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根者,由苦能生一切恶也。”苦乃一切罪恶之根源。“虚诳者,于下苦中能生乐想也。”对于较轻的苦反生乐想,可见苦虚诳。“痈疮处者,此喻二苦,有痈疮处性自是苦,此如五阴苦,若加手等,触苦上加苦是苦苦也。”苦如痈疮,比喻自性苦与苦苦。“愚夫行者,行苦也。愚人所行故,如以睫毛置掌不觉,若置眼内为苦不安,愚夫不觉行苦如掌内之毛。而复以苦反欲舍苦。皆愚夫行也。”说苦是愚夫行系就行苦而言。例如说将眼睫毛放在手掌,则毫无知觉,但若放入眼里,则痛苦不堪,所以愚夫不觉行苦,就有如不觉掌内之毛。
2、苦集圣谛
集,集谛是苦界成立的原因,在于烦恼的缠缚,经验的集聚,也就是烦累。吾人沉沦生死海的要素,是无明和贪爱,由此无明贪爱的集成而便成为苦果,所以苦的因是在于集,也就是爱欲的集成。苦集圣谛,在这娑婆世界中,又称为“系缚”,系是绑,缚是捆,凡是被捆绑起来的,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都是集。“灭坏”,乐的坏灭。“爱著义”,爱著不舍以为是好处。“妄觉念”,错误的觉念。或名趣入,趣向烦恼当中,陷在里面不能自拔。“决定”,决定有烦恼而自己不察觉。“网”,被网困住不得自由行动,可能导致失去生命。“戏论”,虚妄不实非真实语。“随行”,跟随烦恼走。“颠倒根”集是颠倒的根本。
3、苦灭圣谛
苦灭谛(梵),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苦灭圣谛,在这娑婆世界中,又称为“无诤”,没有诤论。“离尘”,远离一切的尘劳。“寂静”,寂是离烦恼,静是绝苦患。“无相”,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没有一切相。“无没”,没有沉没。“无自性”,没有自性。“无障碍”,没有一切的烦恼障碍,如烦恼障、所知障。“灭”,灭尽一切烦恼。“体真实”,真实的本体,非唯惑灭而已。“住自性”,住于自性,因为是本来灭的缘故。
4、苦灭道圣谛
苦灭道圣谛,道谛,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苦灭道圣谛,在此娑婆世界中,又称为“一乘”,一乘法,经说唯有一乘佛法,更无余乘,唯有一佛道,无其他道可修行。“趣寂”,趣向寂静境界。“导引”,导引众生到佛国。“究竟无分别”,如果到究竟处就没有分别。“平等”,没有深浅高下的分别。“舍担”,将累赘重担给舍弃。“无所趣”,要走佛法这条光明正大的道路,不趣向六道轮回。“随圣意”,要跟随著圣人所走的道路。“仙人行”,仙人是指佛,佛所行的道,就是菩提佛道。其次,苦灭道圣谛又称为“十藏”:
苦灭道谛,云十藏者,谓信闻等如十藏品说。
十藏,即指十种藏。藏,指含摄、积集、出生之义;以其能含藏功德,故谓之藏。华严宗将菩萨之修行方法,依诸佛所说之教法,分为信藏、戒藏等十藏,称为十无尽藏。在《八十华严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十藏是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在慧藏中提到如实观境,是以四圣谛为主的解说。由此可知四圣谛的观法是属智慧的。
此娑婆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在这娑婆世界中所说的四圣谛的名字,有像前面所说四十个的名字。四百亿十千名,十千是十个一千也就是一万。这四十个变成四百个,一直变所以有四百亿万个名字,随众生心意,众生闻名之后,悉能被调伏,发菩提心,修无上道。
(二)、辨列十方四圣谛名
密训世界即东方界。举娑婆以类东方。
道,言观方者,谓观四圣谛。今应十方而举此密训世界的道谛来说,也是须观四圣谛。
(三)、类通一切
如此娑婆世界中,说四圣谛,有四百亿十千名,如是,东方百千亿、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说四圣谛,亦各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举东方以类余九方,这是以佛讲谛名,显类通一切。类是指同类,同类的才可以是此处的范畴。如此娑婆世界中,说的四圣谛有四百亿十千名,如是,东方百千亿、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亦各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都被调伏,如是十方亦同,此指类通一切。
(四)、显主伴无尽
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说,十方世界。
第四如“娑婆”下,显主伴无尽。例如,以娑婆为主,有密训世界等尽空世界皆为伴。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说苦圣谛,有百亿万种名,说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亦各有百亿万种名,皆随众生,心之所乐,令其调伏。
“彼一切”以彼类此,“则知密训等”等尽空世界为主,摄伴也是如此,然则“无尽”“无尽”耳,此有两重:一、就是释迦文佛在此“为主”,“摄”“密训等”“为伴”;则在“密训”为主,“摄”“娑婆”等“为伴”也是这样,这才是一佛之“谛”(真理)。二、如此佛“谛” “名” 既“ 主”、“伴”、“ 无尽”,“则密训”等他佛“为主”,“谛”“名”亦然。
重重者,一事之中有多事故,一境之中亦有多境,一智之中复有多智等,更相涉入亦无尽也。主伴,指主与伴。即主体与从属之并称。华严宗说法界缘起之法时,若以此为主,则以彼为伴;若以彼为主,则以此为伴,如此,则主伴具足而摄德无尽,称为主伴具足。又万有各为主,亦各为伴,如是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称为主伴无尽。如华严宗所立十玄门中之“主伴圆明具德门”即指此义。
此说华严宗讲说法界缘起时,以主伴具足,相即相入,主伴无尽。
(五)、有关四谛的问题
迦叶:“如来所了无量诸法,若入四谛,则为已说,若不入者应有五谛。”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今所问则能利益、安稳、快乐无量众生,善男子!如是诸法悉已摄在四谛法中。”此无量四谛。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说:“不取不舍同一实谛,故斯一品,有作、无作,有量、无量,皆在其中。”由此知道澄观法师认为四圣谛品是整个地包括了四种四谛的内容。无所不摄。
四圣谛品在前一章里有很多的解说,采用澄观法师的《华严经疏钞》为主,大意是讲说四圣谛的种种问题与为何佛读说四谛法门,显其重要性与世出世间因果,有四谛涵括一切佛法,无有第五谛,苦集灭道在娑婆世界谛名,与此品中的四谛大意,四独说四谛与四地各冠苦名原因。圣者正的意思,谛者真实也,十个世界各互为主伴、谛名也各个互为主或伴显其主伴无尽,以十为圆满数字,华严重重无尽,主与伴即主体从属之并称。就是华严宗说法界缘起之法时,若以此为主,则以彼为伴;若以彼为主,则以此为伴,如此,则主伴具足而摄德无尽,称为主伴具足。又万有各为主,亦各为伴,如是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称为主伴无尽。是十玄门中之“主伴圆明具德门”之义。
二、〈贤首品〉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问贤首菩萨曰:
我今已为诸菩萨 说佛往修清净行 仁亦当于此会中 演畅修行胜功德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或边咒语说四谛 或善密语说四谛 或人直语说四谛 或天密语说四谛 分别文字说四谛 决定义理说四谛 善破于他说四谛 非外所动说四谛 或八部语说四谛 或一切语说四谛 随彼所解语言音 为说四谛令解脱有一切诸佛法 皆如是说无不尽 知语境界不思议 是名说法三昧力。
此时文殊师利菩萨说了清净行圆满,为了想要显示菩提心的功德,也请普贤菩萨说修行的殊胜功德,而贤首菩萨也以偈说来说法。此处是以种种的语言来说四谛法门。如用边咒语、天密语等、善破于他、八部语等等来说法。
最后半偈四句是结语,不是只说四谛,包括六度万行等都是,一心说法得语实性能起随类之用称之为三昧力。
四谛在这里是属于俯同世间三昧门,说明语业大用,从“随彼所解细明语言音,为说四谛令解脱”,可看出佛用各种语言来说四谛让人了解。这里重点不在四谛义理内容之显现,而是在于说明四谛理时,所使用的语言之不同,“知语境界不思议,是名说法三昧力”才是重点。说修行的殊胜功德;虽然如是但是笔者认为也可以从另角度看到四圣谛的重要性,因为它被说,及听法者的根机。
三、〈十地品
难胜地〉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 是苦灭道圣谛。
此是四谛列名及难胜地的菩萨应作的功课,菩萨必须如实的去观四谛。如实的去了知四谛,四谛是被观的。不住道行胜有两种观,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二利益众生勤方便胜。先说自己保护自己使自己不生烦恼,所以不住世间。之后则护他人不要堕入小乘当中,不要证入小乘的涅槃,所以要互相引导,不要住到小乘涅槃里称为不住。现在讲所知法中智清净胜,分为二种 ,一、四谛实法分别,二复就此四明十观门化生差别。用“化众生方便差别十谛差别方便智”这个名称来说“复就此四明十观门化生差别”指的是同这十观法。四谛义包含法界,菩萨可以照见但是要随智异说很难,略举十个来说无尽,可是这十个都是菩萨自己的智慧,凡夫难解,智慧之相难以说明,所以约化生来说明它的差异。此通称为所知法中智清净。第一是所知法中智清净胜。首先讲四谛实法分别,实法是就二方面来说,所谓实法是就谛实之义来解释,不论是有佛无佛,苦谛、集谛的体,是妄想杂染因果。二就审谛的义理来说,苦谛、集谛无佛不能知此是苦是集,宁可有后二的因果。第五地的菩萨要如实去了知四种真理。这四谛是变成十观门所观的对象。
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
《《华严经》四圣谛思想初探—以〈四圣谛品〉为中心(禅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