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攝法與菩薩道的關系—以《華嚴經·十地品》爲主(上)(印彬)

  四攝法與菩薩道的關系—以《華嚴經·十地品》爲主(上)

  華嚴專宗研究所院友 印彬

  壹、前言

  《華嚴經》雲:“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衆生無限利”佛法深廣無邊,有勝義谛與世俗谛,有了義與不了義,各隨衆生所需而因應之。娑婆衆生難調難伏,四攝法是四種度化、攝受衆生的方法,菩薩在隨化度生時,若能具備善解的能力,運用種種的善巧方便,令佛法體現于衆生的生命中,如此就能增進人際關系。在印度佛教大乘菩薩道中,菩薩道的主要內涵,是指慈悲與智慧。就《華嚴經》〈十地品〉(又稱《十地經》)而言,即是以此二者爲前提來論述菩薩道,大乘菩薩道的立論基礎,首先,以《十地經》爲切入點,本文將以〈十地品〉爲主來探討四攝法與菩薩道的關連。

  貳、四攝法之意涵

  四攝法是四種攝化衆生的方法,衆生根機千萬種,所以佛陀慈悲開演八萬四千法門以攝化之。值此工商業社會,科技一日千裏之際,具備四攝的善巧,就能流露出佛教慈悲爲懷的親和力。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六:

  言四攝者即攝化之方,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是攝緣與彼資持故,愛語是攝體正示損益故,利行是攝處安住善處故,同事謂釋疑令彼決定故

  布施是與衆生廣結善緣的最佳方法,愛語是能讓人感到友善,利行能讓衆生卸下心防,同事則讓衆生實際感受。

  一、布施

  布施分爲財施、法施、無畏施。以種種錢財、物質施予衆生,這是一般人比較容易做得到的,廣行布施能夠培養福德,幫助我們消除我執、破除悭貪、遠離憂惱,如此種種最終目地就是達到煩惱的止息。如《大般涅槃經》卷二:

  布施者獲福慈心者無怨,爲善者消惡離欲者無惱,若行如此行不久般涅槃

  又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

  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住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中作轉輪聖王,安立衆生于十善道,亦以財物布施衆生。舍利弗!有菩薩摩诃薩住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無量千萬世作轉輪聖王值遇無量百千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若能圓滿的受持布施法門、檀那波羅蜜,以財物施舍于衆生,引導衆生修行十善法門,將來能招感親近無量諸佛的因緣,也能感得來生受人供養、禮敬、贊歎的美好果報。如《般泥洹經》卷一:

  佛言:我若喜好布施者後無怨畏、多得稱譽、善名日增、衆人愛敬、人能無悭、仁慧爲智,如是無垢安隱生天上,諸天相娛樂。

  又如《菩薩本緣經》卷一:

  若心狹劣者雖多行布施,受者不清淨,故令果報少,若行惠施時福田雖不淨,能生廣大心果報無有量

  再如《漸備一切智德經》卷一:

  欲化衆生布施飲食,先救饑渴發于四恩悅樂有力,奉上敬中愍順其下惠施仁愛。

  以上引文中啓示了我們布施需以歡喜心、廣大心、心無所畏的施舍,爲衆生解除煩惱,進而生起善淨之心,幫助衆生在遇到困境時、甚至協助衆生在面對恐懼時能夠免除怖畏,令其無懼、無畏、安心、而歡喜。菩薩度化衆生行布施時,若須財施,則行財施,若樂法施,則行法布施;若衆生心懷怖畏,便應施予以無畏施。

  二、愛語

  愛語是一種贊歎隨喜、諒解關懷、慶賀慰問的言語。菩薩依衆生之根性,善言慰喻,從言談中流露出溫和、柔軟的悲心,使其充滿信心、歡喜,與衆生結善緣,成就普度衆生的目的。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十六:一切愛語,謂慰喻慶悅勝益之言。

  又如《長阿含經》卷十:雲何四法向善趣:謂不恚語.不怖語.不癡語。

  又如《雜阿含經》卷二七:隨宜奉事軟言愛語,端心正念發王道意心無違越。

  在原始佛教中,佛陀教導弟子修行的方法非常簡單,告訴弟子們朝向善趣修持善法,就是不講嗔恚語、不講令人恐怖、令人增長愚癡的言語。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七一:

  沙門正行精進戒品清潔多聞解義,常起正念心性調柔寂靜無亂恒爲愛語,勤修諸善遠離衆惡,于自不高于他不蔑,離粗惡語遠無義言,不舍念住其心調直,能斷暴流善拔毒箭。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九: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衆生來至其所,一一衆生化作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語,所謂不可喜語、非善法語、不悅意語、不可愛語、非仁賢語、非聖智語、非聖相應語、非聖親近語、深可厭惡語、不堪聽聞語、以是言辭毀辱菩薩。……雖遭苦毒應當忍受,爲慈念衆生故,饒益衆生故,安樂衆生故,憐愍衆生故,攝受衆生故,不舍衆生故,自得覺悟故,令他覺悟故,心不退轉故,趣向佛道故。

  身爲行者晝夜六時當中都應正念現前,行爲舉止都要能夠令衆生産生歡喜心、增長福慧,愛語之中含笑,遠離颦蹙;發詞有義能稱佛法如實之義,凡有所說不欺侮人,所言必定是種種樂說;以柔軟語令衆歡悅、容色寬和能使他人親附,隨義而說能令聞者悟解而得到法益;隨衆生根性遠離虛妄心無偏黨平等說法,如此令衆生離一切惡,斷貪、嗔、癡、憍慢等而安住于忍辱柔和之中。

  叁、利行

  利行也就是利益衆生的行爲,菩薩以身、口、意叁業種種善巧方便之善行,利益衆生,使其歡喜信受佛法,即是利行。凡利益衆生之事,皆盡力而爲,以冤親平等的大慈悲心調伏攝受,使衆生信樂佛法。

  若有衆生其性難調,聞是法已心未調伏,即爲宣說八萬四千諸叁昧門,如是妙法皆自利行。善男子!我爲調伏一切有情說如是法及以無數善巧方便,現種種相教化衆生,善男子以是義故一切人天普稱如來名爲導師。善男子!未來現在諸佛世尊悉皆修習八萬四千波羅蜜門。

  《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二:

  第叁對治修行增長分中有二:初護煩惱是異凡行亦自利行。二護小乘是異二乘行亦是利他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爲,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將所學佛法要能夠使的上力,也就是要能斷煩惱,自己有了對治煩惱的體驗,才能引導衆生對治煩惱。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叁八一:

  菩薩摩诃薩能以利行攝諸有情。善現!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于長夜中種種方便,勸諸有情精勤修習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余種種殊勝善法常無懈廢。

  利益衆生除了種種方便以外,還要努力不懈,及在努力中培養禅定培養耐力。

  四、同事

  因應衆生不同的根性和習氣,與其共事或作修行助伴,除了布施、愛語、利行叁種方便法門,更進一步與其同行,隨其所樂。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以慈悲、智慧,與衆生同行所好之事,循循善誘,令其趣入道果。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

  與彼同事不念苦,饒益衆生令安樂

  另外在阿含經中也提到,修持同事所得到的果報,能夠守護衆生的慧命,令衆生行善去惡。如《長阿含經》卷十一:

  佛告善生有四親可親多所饒益爲人救護。雲何爲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叁者利人、四者同事是,爲四親可親。

  又如《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六叁:

  別地行中不舍衆生修道品故同事偏多,攝報果中破衆生身見者

  菩薩成就衆生,主要目地就是協助衆生受持禁戒,清淨身口意護持法行,親近修學大乘善知識,以大悲心施舍于一切,一心願趣種種莊嚴的諸佛。

  雲何菩薩摩诃薩以同事攝諸有情。善現!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以勝神通及大願力。現處地獄傍生鬼界人天等中。同彼事業方便攝受。令獲殊勝利益安樂。

  《新華嚴經論》卷十四:

  明佛于生死中皆能同事真俗不礙故立不思議者,歎佛道滿行終總無功用任運利生,以智自在非想思意議可度量故。

  以上兩段經文表示菩薩修學佛法,將自身奉給一切諸佛所累積的善根回向衆生,令一切衆生安住于清淨心中。以一切智慧寶長而自我莊嚴,調伏攝受衆生一切衆生,令其遠離一切諸不善業,令一切衆生得不壞眷屬而能攝持諸佛正法。令一切衆生成爲如來清淨弟子,成就灌頂菩薩之地,令一切衆生悉爲諸佛之所攝護,遠離一切諸惡知識,以殊勝的神通大願力守護地獄傍生鬼界的衆生。

  參、四攝法與菩薩道之關聯

  《華嚴經》對菩薩的定位,在〈十地品〉作了明確地定義,所謂:

  若衆生厚集善根,修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養諸佛,集諸清白法,爲善知識所護,入深廣心,信樂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如是衆生乃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接著,又雲:

  爲得一切種智故,爲得十力故,爲得大無畏故,爲得具足佛法故,爲救一切世間故,爲淨大慈悲心故,爲向十方無余無礙智故,爲淨一切佛國令無余故,爲于一念中知叁世事故,爲自在轉大*輪廣示現佛神力故,菩薩摩诃薩生如是心。

  接著,又雲

  諸佛子!是心以大悲心爲首,智慧增上,方便所護,直心深心淳至,量同佛力,善決定衆生力佛力,趣向無礙智,隨順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度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菩薩發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位。

  以上叁段引文中可看出是一貫連接的,從叁段引文中,可以得知入菩薩位所應具備的條件:發菩提心→得一切種智→以大悲心爲首。也就是說,所謂菩薩道,是指發菩提心得一切種智成佛,而此等過程是以大悲心爲首。因爲大悲心,所以發起菩提心成就佛道,而整個的實踐曆程即是菩薩道。以上叁段引文,我們可以簡單地歸納出所謂菩薩道,其實不外乎指慈悲與智慧,因有大悲心所以能發起菩提心;因有智慧才能圓滿佛道。

  《大般若經》說: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上首,無所得爲方便。

  菩薩爲了廣度衆生而遍學一切法門。一切智智是以正覺爲本的究竟圓滿的佛德,一切修福修慧的法門,都依此而修學。學佛之人心心念念,都應與無上菩提相應,無上菩提有殊勝德相,及無邊德用能生起對于無上菩提的願樂。一切智智的相應作意,就是菩提願菩提心的別名,大悲也就是慈悲、慈悲喜舍,見衆生有苦痛而想度脫他,就是悲;見衆生沒有福樂而想成就他就是慈。菩薩的種種修學,應從慈悲心出發,以慈悲心爲前提,有了慈悲才能成就一切福德智慧的菩薩行。無所得的般若慧不執著一切相的真空見,也就是孕育于悲願中而成長的空慧、大方便,有了四攝的善巧方便,所成就的慈悲行,就能圓滿無上菩提佛果。

  (待續)

《四攝法與菩薩道的關系—以《華嚴經·十地品》爲主(上)(印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