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來說,也破了菩薩的執著,法空了,破了這些以後,還以爲有一個真正的什麼東西在那裏,有法界在那裏,又錯了。所以一個空性要貫穿到底,法界亦複空,用華嚴的道理來講華嚴。
好!你講了全體,講了無礙,這一面開了,好,按你前面講的道理來講,你開了一面,必然隱了一面。你說全體,好,這是開了,隱的是什麼東西
開了是他的全體,你就不要忘記他還有個超越,你只講了全體,那麼全體是明顯了,超越就隱了,如果只講超越,超越顯了,全體就隱了。所以華嚴本身是圓門。我們講空性,講中觀,是兩邊,你講這邊就不要忘記那一邊,他是兩邊;華嚴他講圓的,他是講全體的,所以還不光是兩邊,他是圓的。所以講華嚴宗他自己講是圓教。在判教的時候,小教、大教、始教、終教,華嚴宗他自己講,他這個宗判教啊,他是圓教。他確實是個圓。這個圓呢,我們講圓滿、圓融,都是這個圓的意思。圓滿、圓融、圓滑(衆笑),好像做人一樣,這個人滑溜溜的,圓滑,就是他沒有棱角。當然了,我們處世爲人啊,滑頭,和華嚴這個法界的圓滑,不能相提並論,我們常常講講一個人圓滑,他左右逢圓呀,那只是逢一下子,他逢到現在,逢不到過去,也逢不到將來,華嚴的左右逢圓呀,他真是逢圓,他圓滿,圓融,同時俱足,他是這樣子來講法界。
這個我舉個例子講,也是個故事了,華嚴宗的初祖呀,就是陳朝杜順和尚。杜順和尚寫了個《五教止觀》就是講“十玄門”呀,講“法界觀”,他有兩大段話,一段是回答五個問題,一段是回答四個問題。頭一段是講“無”,後段是講“有”。他怎麼說的呢
他這樣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頭一大段:“緣起是有耶
”就是問緣起的法是不是有,是不是真的有。萬事萬物因緣而起嘛。他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答曰:“不是的,即空故。”緣起之法呀,沒有自性,就是空。這是回答這個問題,緣起之法沒有自性,所以是空。他不回答緣起是有。接著又問了:“緣起不是有,那緣起是不是無呢
”他又回答:“不是的。”爲什麼呢
他回答:“即有故。”就是緣起之法呀,它是從來就有的,所以緣起法不是無的。好,這是回答第二個問題。接著呢,又來問第叁個問題,前面我問緣起法是不是有的,你說不是的;我問緣起法是不是無的
你又說不是的。我現在問第叁個問題,我問:“緣起法是不是也有也無呢
”他回答:“也不是的”。爲什麼不是的呢
就是空跟有是圓融的,空跟有是一個東西。既然是一個東西,就不該有兩相,不能說又是有又是無,所以不是也有也無。好,那就問第四個問題:“是不是非有非無呢
”問這個問題,答“也不是”。爲什麼不是呢
既然空、有是一樣的,那麼空,有互相削克的,就是沒有什麼空呀,沒有什麼有,所以不能說非有非無,好,後來第五個問題,你怎麼回答,“一定是沒得了嗎
是無吧,是空無吧,”回答:“也不是的”,這個從杜順和尚回答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他回答問題的時候,他沒個立場。你說緣起法是不是有的啊
他是站在絕對,第一義谛,就是真谛的立場,緣起法門,緣起性空,性空就不能說有,所以沒有。好,緣起法沒有,回答第一個問題時,他站在真谛的立場,聖義谛的立場,在第二個問題回答的時候,他完全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答話,從來就有的,怎麼說沒有呢
好,第叁個問題問他了,他又變了。你看,他的立場隨時變,我們在世界上做人,不能沒有一定的立場,你不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衆笑)。他不能圓滿呀,他滑,他不能圓滿。華嚴,沒得立場,正因爲他沒有一個固定立場,他才無礙呀,他才能夠全體。水是什麼
他不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場說是飲料,也不是站在化學家的立場說是H2O,他也不是站在物理學家立場說是物理現象,他站在全體立場來看,他就包括是飲料,也是化學式,又是物理現象,又是因果現象,又是文學描述對象,從這個全體來回答。因爲全體,無礙,不能站在一個固定的立場,他一站在固定的立場,他死的了。他是圓融的,他沒個立場,他沒個立場了,他全體了,你說他是什麼,他就高了,他比你化學家,比你那個物理學家,比你那個常人,就高一籌了。所以我們佛比菩薩高,佛的境界,他講圓融無礙,這個就不是你那個常人的圓滑,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是那個圓滑所能比擬的。你要滑頭滑腦,好像也沒個立場,實際你是以個人的利益爲立場,怎麼對自己有利怎麼來,所以人家一看就能夠戳穿了,還是有個立場,還是不夠圓滑(衆笑)。
這個高境界,是高深莫測啊,他只有全體他才能無礙,沒得立場,這個沒得立場了,他就不立一法,就不死守那一法。他正是因爲沒得立場,不死守那個法,這個法就能夠包含進去,就能承認一法,不立不破,真正是不立一法,不破一法,他就各個層次都包含了,你說化學家也對,你說是物理他也對,所以底下第二段他答問題,緣起是有啊
是的,緣起是有。緣起是無
是的,緣起是無。緣起是亦有亦無啊
是的,緣起是非有非無啊
是的,非有非無。講無什麼都是無,講有什麼都是有,就是因爲沒有立場,他才有堅定的立場,圓融全體的立場。那好了,我們學華嚴,不是學滑頭了,他是全體的層次啊,你是在這個層次,你把那個層次來用,這個層次用得不當,你會頭破血流的,你還是有礙呀,因爲你不是真正提高它的空性,這個要說清楚。所以他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無,一會兒說這,一會兒說那。
禅宗也是那樣的,這樣不受任何法的約束,不受任何立場的約束,所以絕對自由,才能無礙,無礙才能夠全體,他能夠不執著,不偏,他能圓融,才能夠全體。禅宗有個有名的公案,甲乙兩個人爭道理,爭得面紅耳赤。有個老和尚,甲就跑到老和尚那裏去問,我說的到底對不對,如何如何說一套,老和尚說:“你說的對。”甲出來了,對乙講,你看老師父贊成我,我說的對。乙不服氣呀,也跑到老和尚那兒去,你看我跟他爭論,他怎麼講,我怎麼講,你看我說的對不對
老和尚說:“你的對,你的對。”(衆笑)乙也出來了。老和尚對兩個人都說對,小沙彌在後頭問老和尚:“甲乙爭論不清,甲來了,你說對,乙來了,你也說對,你怎麼搞的,老和尚
”老和尚說:“你也對。”(衆笑)你看,這個老和尚是滑頭呢,還是圓融無礙
你千萬不要把老和尚當滑頭(衆笑),說他滑頭就冤枉老和尚了,冤枉這個老和尚圓融無礙,他不破一法,也不立一法,這個小沙彌就誤認了。
趙州有個有名的公案,有一個小和尚問河北趙州從谂大師。趙州大師,他這和尚還是很有點懂得空性的道理的,有些境界的。小和尚就問:“假使能夠看到一切皆空,怎麼辦呢
”懂得了一切皆空,萬事萬物沒自主性,萬事萬物都是空性的,懂得這個道理以後,應該怎麼辦
趙州大師,趙州和尚望了他一望:“唉,那你就放下吧!”這個和尚怎麼說呢
他就反問了:“一切都沒有了,我還有什麼東西放下呢
”反問趙州和尚。這和尚一切都沒有了,還有什麼東西放下的
你看趙州和尚怎麼答:“好哇!那麼你挑起來吧!”你看還是趙州和尚境界高,既然一切都沒了,看到一切皆空,你怎麼辦
趙州和尚答:“你放下吧。”懂得了一切皆空,我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放下,似乎境界高,趙州和尚又說:“那你就挑起來吧。”你總還是抓住一個一切皆空,還有個“空”得空。趙州和尚說既然什麼沒有,你放下來吧,他還問個怎麼辦。趙州和尚說,你放下吧。他又不聽。不放下好吧!你就挑起來吧。這一挑起來,那個和尚倒是悟了。哎!所以禅宗、密宗、淨土宗,好多境界都用華嚴的道理來說才說得通,不用華嚴的道理,不大容易懂。這是我初步講華嚴的互入、互攝、全體、無礙。
事事無礙法界,無礙呀,我們舉出了十種。
① 性相 ② 大小
③ 一多 ④ 相入
⑤ 相即 ⑥ 隱顯
⑦ 微細 ⑧ 帝網
⑨ 十世 ⑩ 主伴
講十個無礙。這十個無礙呢,基本上把萬法的無礙的方面概括了。
理法界跟事法界就是我們現在哲學上常講的所謂現象界跟本體界。現象、本體,華嚴宗經常舉例子,把現象比作波,把本體比作水。現象講差別性,本體講同一性;現象講假象,本體講實相;現象講幻有,本體講真空,講無礙。
第一個無礙,性相無礙,相像波,性像水。大小無礙,小大相即無礙。萬事萬物都歸納起來幾個相對的東西。事物方面,事法界;道理方面,理法界。事跟理的關系是象波與水一樣,這是現象與本體。拿現在的說法,其實現象與本體的說法是很粗淺的,但是爲了說明,華嚴宗是拿波水來比喻。所以把相對的東西拿波和水來比喻,就看到它的無礙。另一方面,從我們常人的思惟方法,一下子,難得想得通,我列出來,我們有機會,可以想一下,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就是法界觀。華嚴宗不是講修法界觀嗎
不要把法界觀看得很神秘,把這個道理弄通,想清楚了,就是法界觀。要想清楚不很容易,要有方法,他就告訴你怎麼觀,就是法界觀。
理法界,事法界,事理無礙法界,都是爲了說明最後一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所以前叁個法界,我就不多說了,我就具體講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就是講十玄門。華嚴宗用十門來講事事無礙法界,這十門啊,有古十門,有新十門。就是智俨大師,他講了十門,我們稱古時的十玄門;後來法藏呢,就是武則天的國師,法藏,他又講了,改進了一下,新的十玄門。新的十玄門是在右的十玄門的基礎上,改造了一下,發展了一下,古十玄門是個基礎,所以我還是把古十玄門來講。
怎麼來體會法界,除了前面講的,相入,相攝,全體,無礙,這四個基本概念以外,但具體的體現這個法…
《華嚴講要(吳立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