而已—頭發、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骨、骨髓、腎、心、肝、橫膈膜、脾、肺、大腸、小腸、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淮液、黏液、尿液、加上一個關顱骨當中的腦袋。
筋與骨在一起,加上肌肉和各種組織,再覆上一層皮膚的遮蓋,這便難以看到身體的真相。
愚癡的人認爲身體美麗,其實是受到無明的欺诳。
《經集》五:一九四至一九九偈或整篇《勝利經》
(譯注:這段經文揉合了《念住經》和《勝利經》兩篇經文的內容。)
丙 從多方面的觀察
欲境只會帶來很少的享樂,欲會帶來很多的苦和失望,當中充滿過患。
《中部》第十四《小苦蘊經》
淺知淺見的人受到愉快表象的蒙蔽而看不到愉快;受到合意表象牙塔蒙蔽而看不到不合意;受到樂的表象所蒙蔽而看不到苦。《自說》二:八經
㈢、守護根門
一個人怎樣去守護根門呢?當一位比丘的眼根接觸色境的時候,不受色境的整體外相和細節部份所诳惑。若他放任眼根的話,貪欲、優傷和各種惡不善法便會不斷湧進心頭。因此,爲了駕馭眼根而修行,他開始修習守護眼根,而最後得到成就。::耳根接觸聲境::鼻根接觸香境::舌根接觸味境::身體接觸觸境,以至意根接觸法境的時候,不受法境的整體外相和細節部分所诳惑。《相應部》叁十五:一二○經
各種色境可被眼根所覺知,它們是誘人的,可愛的,令人愉快的,適竟的與貪愛聯系的,令人生起貪欲的。若比丘能對他們不生愛喜,不生執取,不生染著的話,愛喜便會止息下來;若沒有愛喜,便沒有束縛。各種的聲境可被耳根所知覺::(注:香境、味境、觸境、法境也是這樣。)《相應部》叁十五:六十叁經
㈣、適量的飲食
甚麼是適量的飲食呢?一位比丘攝取食物前應有智慧地反省思惟:不是爲了享受,不是爲了自豪,不是爲了美化身體(注:要注釋中指美化肌肉),只是了養活這個身體,使它免于受到損害,並且能夠修行正法。他這樣想:「因爲我在滅除所有的苦,所以我將養活自己的生命,令得到安穩和不受責備地繼續修行。」《中部》第一○七《算數目犍連經》
㈤、親近善知識
善知道在這裏是指一些有經驗及能作榜樣的善友邦—尤其是指深谙不淨觀的善友,幫助我們起貪欲。但善知識也泛指所有在聖道中的善友。這兩種解釋同樣適用手本書各種蓋當中。
整個修行生活,都是建立在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多親近善知識之上。阿難啊!一位比丘有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多親近善知識時,他將會培育和實踐八正道。
《相應部》四十五:二經
㈥、適當的交談
適當的交談在這裏是指一些有關超越貪欲的談話,尤其是指關于不淨觀的交談,但是適當的交談也泛指所有能令修行進步的談話。這兩種解釋同樣適用于本書各種蓋之中。
若然一位比丘的性喜談話,他應該謹記:「對于那些低級、粗劣、世俗、不高尚、無意義、不放舍、不解脫貪欲、不止息、不平伏、不生知見、不令覺悟、不趣向涅槃的事物,如關于國王、盜賊、大臣、軍隊、戰爭的危險、戰爭、飲、食、衣服、床具、花鬘、香水、親裏、車乘、鄉村、市鎮、城市、婦女、酒、市井流言、先人、各種無意義的瑣事、世界和海洋起源的神話、事物的徵兆等等的說話,我不會去談論。」他于此應該很清楚明白。
他也應該謹記:「對于那些修行生活、探索自心、舍離、解脫貪欲、止息、平伏、正知見、覺悟、涅槃的事物,例如有關儉樸的生活、知足、遠離、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等的說話,我才會去談論。」對此他應該很清楚明白。
《中部》第一二二《大空經》
以下附加的,于對治貪欲也很有幫助:
五禅支中的「定」—心一境性
五根中的「念根」
七覺支中的「念覺支」
比 喻
如果盆中的水混和了紅、黃、藍或橙等顔色,一個視力正常的人便不能從這些水中准確地看得到自己的相貌。同樣地,當一個人內心有貪欲所征服,不懂得從貪欲中解脫出來,他便不能正確地看到自己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還有,他以住曾背誦的經教都不能在心中浮現,更遑論那些未曾背誦的。(譯注:這篇經文是一位婆羅門問佛陀,爲何背誦的經文的時不能憶起,佛陀因此向他講解五蓋的作答。)《相應部》四十六:五十五經
瞋 恚
瞋恚的養料
對于一些令人厭惡外境,若不以正知正見來看待它們,這就是瞋恚的養料,令未生的瞋恚得以生起;這就是瞋恚的養料,令已生起瞋恚增長和持續。
《相應部》四十六:五十一經
截斷瞋恚的養料
對于慈心解脫(譯注:即修習慈心,令人從瞋恚中解脫出來),若經常經正知正見來看待它,這說是截斷瞋恚的養料,令未生的瞋恚不能生起;這就是截斷瞋恚的養料,令已生的瞋恚不能春蘭秋菊和持續。
《相應部》四十六:五十一經
培育慈心,當慈心得到開展時,瞋恚便會消失。
培育悲心,當悲心得到開展時,殘暴便會消失。
培育喜心,當喜心得到開展時,怠倦便會消失。
培育舍心,當舍心得到開展時,忿怒便會消失。
《中部》第六十二《大教化羅睺羅經》
以下六種方法有助于舍棄瞋恚:
一、學習怎樣修慈心禅。
二、全心全意地修習慈心禅。
叁、認知到每一個衆生都是造業和承受業報者。
四、經常反省思惟這個道理(注:像以下那樣反省思惟)。
常懷瞋恚的人應這樣反省思惟:「若對他人生憤怒時,自己能對他做些甚麼呢?能破壞他的善行與善的品格嗎?自己現在的瞋恚不就是從過往的習氣所造成的嗎?瞋恚會否因我改善現在的習氣而消失呢?忿怒地對待他人就正如一個赤手去取些燒紅的火炭,或燒紅的鐵棒,或糞便來襲擊他從那樣。(譯注:自己先受其害。)同樣地,若然他人對自己生忿怒時,他人能對自己做些甚麼呢?他人能破壞自己的善行與善的品格嗎?他現在的瞋恚不就是從過往的習氣造成的嗎?瞋恚會否因他改善現在的習氣而消失呢?他就正如送出一些沒有人接受的東西,或逆風擲出一把穢土,他的忿怒音將會回到他自己的身上。」(譯注:最終是自己受害。)
五、親近善知識
六、適當的交談
《念住經》的注釋
以下附加的,在對治瞋恚上也有幫助:
五禅支中的「喜」
五根中的「信根」
七覺支中的「喜覺支」和「舍覺支」
比 喻
如果盆中的水被煮得沸騰了,一個視力正常的人便不能從這些水中准確地看到自己相貌。同樣地,當一個內心有瞋恚,被瞋恚所征服,不懂得從瞋恚中解脫出來,他便不能正確地看到自己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還有他以往曾背誦的經教都不能在心中浮現,更遑論那些未曾背誦的。
《相應部》四十六:五十五經
昏 睡
昏睡的養料
對于怠倦、沈悶、身體疲乏、飯後睏睡和昏昧等,若不以正知正見來看待它們,這就是昏睡的養料,令未生的昏睡得以生起;這就是昏睡的新材料,令已生的昏睡增長和持續。
《相應部》四十六:五十一經
截斷昏睡的養料
對于精進、努力、持續的努力,若經常以正知正見來看待它們,這就是截斷昏睡的養料,令未生的昏睡不能生起;這就是截斷昏睡的養料,令已生的昏睡不能增長和持續。
《相應部》四十六:五十一經
即使我只剩下皮、筋、骨,血肉也幹枯掉,我也會使盡氣力、精進及努力。若未成就,絕不松懈。
《中部》第七十《枳吒山經》
以下六種方法有助于舍棄昏睡:
一、知道過量飲食是其中一種成因。
二、轉換身體姿勢。
叁、作光明想。
四、到戶外去。
五、親近善知識。
六、適當的交談。
自《念往經》的注釋
以下附加的,在對治昏睡上也有幫助:
死亡想
應把握努力在今天,誰會知曉明天死亡會否來臨?
《中部》第一叁一《吉祥愛樂經》
無常苦想
一位比丘經常作無常苦想,經常于此作禅觀,他會對懶惰、閑散、懈怠、松懈及失念的危險有很強烈的警覺,就像被一位持刀殺人者所威脅那樣。
《增支部》七:四十六經
喜心
培育喜心,當喜心得到開展時,怠倦便會消失。
《中部》第六十二《大教化羅睺羅經》
五禅支中的「尋」
五根中的「精進根」
七覺支中的「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
當內心昏花沈時,不是適當的時刻支修習猗、定和舍覺支,因爲昏花沈的心不易受到這些覺支的激發。
當內心昏沈時,是適當的時刻支修習擇法、精進和喜覺支,因爲昏沈的心很容易受到這些覺支的激發。
《相應部》四十六:五十叁經
思念聖者的道路
「我要實踐的是所有佛、辟支佛用聖弟子所走過的道路,懈怠的人是不能實踐的!」《清淨道論》
思念佛陀的偉大
「我的導師贊歎全力的精進,他能奮勇無匹實踐法義、利益衆生,他偉大之處是實踐法義而不是別的東西!」《清淨道論》
念法義的實踐
「我要繼承實踐的財産—法義,但懈怠的人是不能繼承…
《七種覺悟的因素(喜見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