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陝西華嚴寺——中國佛教華嚴宗發源地

  陝西華嚴寺——中國佛教華嚴宗發源地

  華嚴宗祖庭華嚴寺,位于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韋曲鎮。據《長安志》記載,華嚴寺建于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華嚴宗的發祥地,爲國內外佛教信衆朝聖禮拜的聖地。它北距西安市區15公裏,交通非常便利。風景獨特,站在寺中可以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原,南觀終南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描述道:“南望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由于種種原因,目前華嚴寺主體建築已不存,唯留兩座東西相對的磚塔。東邊爲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塔,高7層21米,塔身爲樓閣式仿木建築結構,最上層有石刻“嚴主”橫額;西邊爲四祖澄觀大師塔,高5層16米,爲實心磚塔,也是仿木建築結構,第二層有石刻 “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額。雖然當年的寺院建築已不複存在,但通過這兩座造型精美的高僧塔,我們依然可以想見當年華嚴寺的宏偉與輝煌。

  華嚴寺現有簡易佛殿叁間,僧舍數間,僧衆7名(其中研究生學曆兩名,本科學曆一名)。還有唐代青石經幢頂石一個、唐碑座一個、曆代石碑叁通、舍利叁十余顆。1956年8月,華嚴寺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批准爲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華嚴寺塔又被國務院批准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嚴宗思想源于古印度佛陀時代。中國自東漢時期即開始傳播,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到唐初正式創宗立派。主要據典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因經立宗,故稱“華嚴宗”。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大師被我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禮爲國師,賜號“賢首”,故該宗又名“賢首宗”。華嚴宗在世界各地流傳非常廣泛,而《華嚴經》則成爲學佛者必讀的重要經典。此經是佛成道第十四天後在古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樹下爲文殊、普賢等上首菩薩宣說的內證法門。《華嚴經》主要說明菩薩從樹立信仰到解脫成佛的階段修行及修行感果的差別。

  華嚴宗以杜順、智俨、法藏、澄觀、宗密爲“五祖”。

  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557-640),唐雍州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依據《華嚴經》開創華嚴宗。據《大唐華嚴寺杜順和尚行記碑》載,大師以精湛的醫術和自采的草藥免費爲民衆治病,主講《華嚴經》,撰有《華嚴五教止觀》等。因此功德受到唐太宗的“禮遇”,尊爲“帝心尊者”,俗稱“炖煌菩薩”。

  二祖智俨大師(602-668),甘肅天水人。著述豐碩,尤以《華嚴搜玄記》十卷闡明華嚴宗止觀法門而著名,被譽爲“至相大師”。

  叁祖法藏大師(643-712),本康居國人。他的著述更多,有《華嚴探玄記》、《華嚴五教章》、《華嚴發菩提心章》等,是華嚴宗思想的集大成者。《宋高僧傳》載,他宣講《華藏世界品時》,“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因而得到女皇武則天的尊信。他被請到皇宮宣講《華嚴經》,並授予叁品朝官。法藏大師做爲皇帝門師親自爲中宗、睿宗授菩薩戒,致使華嚴宗走向興盛。圓寂後被朝廷追贈爲“鴻胪卿”。

  四祖澄觀大師(738-839),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著有《華嚴經疏》、《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等,有“華嚴疏主”之稱。爲唐德宗門師,诏授爲“鎮國大師”。憲宗禦賜金印,主持全國佛教事務,加封爲“僧統清涼國師”。穆宗、敬宗先後加封他爲“大照國師”,文宗進一步加封爲“大統國師”。他先後連任“五朝帝師”,使華嚴宗達到鼎盛時代。

  五祖宗密大師(780-841),果州西充(今屬四川)人,因常住終南山(圭峰山),世稱“圭峰禅師”。他主張禅教一致。著有《華嚴原人論》、《禅源諸诠集都序》等。文宗诏入內殿,詢問佛法大意,賜紫方袍,敕號“大德”。圓寂後,宣宗追谥爲“定慧禅師”。

  華嚴宗的核心思想是法界緣起。其思想內容豐富、體系完備,在豐富佛教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目前,華嚴宗在我們臺灣、香港地區和日本、韓國流行非常廣泛;華嚴寺曆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在弘揚佛教思想、樹立宗風,加強交流、旅遊朝聖等方面有著特殊的地位、社會影響和曆史價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