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創建的曆史回眸
●正 慈
賢首宗、法界宗即華嚴宗的別稱。《華嚴宗》因依據華嚴經而名華嚴宗。
古人雲:“華嚴最初叁七日”。即是說在釋迦牟尼佛陀成道之時即開講《華嚴經》的說法。這就可以說明《華嚴經》在釋迦牟尼佛陀心中的位置。這是因爲《華嚴經》上的內容都是佛陀自證的境界,不假方便,直抒胸意,和盤托出的暢佛本懷大圓滿經。古德雲:“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華嚴經》就是法界宣流,直接從自性心底流露出來原本原滋原味的天然飲品。好比醍醐灌頂,品嘗無上好味,不假絲毫人爲,人工的佐料和異味。
釋迦牟尼佛陀成道之始直講華嚴,結果是在席的聽衆是“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見毗舍那”。有的聽後不知所雲,是如聾如啞。對華嚴大法不能接受,無法消受。其實不要說講在佛陀當年講華嚴時的情境,就是現在我們讀華嚴,如果沒有這許許多多的輔助材料和曆代祖師獨創的理解方式,如十玄門、四法界、六相等的方便,來理解華嚴,同樣如看天書一般不可思議。
再者我們可以從龍樹菩薩說起。龍樹被後人普稱爲釋迦牟尼第二,當時我是不理解的。現在回過頭來看龍樹菩薩對佛教的貢獻,這個榮譽應該歸屬于他。後世對他有“八宗之祖”的講法,可以說這即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相傳華嚴有叁本上、中、下這些多少帶有神話色彩,在可信度上有些問題。同時也可以說明《華嚴經》的神秘與重要。用帶有傳說的方式來弘傳一部經,據我知道,好像沒有,唯獨只有《華嚴經》。龍樹菩薩憑借著他的智慧和力量,把下本記錄下來,留存後世。使我們有幸同睹這部聖典。
《華嚴經》在印度的數百年,我們所能了解的,至今也不過是這些大致的內容。可是我想知道得更多。當然這個願望,僅僅只能代表一個良好的願望了。
我們對《華嚴經》在印度的情況,簡單地作了一個回眸。現在再回到中國的兩晉時代,那時已有《華嚴經》的單行本,甚至人們對華嚴有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可惜今人只能從一些注解的殘篇裏頭找到一點點曆史發展的痕迹。
直到隋唐,華嚴與其它宗派一樣,迎來了自己體系完備的一個宗派華嚴宗的誕生。
(05.04.15晨于慈湖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