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石經》晉祠藏

  《華嚴石經》晉祠藏

  位于太原南20余公裏處懸甕山下的晉祠,是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古迹,記載著西周至明清幾千年的曆史,展示著古代建築、繪畫、書法、雕刻和鑄造的精湛藝術,堪稱珍貴的文化寶庫。著名的《華嚴石經》就珍藏于此。

  晉祠藏華嚴石經,原名晉祠藏風峪華嚴石經,簡稱“晉祠華嚴石經”。元代時,石經藏于今太原市晉源區晉源鎮果樹場果窯處風洞,東距晉源鎮2公裏,西距風峪口約1公裏,南偏西距晉祠約5公裏。清代朱彜尊曾作詩曰:“一百二十六,石柱刻作經;會須抉風峪,移匿水邊亭。”抗戰時期,石經曾被日軍竊去。1941年,當地群衆將石經搶回,並運抵晉祠保存。半個多世紀以來,石經不僅被妥善珍藏,而且還在陸續回歸。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石經因故封存。1982年,太原市晉祠文管所在晉祠十方奉聖禅寺專建碑廊,展出較完整的石經60余通。目前,晉祠藏有石經總數整石加殘石(同一石經的兩塊以上殘石以一石計)近130通,如果連同至今仍埋在風洞遺址下的和閻軍修碉堡用去的石經,估計在抗戰前石經至少應有140多通。雖屢遭兵災、幾度搬遷,石經總數與清初仍相接近。與原刻總數相比較,也保存有近80%,而且大多平整完好、字迹清晰無損。

  《華嚴經》原本是印度佛典,因譯本不同,有60卷、80卷之說。經義中包含的4法界、10玄門等華嚴思想,是構成華嚴宗哲理、學說的核心。唐聖力二年,女皇武則天請僧人到長安翻譯佛經,成80卷華嚴經文,並親爲之作序。80卷《華嚴經》由60卷《華嚴經》的7處8會(指釋迦牟尼佛在7個處所主持了8次法會)、34品、60卷發展爲7處9會、39品、80卷,是後世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華嚴經本。它是大乘佛教的著名經典,也是唐代華嚴宗建宗立說的主要經典依據,被譽爲“諸經之王”,爲唐代佛教文化遺珍。這部佛經對中國的哲學,特別是對宋明理學、對禅宗等大乘佛教宗派以及對日本、朝鮮等地華嚴宗的形成和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晉祠華嚴石經》由何人何時所刻,目前仍無從可考,但從石經所遺留著的譯成之初的原始痕迹來看,可以確定它是唐譯80卷《華嚴經》傳世最古老的石刻祖本。石經由首尾完整、滿镌唐譯80卷《華嚴經》的柱形小楷石刻群組成。每卷分卷之上、卷之下二石。據此,全部石經數應是160通(連同補刻、複刻之石,應略多于此數)。石經無蓋、無座、無雕飾,上下一致,高低參差,寬窄不一,刻石大小一般以每卷字數多少而選定,多數爲高1米以上的四面刻,也有少數五面、六面或八棱形石柱。現存少數刻石有武周新造字19個。在少數刻石頂部或末尾有題記或題名,一些重要題記是研究隋唐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從石刻所具有的書法藝術價值來看,其石刻書迹是唐代精美小楷的荟萃,宛如一部唐代小楷範帖,是古代書法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篇章。《晉祠華嚴石經》爲典型的唐人楷書,保存了大批字徑約2厘米的小楷書作,雖少數篇章缺乏安排,但多數結構嚴謹,風格多彩,有濃郁的初唐書法神韻。這部石經除小楷外,還有少數隸書刻石。有的一石之中隸楷並存,但更多的是在大量精美的楷書字迹中摻以隸、魏筆意,表現出唐代書風形成之初的過渡痕迹;有些楷書篇章筆圓體方,外柔內剛,頗有虞(世南)書神韻;許多篇章方整穩健,用筆舒展遒勁,頗有歐、褚風骨,而無拘謹之氣;有些篇章的行氣結構穩穆含蓄,頓提使轉,藏露有致,頗有小楷《樂毅論》、行書《蘭亭序》等右軍筆意;有些小楷字迹雄強深厚,剛勁有力,豎畫有向內折钗之勢,爲後來顔體的初形:此外還有許多端莊古樸、筆力遒勁的書作。《華嚴石經》止于唐代,只此一部,石僅百余,卻呈現出許多不同風韻的精美書作,令人歎爲觀止。

  我們深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晉祠華嚴石經》這一佛教文化遺珍、叁晉古代書法藝術寶庫中的重要遺存,必將會越來越引起世人的關注。 (責編 周志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