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略注(周叔迦)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略注

  將釋此經,略開叁門。一解題目,二辨傳譯,叁釋經文。

  初解題目者。

  “大方廣”題所證法,“佛華嚴”是能證人。唐宗密《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雲:大以當體得名,常遍爲義。方以就法得名,軌持爲義。廣以從用得名,包博爲義。佛以就果得名,覺照爲義。華以從喻得名,感果嚴身爲義。嚴以功用爲名,資莊爲義。經以能诠得名,攝持爲義。此經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爲宗,亦稱《雜華經》。西竺大本凡十萬偈,東土來未盡。晉佛陀跋陀羅譯成六十卷,有叁萬六千偈。唐實義難陀譯成八十卷,有四萬五千偈。今此《修慈分》乃出未來五萬偈中,別生之本也。

  二明傳譯者。

  唐于阗叁藏法師提雲般若等奉製譯。

  于阗,今新疆和阗縣。阿育王時遷離車族,北越雪山,建國于此。亦名瞿薩旦那國。見《西域記》卷十二。提雲般若,唐雲天智,于阗國人。通大小乘學,咒術、禅門,悉皆谙曉。以武後永昌元年來谒帝于洛陽,依勅在魏國東寺從事譯經,至天授二年,譯出六部七卷。後不知所終。見《開元釋教錄》卷九。叁藏法師者,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慧學。通叁藏、達叁學者,號爲叁藏法師。製者,《前漢書》注雲,師古曰:天子之言曰製書。謂爲製度之命也。

  叁解釋經文。大判爲叁:一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序分複二:初證信序,二發起序。證信序中有六成就。初信成就。

  如是

  六成就者,佛臨涅槃時,阿難受阿(少/兔)樓馱教,問佛:一切經首當置何言

  佛言:當置“如是我聞”。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如《大術經》等說。後阿難結集,還依佛教。如名不異,是言無非。阿難所傳與佛所說一種不異,名如;文中之理允當無非,稱是。又“如是”者,信順之辭。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爲令衆生起信樂心,隨順修學,故言“如是”。

  二聞成就。

  我聞,

  阿難對衆述佛遺旨,親承不謬,離增減失,故曰“我聞”。

  叁時成就。

  一時

  法王啓運嘉會之時,聖不虛說,言必會機,令人開悟,故雲“一時”。

  四主成就。

  佛

  佛者,大師之稱。梵語佛陀,此雲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五處成就。

  在王舍城鹫峰山中,

  王舍城者,中印度摩伽陀國之都城。頻婆娑羅王因舊都上茅城頻遭火害,遷居于此,因名王舍。廣如《智度論》卷叁及《大唐西域記》卷九中說。國王舍城有五山,鹫峰其一也,梵雲耆阖崛山。山頂似鹫,故名。

  六衆成就。

  與無量大菩薩衆俱,彌勒菩薩摩诃薩而爲上首。

  菩薩者,具言菩提薩缍。菩提,此言覺道,薩堙,此雲有情。謂求覺道之有情。薩缍又雲勇猛,謂勇猛求于覺道者。彌勒,此雲慈,姓也。名阿逸多。生于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佛位,爲補處菩薩。先佛人滅,生于兜率天。經彼四千歲,即人中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成等正覺。過去世中爲一切智光仙人,值彌勒佛聞經,初得慈心叁昧。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如《一切智光仙人經》說。摩诃薩者,具雲摩诃薩堙。摩诃,此雲大,爲有情中尊,故雲摩诃薩。上首者,于其衆中居最上位,衆所依故,一切衆中得自在故,名爲上首。以將說修慈法門,故以慈氏菩薩爲導首也。

  二發起序。有二:初梵天住慈。有叁:初觀佛。

  爾時東方有十億梵天,皆住慈心,來詣佛所,頂禮佛足,以衆妙具供養于佛。供養畢已,各自坐于衆福所生蓮華之座,恭敬尊重,瞻仰如來。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來梵天,皆亦如是。

  梵者,此雲清淨,亦雲離欲。《智度論》卷十雲:梵名離欲清淨。今言梵世界,已總說色界諸天,即是有總有別。總則通指色界,別則初禅天也。慈心者,與人以樂之心也。《智度論》卷二十七雲:大慈與一切衆生樂。頂禮佛足者,以自所尊敬彼所卑,禮之極也。坐蓮花座者,《智度論》卷八雲:梵天王坐蓮華上。又《大日經疏》卷十五雲:若淨居諸天,乃至初禅梵天等。世間立號爲梵者,皆坐赤蓮花中。恭敬者,《法華經嘉祥疏》卷二雲:謙退畏難曰恭,推其智德曰敬。瞻者,仰視也。四維,即四隅。維者,連結也。

  二互顧。

  爾時諸梵天衆在于佛所,各以慈目,遞相瞻顧。

  諸梵天等同住慈心,共期勝進,故互觀也。

  叁觀機。

  複共同時舒顔,谛視彌勒菩薩。

  心期佛誨,自慚慧淺,未敢擅請,故共視彌勒,欲其發起也。

  二彌勒請問。有二:初敘請儀。

  時爾勒菩薩摩诃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白佛言:

  偏袒右肩者,《舍利弗問經》雲:佛言:修供養時,應須偏袒,以便作事。慧遠《沙門袒服論》雲:天竺國法,盡敬于所尊,表誠于神明,率皆袒服。又雲:明所行不左,故應右袒。長跪者,《南海寄歸傳》卷一雲:長跪者,謂是雙膝踞地,豎兩足以支身。合掌者,《觀音義疏》卷上雲: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故以表敬也。

  二述請辭。有二:初贊德。有二:初贊自行德。

  大德世尊,一切智者于諸法性能正覺了,遍知衆生善惡二業,凡愚由此生死往來。善能開悟叁乘之道,及以叁乘同歸一乘。一切衆生根性差別,及以煩惱纏蓋之中有如來種,普皆明見,無有謬失。

  大德,梵雲波檀陀。世尊,梵雲薄伽梵。《四分戒本疏》卷一雲:宇宙無上曰世尊,行滿位高曰大德。具足一切智故,稱一切智者。此叁總歎。次下別歎有二:初,于諸法性能正覺了者,贊智照真谛平等空理。法性者,《大智度論》卷叁十二雲:如金剛在山頂,漸漸穿下,至金剛地際,到自性乃止。諸法亦如是,智慧分別推求,已到如中,從如人自性。如本未生,滅諸戲論,是名爲法性。又卷叁十七雲:法性者,諸法實相,除心中無明諸結使,以清淨實觀得諸法本性,名爲法性。性名真實。遍知衆生。贊智照俗谛因果差別。此中複二:初知世間因果善惡之業者,世間,因也。生死往來者,世間果也。爲善故福報人天,爲惡故罪淪鬼畜地獄也。善能開悟下,二知出世間善因果。叁乘之道,及同歸一乘者,出世間果。根性差別及如來種者,出世間因也。叁乘者,聲聞乘、緣覺乘、大乘也。《法花經·譬喻品》雲:若有衆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叁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又雲: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獨樂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爲辟支佛乘。又雲:若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敢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言開悟者,以叁乘道開啓警悟愚暗衆生也。一乘者,佛乘也。《法華經·方便品》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又雲:諸佛如來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謂二乘涅槃,猶如化城,既證人已,自然回心趣求菩提,究竟成佛。廣如《法華經·化城喻品》中說根性者,《止觀輔行》雲:能生爲根,數習爲性。以衆生根性有利鈍不同,故如來于一佛乘方便說叁也。貪瞋癡等擾亂有情,故曰煩惱。纏者十纏,能纏行人心身不得自在。蓋有五蓋,覆蓋行人清淨信心,不得開發。如來稱者,謂佛性也。以一切衆生具足佛性故,究竟同歸一乘也。

  二贊化他德。

  又知諸法皆悉是空,如夢如幻,如陽焰等,無有堅實。而大悲無盡,以善方便,令諸凡夫見佛色身微妙之相。佛身者,般若波羅蜜之所成就,自然真實,常住不變,猶如虛空。若有衆生勤修福慧,不隨心識馳鹜于境,非如渴鹿于曠野中追求陽焰以之爲水,如是之人,則得見佛,恒聞說法,亦能依教如理修行。

  文中有二:初贊無緣大悲,後贊從真起應。言如夢者,《大智度論》卷六雲: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實,亦複自笑。言如幻者,《智度論》卷六雲: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難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言如陽焰者,《智度論》卷六雲:焰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爲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結使煩惱,日光諸行塵,邪憶念風,生死曠野中轉。無智慧者謂爲一相,爲男爲女,是名爲焰。謂如來叁心不住有爲無爲性中,不住叁世,知諸緣不實,顛倒虛妄故,心無所緣,但以衆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著諸法,取舍分別,故雖心無衆生緣,而使一切衆生自然見佛色身,獲拔苦與樂之益也。“佛身者”下,贊從真起應。般若,此雲智慧;波羅蜜,此雲到彼岸,謂從生死此岸達涅槃彼岸之甚深智慧也。《金光明經》雲: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諸佛真身理智相應,自受法樂,法爾如然,故曰自然。離情絕妄,故曰真實。無有生滅,故雲常住。寂然無改,故曰不變。如是以無生相故,如來法身清淨,複以無盡相故,如來色身相好顯現。心識謂能取,諸境謂所取。離二取故,即見道位。人于初地,則得見佛色身無量相好無量莊嚴。《成唯識論》卷十雲: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如來叁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量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績湛然,盡未來際,恒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爲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二正問。

  世尊,我今欲于如來應等正覺少有所問,唯願慈哀爲我宣說。世尊,菩薩雲何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少用功力,安樂無倦,而能速證廣大佛法

  菩薩雲何在生死中不受無量衆苦逼迫,于諸佛法速得圓滿

  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應者,應受人天供養。等正覺者,遍正覺知一切諸法,即世尊十號之初叁,諸佛之通稱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雲無上正等正覺,即佛果也。所問有二:初問雲何不須勤勞而速證菩提,二問雲何不受辛苦而…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略注(周叔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