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種覺悟的因素(喜見長老)▪P5

  ..續本文上一頁onquest,by Nyanponika

  Thera)。本書內容條理分明,脈絡清晰,處處援引佛教經論,加以對照,是一本關于實踐方法不可多得的書籍,對禅修者有極大的實用價值。

  序 言

  在佛陀的教義中,最高的目標就是達到不動搖的內心解脫。解脫的意思是指內心從所有導致苦及生死輪回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也就是說,將妨礙解脫的煩惱汙染徹底自心中清除—這就是聖者的道路。

  很多東西都會障礙心靈的開展,當中有五種稱爲「五蓋」的障礙(Hindrances:nivarana)在經典中經常被提及:

  一、貪欲(Sense Desire;kamacchanda)。

  二、瞋恚(Ill-will;vyapada)。

  叁、昏睡(Sloth and Torpor;thina-middha)。

  四、掉悔(Restlessness and Scruples;uddhacca-kukkucca)。

  五、疑(Sceptical Doubt;vicikiccha)。

  以上五種的障礙稱爲五蓋,這是由于它們會從多方阻礙和封閉心性的培育(禅修

  bhavana)。根據佛教的教義,禅修可以分爲修止(Tranquillity;samatha-bhavana)和修觀(Insight;vipassana-bhavana)兩個部分。止的成就是禅定當中,內心完全住于一境。若要達此成就,超越五蓋(即使是暫時的超越)是先決的條件,在佛教的經文中,當談及進入各種禅定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五蓋。

  有五種的內心要素是代表著達到初禅的境界,它們稱爲「五禅支」(Factor-s of

  Absorption;jhananga)。根據佛教的傳統解釋,各別不同的蓋會妨害各別不同的禅支,使禅支不能得到高度的開展和提升到禅定的要求。換句話說:培育五禅支,使其力量超越五蓋就是對治五蓋的靈藥,也能鋪設好進入禅定的道路。五禅支與五蓋的關系將會在本書的每蓋當中加以闡述。

  五蓋不只妨礙禅定,也妨礙淺層次的「近行定」(Neighbourhood

  Concentration,Access-concentration;up-acara-samadhi)。近行定是進入禅定之前的一個階段。同樣要清除五蓋,才可達至「刹那定」(Momen-tary

  Conentration:khanika-samadhi)。刹那定具有近行定的力量,是成熟的禅觀(Insight;vypassana)所不可或缺的。除了上述高層次的心性發展之外,任何立志要過清淨生活以及清晰思惟的人,也會受到五蓋的;嚴重的影響。

  五蓋會帶來這樣廣泛的傷害,由此可知努力對治它們的確上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我們不要認爲,只要花少許時間坐禅便足以應付五蓋;除非能在日常生活中都加以努力,否則單靠片刻的坐禅難有成功的可能。

  一位發心求解脫的修行者,應選擇一個合適的「禅修對象」(Workig

  Ground;Kammatthana)(注:Kammatthana直譯的意思是「禅修的對象」)(Subject of

  Meditation)作爲修習的外緣。(譯注:Kammatthana出自《清淨道論》,了參法師把它譯作「業處」。選擇合適的禅修對象,即選擇合適的禅修方法,臺以慈、悲、喜、舍爲對象即修習慈心禅;以呼吸爲對象即修習出入息念;或以身體的不淨爲對象;或以自己各種起心動念爲對象等等。)這禅修的對象,若廣義來說,就是修行者終其一生修行的依止處:內心系住這個對象,從不忘失。單是做到這一點,都會使駕馭和開展內心有很大的進步,因爲內心能從中培育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毅力。修行者首先觀察自己在五蓋當中哪些蓋比較強,跟著選擇對應的禅修對象,然後細心觀察這些蓋通常怎樣生起,以及在什麼情況下生起,再進一步觀察內心哪些正面力量能把它們對治,最後完全降伏它們。還有,他應在一生當中盡量發展這些正面的力量。這些正面力量就是本書所提到的「五根」、「五禅支」、「七覺支」,還有一些禅修的對象。它們對于克服五蓋都是很有幫助的。

  凡夫(World

  ing;puthujjana)(注:凡夫包括出家或在家的人,是指沒有進到初果向或以上果位的衆生)只能對五蓋有暫時性的厭服或部份的減弱,徹底斷除五蓋的只會發生在聖者當中:

  後悔與疑在初果向斷除,

  貪欲與瞋恚在叁果向斷除,

  昏睡與掉悔在四果向斷除。(譯注:五蓋的第四蓋掉悔是由「掉舉」和「後悔」兩者組成,初果向斷除當中的後悔而四果向斷除當中的掉舉。)

  由此可知對治五蓋不僅僅是爲了在禅坐當中得較長的時間,而是在每一個減弱五蓋的步伐當中,都使我們趣近各種聖者的果位。

  雖然本書所引起的佛教經文中和注釋大都是對比丘說的,也同樣適用于在家生活的人。正如古德們所說:「比丘(monh;Bhikkhu)在這裏是代表將身心奉獻于修行佛法的人士,任何實踐佛法者都可以包括在比丘這個介詞當中。」

  五 蓋 

  有五種的阻礙和障蓋在內心蔓衍時會使禅觀遲鈍下來,那五種是甚麼東西呢?

  貪欲是阻礙和障蓋,它在心內蔓衍時會使禅觀遲鈍下來;瞋恚—昏睡—掉悔—疑是阻礙和障蓋,它在心內蔓衍時會使禅觀遲鈍下來。

  若不能克服這五種東西,比丘的禅觀便沒有足夠的力量,因此不能覺知自己真正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也沒有能力覺悟到過人的智慧以欲速則不達證得聖果。

  若然比丘能克服使禅觀遲鈍的五種阻礙和障蓋,他將有強力的禅觀,因此能覺知到自己真正的福祉,他人的福祉,自己和他人的福祉;他將有能力覺悟到過人的智慧證得聖果。《增支部》五:五十一經

  一個人的心受到無節製的貪欲征服時,他將會做出他不應該做的事情;卻不理會他應該去做的事情,因此,他的名譽和快樂將受到摧毀。

  一個人的心受到瞋恚征服時—昏睡—掉悔—一個人人心受到疑征服時,他將會做出他不應該做的事情;卻不理會他應該去做的事情。因此,他的名譽和快樂將會被摧毀。

  若一位聖弟子明白蓋是內心的汙染,他會舍棄這些東西。若能如此,他就是具有大智慧、無量智慧和清晰知見的人,這稱爲智慧圓滿的人。

  《增支部》四:六十一經

  黃金會受到五種雜質的影響,導致它不柔軟、難以塑造、失去光澤、易碎及不易加工。這五種雜質是甚麼呢?鐵、銅、錫、鉛和銀。

  若清除這五種雜質之後,它將會變得柔軟、易于塑造、充滿光澤、堅硬及容易加工;無論把它鑄成王冠、耳環、項鏈或金鏈等各種飾物都能隨心所欲。

  同樣地,內心會受到五種雜質的影響,導致它的不柔軟、不易受操控、失去光澤、失去堅定及難以入定來根除煩惱(Taints;asava)。這五種雜質是甚麼呢?是貪欲、瞋恚、昏睡、掉悔和疑。

  若清除內心這五種雜質,它將會變得柔軟、易受操控、充滿光澤、堅定及將會易于入定來根除所有煩惱,並能隨心所欲地把這高質素的內心用作禅觀,以證司真理。

  《增支部》五:二十叁經

  在修習法念住當中,比丘怎樣以五蓋作爲念住的對象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當有貪欲時,他知道有貪欲的生起;當沒有貪欲時,他知道沒有貪欲的生起;他能知道貪欲怎樣生起,知道怎樣對治已生起的貪欲,也知道怎樣已舍棄的貪欲再不複發。

  當有瞋恚時,他知道有瞋恚的生起;當沒有瞋恚時,他知道沒有瞋恚的生起;他能知道瞋恚怎樣生起,知道怎樣對治已生起的瞋恚,亦知道怎樣使已舍棄的瞋恚再不複發。

  當有昏睡時,他知道昏睡的生起;當沒有昏睡時,他知道沒有昏睡的生起;他能知道昏睡怎樣生起,知道怎樣對治己生起的昏睡,亦知道怎樣使已舍棄的昏睡再不複發。

  當有掉悔時,他知道掉悔的生起;當沒有掉悔時,他知道沒有掉悔的生起;他能知道掉悔怎樣生起,知道怎樣對治已生起的掉悔,也知道怎樣使已舍棄的掉悔再不複發。

  當有疑時,他知道有疑的生起;當沒有疑時,他知道沒有疑的生起;他能知道疑怎樣生起,知道怎樣對治己生起的疑,也知道怎樣使已舍棄的疑再不複發。《中部》第十《念住經》

  以上經文所介紹的,是專心致意以信不斷的觀察每一蓋的生滅,這是對治五蓋以及各種內心不善法的簡單而有效方法。當修習時,內心會生起一種止息的力量來平息持續、無節製的不善意念;還有一種警覺的力量來防止它們再次生起。這種方法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心理活動原理,正如論師們所說:「善念與惡念是不會同時出現的。因此。正在『覺知』貪欲時(注:貪欲發生在前一刻),貪欲便不能延續下去(注:只有覺知的存在)。」

  比丘們,正如這個色身需要養料來維持,靠養料來生存,沒有養料便不能生存下去。同樣的道理,五蓋也需要養料來維持,靠養料來生存,沒有新材料便不能生存下去。(譯注:養料Food;Nutriment;ahara又稱爲食,除了有食物的意思外,有時引伸爲「滋養」或「成因」的意思。)《相應部》四十六:二經

  貪 蓋

  貪欲的養料

  對于一些誘人的外境,若不以正知正見來看待它們,這就是貪欲的養料,令未生的貪欲得以生起;這就是貪欲的養料,令已生的貪欲增長和持續。(注:貪欲是對色、聲、香、味、觸五欲的貪著。)《相應部》四十六:五十一經

  截斷貪欲的養料

  對于不淨的對象(注:用作修不淨觀),若經常以正知正見來看待它們,這就是截斷貪欲的養料,令未生的貪欲不能生起;這就是截斷貪欲的養料,令已生的的貪欲不能增長和持續。《相應部》四十六:五十一經

  以下六種方…

《七種覺悟的因素(喜見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