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橋梁的重要角色。因此,宗密在中國學術思想上,有肯定的曆史地位及十分重大的意義。
第二,宗密是華嚴思想成熟的集大成者——
所謂“後出轉精”,華嚴五祖說的確立及思想遞變過程,到了宗密時已然成熟,誠如李世傑先生所言:
杜順的存在,可比爲華嚴宗的一株大樹的“根幹”,智俨
是這一株樹的“枝葉”,而法藏是這株樹的燦爛滿開的
、“花朵”,澄觀和宗密是這株樹的“結實”。華嚴宗雖由
法藏而告大成,但在中國佛教史上,對于後唐、宋、元、
明直接給予華嚴思想的影響力的人,還是澄觀及宗密,所
以說:澄觀和宗密是華嚴宗的“結實”(尤其是在實踐方
面),宗密乃由華嚴而欲統一整個佛教並欲包攝儒、道二
教在內,這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種大成就。
第叁,宗密的《注華嚴法界觀門》系承受澄觀的精華,注釋內容簡備而切當——
宗密的注釋與澄觀的《華嚴法界玄鏡》,兩者之間的比較,在缣田茂雄的《中國華嚴思想史O研究》及木村清孝的《初期中國華嚴思想O研究》中都有深入的比較,再從注釋本身來看,宗密自注“法界”條時,明確的引證澄觀的四法界說:
(法界)清涼新經疏雲:“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
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便成四法界:一、事法界,界是
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
盡事法,同一性故:叁、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
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二如性融
通,重重無盡故。”
至于宗密注釋的內容,較諸于澄觀,顯然是簡備而切當,誠如裴休的《注華嚴法界觀門》序中說:
間曰:“觀文有數家之疏,尚未能顯其法,今略注于文
下,使學者何以開心目哉
”答曰:“吾聞諸圭山雲:觀
者見法之智眼,門者通智眼,令見法之門。初心者悟性之
智雖明,不得其門則不能見法,此文即入法界矣。……故
直于本文關要之下,隨本義注之,至其門已,則使其自入
之世。故其注簡而備,不備則不能引學者至其門,不簡則
不能使學者專妙觀。”
縱使如此,雖然方東美先生說澄觀與宗密的注解,注得“很迂一,不能夠讓人一目了然。但是,若我們深入分析宗密的注釋,就會發現其注解簡備而精確,關于此點,下文將以真空觀思想爲主分析之。
此外,爲什麼本文要取出《法界觀門》中的“真空觀”來獨立論究呢
其主要的意義有下列叁點:
第一,真空觀是理法界,是般若的世界觀,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泯絕無寄,內容完整故可以獨立論究——
關于此點,在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中“真空”條的注解是:
(真空)理法界也。原其實體,但是本心,今以簡非虛妄
念慮,故雲真;簡非形礙色相,故雲空也。
宗密自注說叁重觀法,唯是一道。同時,從會色歸空到泯絕無寄,首尾相承,內容一貫。
第二,華嚴法界真空觀解決了哲學史上存而未決的思想體系,故可獨立論究——
方東美先生認爲:真空觀裏的“會色歸空”及“明空即色”兩觀,解決了哲學史上“色空對立”的問題。因此,可以從《法界觀門》中單獨提出來討論。
第叁,華嚴真空觀可以調和理想與現實的對立——
方東美先生認爲:真空觀思想可以利用上下回向,來調和理想與物質世界的對立。針對此特殊的意義,實在有必要獨立探究其思想的精義。四、論華嚴真空觀思想之正義
真空觀門是依理法界而立,觀宇宙一切事物的本性即空,所謂真空即是理。具體說:“真空”既不斷滅空(虛無的空),也不是離色空,而是空與有的統一,是無空相。所謂“真空觀”,就是要觀宇宙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真空的,把色歸于空,達到色空無礙的境界,以減除一切煩惱的束縛。真空觀立有四句十門,表列如下:
其次,所謂“正義”,是指注釋經文時,論歸一定,無複歧義的,稱正義,也有正確無訛的意義,如《後漢書·桓譚傳》中“屏群小之曲說,述五經之正義。”下文就從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來論華嚴真空觀思想之正義,以“論證結構”與“義理分析”進路分析之。㈠會色歸空觀
1、首先就論證結構而言——
在論證結構方面,宗密使用了“標”、“征”、“釋”、“結”等四個基本推理型式,以“前叁簡情,後一顯理”總括大綱。其中,“簡”爲分別之意,目的在分判義理之不同。在前面叁門的簡情分別中,其論證的型式結構如下:
(1)簡別“斷空”——結釋是“是真非斷故”。
(2)簡別“實色”——結釋是“無體之空非青黃故”。
(3)“雙簡”——說明“會色歸空,空中必無色的道理”。
這叁段論證,前者說明“色不即是斷空”,中者說明“青黃之色,非是真空之理”,後者說明“會色歸空”以簡別前面兩者“斷空”及“實色”,最後才導出“色即是空”的結論,宗密在注釋中說明其論證型式的原文是:
(就初門中爲四二剛叁簡情,後一顯理。前叁中一簡斷
空,文中結釋雲:是真非斷故:二簡實色,文中結釋雲:
無體之空,非青黃故二目實色者,約妄情計爲確然實有自
體,故不以形顯二色,分假實也,約情計于形顯俱爲實
故,然此文中以顯色例形色也:叁雙簡,文中直雲會色歸
空,空中必無色,故據義則句句皆簡情計斷空實色,據文
則初二句影略互彰。第叁方雙簡也,寶性論亦簡空亂意菩
薩計叁種空,恐煩觀智,不必和會,和會亦不全同也。
2、次就義理分析而言——
宗密在注釋中對杜順原文:“色不即是斷空,故不是空也一,說明所謂的“斷空”,也有兩種——離色明空及斷滅空:
斷空者,虛豁斷滅,非真實心,無知無用,不能現于萬
法。此有二種:謂離色明空及斷滅空。離色空者,空在色
外,如牆處不空,牆外是空:斷滅空者,滅色明空,如穿
井除土出空,要須減色也,今簡異此,故雲不是斷空也。
故《中論》雲:先有而後無,是則爲斷滅。然外道小乘皆
有斷滅。外道斷滅歸于太虛,二乘斷滅歸于涅槃。故《肇
論》雲:大患莫若于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動莫若于有
智,故絕智以淪虛。又雲:形爲桎梏,智爲雜毒。《楞
伽》雲:若心體滅,不異外道斷滅戲論。
宗密說明“斷空”是不真實的心,不能起現萬法,斷空又分爲兩種,一種是色空對立的“離色明空”,也就是說“空中無色一,“色中無空一的絕對對立:另一種是先有後無的“斷滅空一。宗密進一步推證外道及小乘佛教義理都有斷滅空,說外道的斷滅是歸于虛無的太虛,聲聞緣覺二乘的斷滅是歸于涅槃。前者以“滅身”爲手段歸于虛無,後者以“絕智”爲途徑而淪于空虛。說明“形”及“智”是桎梏與雜毒,此皆爲戲論。
接著,宗密論證“以色舉體是真空也,故雲以即空故”的道理:
以色等本是真如一心,與生滅和合,名阿梨耶識等,而爲
能變,變起根身器界,即是此中所名色等諸法。故今推
之,都無其體,歸于真心之空,不合歸于斷滅之空,以本
非斷空之所變故。
宗密是在說明色與空並不是對立的,而是色法本是真如一心,所以應該歸于真心之空。然後,“良由即是真空,故非斷空也”的道理自然成立。
在第二門:“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
以青黃之相,非是真空之理,故雲不即空”的注釋裏,宗密的解說說:
以聞經說色空,不知色性空,便執色相以爲真空。故須簡
也,此簡凡夫及初心菩薩,不簡小乘,小乘不計色爲即空
故。
宗密說明“色不即空,以即空故”的“色”,是色性本空,而非色相是真空。此點對凡夫及初心菩薩是適切的,但不適用于小乘。接著,宗密對“然青黃無體,莫不皆空,故雲即空”的注解中說:
雖雲青黃,即兼長短等,必依質礙有青黃等故。空有叁義
以破于色:一、無邊際義,謂空若有邊,則有色法在空界
外,空既無有際畔,則占盡十分邊量,無有其外,更于何
處而有色法等耶
二、無壞義,……。叁、無雜義,……
以空與色有二相違,不應全體同逼當處。何者二違
一、
空是無物,色是有物:二、空是虛通,色是質礙,不可方
尺分中,言全是無物。複言全是有物,又不可言全是虛
通,複言全是質礙,豈有此理耶
故上雲青黃之相,非是
真空之理,此雲青黃莫不皆空也,是知虛空既無邊、無
壞、無雜,則空中必定無有色,故雲即空也。
前面說到,“青黃之相”是“色相”,所以不是“真空”,但是“青黃之體”是“即空”的。原因是“空”有叁種性質涵義,第一種是“無邊際義”,所以逼一切法存在:第二種是“無壞義”,說明其永恒性:第叁種是“無雜義”,說明空有下變不雜的特性。然後,反證青黃的本體,必然符合空義的性質,所以說是“即空”。接著杜順原文說:“良以青黃無體之空,非即青黃,故雲不即空也。”是說明青黃的“無體之空”,並不等于一青黃”本身,所以說是“不即空”。
第叁門提到杜順的原文是:“以空中無色,故不即空:會色無體故,即是空。良由會色歸空,空中必無色。”是說明虛空中無色相,所以不即是空:但是合色的色性無體,所以即是空。因此,合色歸于空,空中必然無色相。至此引出“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的總結。
第四門的原文是:“色即是空,何以故
凡是色法,必不異真空,以諸色法,必無性故!是故色即是空,如色空既爾,一切法亦然,思之!”宗密的注釋爲:
色是法相之首,五蘊之初,故諸經凡欲說空義,皆約色
說。
杜順的看法是說明凡是色法,必然無自性,所以不異真空,因此“色即是空”,推之一切法也是如此的。宗密也說色法是法相之首,一般經論欲推論“空”義,都是以色法來說明。㈡明空即色觀
1、首先就論證結構而言——
宗密在此的論證結構…
《從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真空觀思想之正義(黃連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