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P4

  ..续本文上一页能根除渴爱,

  得离优伤与恐惧。(注一)

  五盖中有第二盖是瞋恚或愤怒。当人们面对不快乐或不合意的事情时,本能在会生起厌恶之心,并且会对这些事情感到沮丧。与喜爱的东西别离,或与讨厌的东西相会,同样会使人感到苦恼,甚至一道不合意的菜、一杯不可口的食品、别人不好的态度、乃至上面种种细微琐碎的事情也可能使人生起厌恶之心。以上这些都不不如理的思惟作意,会导致瞋恚的生起。在另一方面来说:这会滋长瞋恚以及障蔽知见,歪曲的心念所会成为觉悟真理的障蔽以及解脱道路的阻碍。贪欲与瞋恚都是建基于无知(无明)之上,无明是所有不善法的根源,甚至会促成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冲突。

  第三,昏睡盖是由昏沈(thina)和睡眠(middha)(注二)两种不善法所组成的。错沈是指懈倦的心,睡眠是指懈倦的心所。昏睡是指心性方面的疲乏呆滞,而不是身体方面的疲乏呆滞。甚至于阿罗汉或佛陀,虽能断除内心错沈睡眠的障盖,也不免有身体方面的疲乏。昏睡会妨碍心性的发展,内心受到此盖的影响而变得呆滞、没有活力、就像太硬的牛油难以涂在面包上,又像蜜糖黏结在汤匙上,难以脱出。

  懈怠是心性发展的危险敌人,它会逐渐累积增强,最后令人对善法无动于衷,这种不进取的心性是追求正道及解脱的致命障碍。通过精进(内心的努力)便能超越昏沈和睡眠这两种不善的东西。

  第四,掉悔盖亦是由两种不善法所组成—掉举(uddhacca)(注三)和后悔(kukkucca)(注四)。所有做恶有恶行的人,他的内心都是动荡不安的,这已经是一个定律。掉悔,使人饱受犯罪感及心灵不安之苦。内心动荡不安的人,有台被摇动之峰巢里的慌张蜜蜂。这种摇动的内心会阻碍禅修以及个人有升进。后悔不安的内心同样有害,人很从时候会对自己所做过的恶行,后悔不安,这不是佛陀所鼓励的。「为倒泻光宗耀祖牛奶而放声痛哭」,这是于事无补的,与其对自己的犯错后悔不安,倒不如把精力用于避免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样地,有些人会对自己没有做某些善行,或未能完成责任而后悔不安,这也是没有助益的。「要求对岸移过来,让我们走过去」,这是没有可能的。与其没有助益地为自己未能做到善行而后悔不安,倒不如把精力用于努力行善。后悔不安也是心性发展的障碍物。

  第五盖是疑盖,也是最后的一盖。疑的巴利文是由vi+cikiccha组成的,直译的意思是「无可医治」。当一个人困惑的时候,其实就是罹患着一种可怖的疾病,除非这个人能够释附着疑惑,否则这种可怖的疾病便不能消除。一旦心被疑所摆布。便会生起消极不进取的人生观,这对心性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损害。有些注疏家指出:疑,使人没有坚定的抉择能力,还会妨碍入定(专心一意的心念)。跟疑有关的,可以再补充一点—即使不是佛教的修行者,他们不在意佛、法、僧三宝,也能够经由隐伏疑盖而进入定境。

  禅修者以「五禅支」(jhanaanga:characteristis or factors of jhana

  )(注五),来降伏五盖而进入定境:定能降伏贪欲,喜能降伏瞋恚,寻能降伏昏睡,乐能降伏掉悔,伺能降伏疑。然而,进入定境交不是佛教最终的目标,应该以这定境进一步去修「观」—直观。通过这种直观,修行者能彻底根除所有潜藏的烦恼污染,并且取得究竟的清净。

  一旦内心潜藏烦恼或不净,人便会生起各种恶法而不能断除。修习禅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直观,能够进入禅定的修行者,因为五盖已经被降伏而不会做出恶行,但是他还有污染潜藏于心内,所以仍然未能达到究竟的安稳。但是阿罗汉圣者把所有潜藏的污染连根拔除,使无止境的生死轮回都止息下来—他是一个生死轮回已到尽头、修行已达到圆满、修行工人已完成、不再受生的人。(注六)

  一位深究学问的学生,他应该远离感官享乐的吸引,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努力研习,因而克服所有的困难,最后在考试中取得成就。同样地,一位禅修者应该居住于寺院或其他合适的地方,远离烦嚣喧闹,专注于他的禅境中,不断努力降伏五盖,清除心中有数障碍,逐渐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及四禅,然后以他的定力转而深入观察事物的实相—这些是禅修者修习直观的阶段。通过直观能使人彻底通达所有由众缘条件而成的事物的实相;使人对事物具有如实知见;使人亲身体证真理,并且了悟到毕生所经历的都是—无常、苦、无我。

  禅修者取得观慧之后,便能通达世间的本然实相,放下无始以来对于世间的执取染着。他打破对封闭的无明蛋壳,徹见宇宙的真理,藉此最后的净化,他到达涅槃的境界—语言说话所不能形容词宁静,内心达到不动摇的解脱(注七)。这位禅修者从此在世上无年执着。

  《法句经》第三七三个偈诵说:「比丘隐遁于静处,他的内心极为宁静,清晰明辨诸义,超越世俗的快乐。」

  注一:《法句经》第二一六诵。

  注二:睡眠不是指睡觉,而是指内心处于懈倦的状态或此处所说是心所的懈倦。

  注三:内心动荡不安。

  注四:也有译为恶作,是指做了错事之后心中后悔不安。

  注五:五禅支起禅定中的五种内心质素,分别是:寻、伺、喜、乐、定。

  注六:《中部》第二十七《象迹喻经》。

  注七:《中部》第三十《实木喻经》。

  七、舍觉支

  最后的第七觉支是舍觉支。在阿毘达磨中,舍的定义是中立(tatram-ajjhattata;neutrality),这是在心灵上的保持平衡,而不是冷漠无情。舍是内心平伏、专一的结果。成然,内心不受生命各种盛衰所动摇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谁能培育出这种不易获得内心质素(舍),谁就不再受到困扰。他虽然身处混乱的世间之中—利、衰、毁、誉、称、饥、苦、乐—他永远不动摇,内心坚定如磐石。当然,这是阿罗汉圣者的态度。经中说:「善人能放舍事物,善人不谈论物欲,虽然面对苦与乐,智者不尤不轻浮。」(注一)

  克制自己、不耽于欲乐、不放逸、建立坚忍以及达到清净,智者就是这样锻炼自心而达到的平稳。然而我们能做到吗?学者荷特这样回答:「当然能够,但是怎样做呢?并不是去做一些甚么伟大的事情。有人问:『圣者怎样才配圣者呢?』答案是:当他们身处难以振奋的情境时,他们能振奋;身处难以忍耐的情境时,他们能忍耐;想要停止时,他们能继续前进;想要谈话时,他们保持沉默,就是这样,十分简单,但是也十分困难。这是关于心灵健康的::」

  诗中说:

  快乐是何等容易,

  当生活舒畅如歌;

  高尚的人欲是,

  逆境也能微笑。

  在佛教典藉中提到有「四不善道」(cattaro agati;four wrong

  paths—贪欲、瞋恚、怯弱和愚痴。人们受四不善道的诱使而作出种种恶行,但是人薹培育舍觉支而达到圆满之后,就能恒常免除这四不善道,还有,他安详的中立,使他对所有众生能够平等的看待。

  「业」与「业果」的认知,对培育舍心的人很重要,因为这能带来了一种舍离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众生,甚至连无情识的东西,也是如此。成就舍心的近因,是了解到所有的众生都是他们自己的行为(业)所带来的后果。北传佛教的寂天菩萨在他的〈入菩萨行论颂〉中写道:

  若受他人所怨嫌,

  内心欢欣台受赞;

  若受他人所称许,

  内心慎防毁誉理。

  自调伏者常微笑,

  舍弃众所之忧虑,

  慈心待人宣正法,

  此是世上真善友。(注二)

  我在此处已经简单叙述了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开示的七觉支,七觉支可以使彻底的觉悟、圆满智慧,达到不死的境地—涅槃。究竟是培育七觉支,或者不理会七觉支,完全由我们自己的决定。有了佛法的帮助,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找出并且消灭各种苦因,每个人都能作出适当的努力去取证解脱。

  佛陀已经教导我们如何领悟生命的实相,并且逐一提供正确的修习方法,剩下的只靠我们如何自己的努力来找出生命的真谛,让生命活得最有意义。我们不能辩称不知道怎样着手修习,因为佛陀在这方面绝不含糊,所有必需的说明和指示都十分清晰。佛法初入门乃至终极的目标,都是开放给予所有具眼的人去观察,具心的人去证知的。「佛法十分清晰,绝对不会令人产生误解。」(注三)要追求彻底的觉悟,对我们来说唯一要做的就是—坚定的决心以及努力,认真的修习以及活用佛法。各从应以上述的态度来修习,并尽力而为。佛法永远在向立志解脱的求道者招手,所以,让我们热切、不间断的培育七觉支吧!

  追忆以往众圣者,

  缅怀他们的生活,

  尽管一切成过去,

  今仍有人证涅槃。(注四)

  愿所有众生健康、快乐!

  注一:《法句经》第八十三诵。

  注二:迦叶波法师英译。

  注三:贺尔《人的心灵》(Fielding Hall,The Soul of a People)。

  注四:《长才偈》第四七诵。

  王盖及其对汉方法

  译 言

  五盖是禅修中的不善法,它们不只妨碍入定,更遮盖和歪曲我们对世间实相(无常、苦、无我)的认知。因此,禅修有工作之一就是对治五盖。当五盖在心中越是淡薄时,内心越是清净、平伏、有力,知见越是清晰,对世间的实相越是明暸,出离心越是强大,生命越加解脱自在,对自利利他的工作越有帮助。所以,对治五盖能够带来很多方面的益处。

  此次我们选择的《五盖及其对治方法》是《*轮》佛学丛书系列的第二十六号书,编著者为德国籍的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1901-1994,The Wheel Publication No.26 The Five Mental

  Hindrances and Their C…

《七种觉悟的因素(喜见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