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盡無生谛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谛。
十觀門化生差別,例如:以善知俗谛去觀四谛。以十種觀門度化衆生差別,十個觀門是能觀,四谛是所觀,不是加起來成爲觀十四種真理。在《瑜伽師地論
住品》第五地對于四聖谛,由十行相如實了知。用十觀門來觀四谛,一此十觀總說是一個化生分別,若隨著所化的對象大小乘分二種,第一種是前九種去化小乘人,後一種去化大乘人。若隨所化起則分爲前五解,次四起行,後一令證。若約人不同,離以爲七,一爲根未熟衆生,第二至第七爲大乘可化故,將所化的人分類攝十爲七。對實法以明通別:以這十門來觀察前面的苦集滅道,前面十觀之中的一至五個觀門,可以通觀苦集滅道。例如以世俗者爲代表爲例(世俗者、第一義者、相者、差別者、成立者)這五種觀門。可以觀苦、集、滅、道的法相。次觀苦、集、滅、道的性空。世俗者,可以通觀苦、集、滅、道的性相無礙。世俗者,可以通觀苦、集、滅、道的性相各異。世俗者,可以這個來通觀此四苦、集、滅、道是緣起集成。至此只是一種觀門的運轉結束,要以此類推剛才的另外四個觀門,也是同理來推來觀苦、集、滅、道它的各個五種行相(觀其法相、觀其空性、通觀性相無礙、觀性相各異、觀此四緣起集成)。十法以明通別。
(待續)
《華嚴經》四聖谛思想初探—以〈四聖谛品〉爲中心 (下)
華嚴專宗研究所院友 禅祥
別觀四谛:前面以十觀中的前面五觀來觀四聖谛的五行相。現在余下的五個觀也要介紹。謂第六是事,第七生,第八無盡生智,第九入道智,如次觀苦、集、滅、道,後一(十)知一切菩薩次第相續成就,住此第五地但觀滅道。是菩薩地因,爲證佛智故。乃至如來智成就谛,是以信解力知不是以究竟力知。慧遠大師對于十觀後面的五觀也是通觀四谛,說迷于四谛之故所以是爲苦集,悟其四谛所以成滅道,最後一個窮四谛緣起實性清淨法界,成大乘道,亦有此理。
一爲根未熟衆生:謂未堪入大乘,爲說四谛十六行等。名知四谛,即四重二谛中,第叁重內容。鈔雲爲說四谛等,謂苦下有四,即苦、空、無常、無我。集下有四即集、因、生、緣。滅下有四,即滅、靜、妙、離。道下有四道、行、如、出,故是俗谛。
次由十種行相去觀四谛,也就是用這十個觀門來如實去了知四聖谛,首先講四谛實法分別,如實了知四谛。
此菩薩隨衆生心,樂歡喜故,知俗谛;通達一實相故,知第一義谛;覺法自相共相故,知谛相;了諸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谛;善分別蘊界處故,知成立谛;覺身心苦惱,知事谛;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谛;一切熱腦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谛;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如來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上所列之十種觀門。一俗谛,隨衆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谛。二第一義谛,通達一實相故,根熟的衆生可以受大法,爲他說法空。叁相谛,覺法的自相、共相,仍猶豫空相。四差別谛,了諸法分位差別謬解衆生,知道性相的差別。五成立谛,善于分別蘊處界,但見緣成,無有自性。六事谛,覺身心惱故,知事等四谛,事就是苦谛。七生谛,覺諸趣生相續,生即是集因。八盡無生谛,一切的熱惱畢竟滅去,無生是滅,因沒有了,盡至後果不起無生智。九入道智谛,出生無二。十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谛,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次地,次第相續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究竟智力知。
以攝十爲七個,在這第一爲根機比較不熟的有情講四聖谛十六行相(觀),稱爲知四谛,也就是四重二谛中的第叁重,內俗。二爲根熟堪入大故,爲說法空第一義谛。叁爲疑惑衆生故知相谛,聞第一義谛,猶豫不決,若對空的因果有無等有疑惑。四爲謬解迷惑深法衆生故知差別,謂前緣二境故名爲疑。五爲離正念衆生故知成立谛。六爲正見衆生知事等四谛,由無前疑執故名正見,可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若小乘說,現在惑亡說名爲盡。利根之人保彼煩惱,更不生起名曰無生,此盡無生是其滅體,無學之智如是而知,意在取滅故爲滅谛道。前列實法四谛明其所觀,此中四谛明當如是觀,七爲大乘可化衆生故,知菩薩地乃至如來智谛,謂先住大乘化令進故,言正覺一切相者,大乘要須于五明處善巧知故,菩薩地是因。如從初地入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
了知四谛皆如實 善知世谛勝義谛
相谛差別成立谛 事谛生盡及道谛
乃至如來無礙谛 如是觀谛雖微妙
未得無礙勝解脫 以此能生大功德
是故超過世智慧。
疏雲:“第二六偈叁句,頌不住道,于中初兩偈一句,頌所知法中智清淨。”這裏可以參考《華嚴十地經論》將它放入菩薩“不住道行勝”兩種觀的第一“所知法中智清淨勝”。菩薩如實了知諸谛,且雲所化衆生有七種,前六種是小乘,後一種是大乘。
菩薩對理論非理論的認知,而是所認知的概念和修行結合在一起的。俗谛和勝義谛在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概念。略說,能知,是心、意。從主體來說的,如講話的人,能見的是眼,……乃至意。所知,是法。從它的對象來說,所說的話、所見的色,……法。所有的認知,俗法、勝法,不是俗谛就是勝義谛。若法是俗谛就不可能是勝義谛,若法是勝義谛就不可能是俗谛。從俗谛來說,例桌子、布,認識是心。桌子、布,是(俗谛),但是,桌子、布本身因緣法=自性空(勝義谛),谛它不是一個概念,它是一個認知的法。
四 〈離世間品〉
菩薩師子王 白淨法爲身 四谛爲其足
正念以爲頸 慈眼智慧首 頂系解脫缯
勝義空谷中 吼法怖衆魔 菩薩爲商主
普見諸群生 在生死曠野 煩惱險惡處
魔賊之所攝 癡盲失正道 示其正直路
令入無畏城 菩薩見衆生 叁毒煩惱病
種種諸苦惱 長夜所煎迫 爲發大悲心
廣說對治門 八萬四千種 滅除衆苦患
菩薩爲法王 正道化衆生 令遠惡修善
專求佛功德 一切諸佛所 灌頂授尊記
廣施衆聖財 菩提分珍寶 菩薩轉*輪
如佛之所轉 戒毂叁昧辋 智莊慧爲劍
既破煩惱賊 亦殄衆魔怨 一切諸外道
見之無不散。
悅物覆蔭行,“師子下十偈,摧邪導迷行,師子吼義,法界初說。”講“白淨法爲身四谛爲其足”,先以端正法令身清淨,後以四谛法門來做爲觀行,觀察四谛做爲所修行之法門。佛菩薩以十善業爲基礎,〈入法界品〉“若未具修白淨法,令其聞說十戒行”。教導衆生聚思慧,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依聞思彼若名若義,自性差別,有上下故,成暖頂位,治諸弊漏的白淨法。以四谛法門來做爲觀行,以正念作爲體,正念是八正道之一的真正之念。又稱谛意,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
譬如菩薩爲商主,普見諸衆生,處在生死曠野,煩惱險惡處,爲魔賊所攝,癡盲失了八正道,菩薩即指示衆生行于正道,令入得無畏。菩薩見衆生,爲貪嗔癡煩惱病所纏種種苦惱,長夜煎迫,爲發大悲心,廣說對治門,以八萬四千種法門來滅除衆生諸苦患。
菩薩是法王,以八正道教化衆生,修善斷惡,專一不旁骛的求佛功德,于一切諸佛處,授記灌頂,廣施衆聖財,七菩提分,菩薩轉*輪,如佛之所轉,以戒、定、慧,來莊嚴並破煩惱賊,衆魔與外道見之無不散去。
菩薩正法城,般若以爲牆,慚愧爲深塹,智慧爲卻敵,廣開解脫門,正念恒防守,四谛坦王道,六通集兵仗,複建大法幢,周回遍其下,叁有諸魔衆,一切無能入。
筆者認爲是義指菩薩的正法城是以般若爲城牆,用慚愧爲護城河,以智慧爲對治煩惱之利器,大開解脫門,以有正念作爲防守的守門人,四谛是可以通達解脫的四條寬廣又正確的道路。及至叁界的種種煩惱皆不得其門而入。
五〈入法界品〉
佛智通達淨無礙 一念普知叁世法
皆從心識因緣起 生滅無常無自性
于一刹中成正覺 一切刹處悉亦成
一切入一一亦爾 隨衆生心皆示現
佛的智慧清淨通達無礙,在很短的時間裏,可以遍知過現未之法,都是從心識因緣而有的,是生滅性、是無常性、是無自性的。于一國土中成佛,在一切處都是一樣的,一處入一切處入,可隨衆生的機宜隨處示現。
如來住于無上道 成就十力四無畏
具足智慧無所礙 轉于十二行*輪
了知苦集及滅道 分別十二因緣法
法義樂說辭無礙 以是四辯廣開演
如來住于無上道,成就種種佛功德,轉十二行相*輪,了知四谛,以法說、義說樂說、辭無礙四種辯才廣爲衆生開示演說正法。
伍、結論
對于四聖谛品名解說,谛是真實不虛之義,旨在發明如來說四種實義令諸衆生起信解。苦、集、滅、道的四聖谛,是佛陀的根本教義,也是佛陀究竟悟證而說出來覺悟人生的四大真理原則。
四聖谛是人間的四種真理,因爲與苦都離不開,依于對苦的領受與觀察趣向于解脫道。所以苦谛排在最先。知苦找苦集的因,爲達苦滅應找滅苦的方法。覺道是指八正道。所以苦集滅道如是排列,並冠上苦字。
因爲四聖谛名雖在小,義通大小,事理具足,苦集二谛是世間因果,所知所斷無改變,滅道二谛出世間因果,所修所證事決定。知斷修證能令衆生到彼岸,世界會變,但這是任何世界任何衆生都不能獨免的,爲破計執引衆生以四谛法引導到彼一乘無邊真實谛海。所以佛獨說四谛法門。
〈四聖谛品〉不只是娑婆世界與十方世界的谛名,都有華嚴主伴互顯與重重無盡的展現。
〈賢首品〉說以各種語言來爲衆生說四聖谛法門,此是顯佛說法叁昧力,意指能說者的果德;不過也可以看見四聖谛的重要,及未入位信者之根機。
〈十地品
難勝地〉屬有量無無量,有作無作,正說分中與四聖谛有關解脫觀法,可以利益衆生。觀法在文中已經記載,此略說要點有叁:,一、對實法以明通別。二、別觀四谛。叁、四谛十六行(爲根未熟者)。以十重觀法來觀四谛,如實了知四谛。
慧遠大師對于十觀後面的五觀也亦通觀四谛,謂迷于四谛故爲苦集,悟其四谛故成滅道,後一窮四谛緣起實性清淨法界,成大乘道。在《瑜伽師地論
住品》第五地對于四聖谛,由十行相如實了知。
〈離世間品〉“白淨法爲身 四谛爲其足”,先以端正法令身清淨,後以四谛法門來做爲觀行,觀察四谛做爲所修行之法門。佛菩薩以十善業爲基礎,〈入法界品〉“若未具修白淨法,令其聞說十戒行”。教導衆生聚思慧,善思量波羅蜜等諸善法,依聞思彼若名若義,自性差別,有上下故,成暖頂位,治諸弊漏,的白淨法。以四谛法門來做爲觀行,以正念作爲體,正念是八正道之一的真正之念。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慈、悲、智、慧、八正道、七菩提分等叁學,四谛是可以通達解脫之正確路線、守護六根以常住正念爲最。如來應正等覺,轉大*輪,有十種事,佛的功德與衆生可得的利益,可知如來是善于開演四聖谛,令離世間的雜染。
〈入法界品〉佛的智慧清淨通達無礙,可以一刹那間了知相應叁世一切法,都是從心識因緣而有的,是生滅性、是無常性、是無自性的。于一國土中成佛,在一切處都是一樣的,一處入一切處入,可隨機隨處示現。如來住于無上道,成就種種佛功德,轉十二行相*輪,了知四谛,以法說、義說、樂說、辭無礙四種辯才廣爲衆生開示演說正法。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雖觀四聖谛而不住小乘聖果。”
以上是筆者對四聖谛的理解,種種問題作認識的敘述,對華嚴經的四聖谛之認識與抽取在諸品中的幾個面向介紹,認識四聖谛在《華嚴經》中的展現風貌,與其間是如何運用四谛觀門。
(完)
《《華嚴經》四聖谛思想初探—以〈四聖谛品〉爲中心(禅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