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根者,由苦能生一切惡也。”苦乃一切罪惡之根源。“虛诳者,于下苦中能生樂想也。”對于較輕的苦反生樂想,可見苦虛诳。“癰瘡處者,此喻二苦,有癰瘡處性自是苦,此如五陰苦,若加手等,觸苦上加苦是苦苦也。”苦如癰瘡,比喻自性苦與苦苦。“愚夫行者,行苦也。愚人所行故,如以睫毛置掌不覺,若置眼內爲苦不安,愚夫不覺行苦如掌內之毛。而複以苦反欲舍苦。皆愚夫行也。”說苦是愚夫行系就行苦而言。例如說將眼睫毛放在手掌,則毫無知覺,但若放入眼裏,則痛苦不堪,所以愚夫不覺行苦,就有如不覺掌內之毛。
2、苦集聖谛
集,集谛是苦界成立的原因,在于煩惱的纏縛,經驗的集聚,也就是煩累。吾人沈淪生死海的要素,是無明和貪愛,由此無明貪愛的集成而便成爲苦果,所以苦的因是在于集,也就是愛欲的集成。苦集聖谛,在這娑婆世界中,又稱爲“系縛”,系是綁,縛是捆,凡是被捆綁起來的,不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都是集。“滅壞”,樂的壞滅。“愛著義”,愛著不舍以爲是好處。“妄覺念”,錯誤的覺念。或名趣入,趣向煩惱當中,陷在裏面不能自拔。“決定”,決定有煩惱而自己不察覺。“網”,被網困住不得自由行動,可能導致失去生命。“戲論”,虛妄不實非真實語。“隨行”,跟隨煩惱走。“顛倒根”集是顛倒的根本。
3、苦滅聖谛
苦滅谛(梵),滅,即寂滅;審實斷除苦之根本─欲愛,則得苦滅,可入于涅槃之境界。苦滅聖谛,在這娑婆世界中,又稱爲“無诤”,沒有诤論。“離塵”,遠離一切的塵勞。“寂靜”,寂是離煩惱,靜是絕苦患。“無相”,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沒有一切相。“無沒”,沒有沈沒。“無自性”,沒有自性。“無障礙”,沒有一切的煩惱障礙,如煩惱障、所知障。“滅”,滅盡一切煩惱。“體真實”,真實的本體,非唯惑滅而已。“住自性”,住于自性,因爲是本來滅的緣故。
4、苦滅道聖谛
苦滅道聖谛,道谛,道,能通之義。審實滅苦之道,乃正見、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則可超脫苦、集二谛,達到寂靜涅槃之境。道谛即關于八正道之真谛。苦滅道聖谛,在此娑婆世界中,又稱爲“一乘”,一乘法,經說唯有一乘佛法,更無余乘,唯有一佛道,無其他道可修行。“趣寂”,趣向寂靜境界。“導引”,導引衆生到佛國。“究竟無分別”,如果到究竟處就沒有分別。“平等”,沒有深淺高下的分別。“舍擔”,將累贅重擔給舍棄。“無所趣”,要走佛法這條光明正大的道路,不趣向六道輪回。“隨聖意”,要跟隨著聖人所走的道路。“仙人行”,仙人是指佛,佛所行的道,就是菩提佛道。其次,苦滅道聖谛又稱爲“十藏”:
苦滅道谛,雲十藏者,謂信聞等如十藏品說。
十藏,即指十種藏。藏,指含攝、積集、出生之義;以其能含藏功德,故謂之藏。華嚴宗將菩薩之修行方法,依諸佛所說之教法,分爲信藏、戒藏等十藏,稱爲十無盡藏。在《八十華嚴
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十藏是信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辯藏。在慧藏中提到如實觀境,是以四聖谛爲主的解說。由此可知四聖谛的觀法是屬智慧的。
此娑婆世界,說四聖谛,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衆生心,悉令調伏。
在這娑婆世界中所說的四聖谛的名字,有像前面所說四十個的名字。四百億十千名,十千是十個一千也就是一萬。這四十個變成四百個,一直變所以有四百億萬個名字,隨衆生心意,衆生聞名之後,悉能被調伏,發菩提心,修無上道。
(二)、辨列十方四聖谛名
密訓世界即東方界。舉娑婆以類東方。
道,言觀方者,謂觀四聖谛。今應十方而舉此密訓世界的道谛來說,也是須觀四聖谛。
(叁)、類通一切
如此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谛,有四百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說四聖谛,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衆生心,悉令調伏。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舉東方以類余九方,這是以佛講谛名,顯類通一切。類是指同類,同類的才可以是此處的範疇。如此娑婆世界中,說的四聖谛有四百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衆生心,都被調伏,如是十方亦同,此指類通一切。
(四)、顯主伴無盡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說,十方世界。
第四如“娑婆”下,顯主伴無盡。例如,以娑婆爲主,有密訓世界等盡空世界皆爲伴。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說苦聖谛,有百億萬種名,說集聖谛、滅聖谛、道聖谛、亦各有百億萬種名,皆隨衆生,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彼一切”以彼類此,“則知密訓等”等盡空世界爲主,攝伴也是如此,然則“無盡”“無盡”耳,此有兩重:一、就是釋迦文佛在此“爲主”,“攝”“密訓等”“爲伴”;則在“密訓”爲主,“攝”“娑婆”等“爲伴”也是這樣,這才是一佛之“谛”(真理)。二、如此佛“谛” “名” 既“ 主”、“伴”、“ 無盡”,“則密訓”等他佛“爲主”,“谛”“名”亦然。
重重者,一事之中有多事故,一境之中亦有多境,一智之中複有多智等,更相涉入亦無盡也。主伴,指主與伴。即主體與從屬之並稱。華嚴宗說法界緣起之法時,若以此爲主,則以彼爲伴;若以彼爲主,則以此爲伴,如此,則主伴具足而攝德無盡,稱爲主伴具足。又萬有各爲主,亦各爲伴,如是相即相入,重重無盡,稱爲主伴無盡。如華嚴宗所立十玄門中之“主伴圓明具德門”即指此義。
此說華嚴宗講說法界緣起時,以主伴具足,相即相入,主伴無盡。
(五)、有關四谛的問題
迦葉:“如來所了無量諸法,若入四谛,則爲已說,若不入者應有五谛。”佛贊迦葉:“善哉!善哉!汝今所問則能利益、安穩、快樂無量衆生,善男子!如是諸法悉已攝在四谛法中。”此無量四谛。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中說:“不取不舍同一實谛,故斯一品,有作、無作,有量、無量,皆在其中。”由此知道澄觀法師認爲四聖谛品是整個地包括了四種四谛的內容。無所不攝。
四聖谛品在前一章裏有很多的解說,采用澄觀法師的《華嚴經疏鈔》爲主,大意是講說四聖谛的種種問題與爲何佛讀說四谛法門,顯其重要性與世出世間因果,有四谛涵括一切佛法,無有第五谛,苦集滅道在娑婆世界谛名,與此品中的四谛大意,四獨說四谛與四地各冠苦名原因。聖者正的意思,谛者真實也,十個世界各互爲主伴、谛名也各個互爲主或伴顯其主伴無盡,以十爲圓滿數字,華嚴重重無盡,主與伴即主體從屬之並稱。就是華嚴宗說法界緣起之法時,若以此爲主,則以彼爲伴;若以彼爲主,則以此爲伴,如此,則主伴具足而攝德無盡,稱爲主伴具足。又萬有各爲主,亦各爲伴,如是相即相入,重重無盡,稱爲主伴無盡。是十玄門中之“主伴圓明具德門”之義。
二、〈賢首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已,欲顯示菩提心功德故,以偈問賢首菩薩曰:
我今已爲諸菩薩 說佛往修清淨行 仁亦當于此會中 演暢修行勝功德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或邊咒語說四谛 或善密語說四谛 或人直語說四谛 或天密語說四谛 分別文字說四谛 決定義理說四谛 善破于他說四谛 非外所動說四谛 或八部語說四谛 或一切語說四谛 隨彼所解語言音 爲說四谛令解脫有一切諸佛法 皆如是說無不盡 知語境界不思議 是名說法叁昧力。
此時文殊師利菩薩說了清淨行圓滿,爲了想要顯示菩提心的功德,也請普賢菩薩說修行的殊勝功德,而賢首菩薩也以偈說來說法。此處是以種種的語言來說四谛法門。如用邊咒語、天密語等、善破于他、八部語等等來說法。
最後半偈四句是結語,不是只說四谛,包括六度萬行等都是,一心說法得語實性能起隨類之用稱之爲叁昧力。
四谛在這裏是屬于俯同世間叁昧門,說明語業大用,從“隨彼所解細明語言音,爲說四谛令解脫”,可看出佛用各種語言來說四谛讓人了解。這裏重點不在四谛義理內容之顯現,而是在于說明四谛理時,所使用的語言之不同,“知語境界不思議,是名說法叁昧力”才是重點。說修行的殊勝功德;雖然如是但是筆者認爲也可以從另角度看到四聖谛的重要性,因爲它被說,及聽法者的根機。
叁、〈十地品
難勝地〉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谛、此是苦集聖谛、此是苦滅聖谛、 是苦滅道聖谛。
此是四谛列名及難勝地的菩薩應作的功課,菩薩必須如實的去觀四谛。如實的去了知四谛,四谛是被觀的。不住道行勝有兩種觀,一所知法中智清淨勝,二利益衆生勤方便勝。先說自己保護自己使自己不生煩惱,所以不住世間。之後則護他人不要墮入小乘當中,不要證入小乘的涅槃,所以要互相引導,不要住到小乘涅槃裏稱爲不住。現在講所知法中智清淨勝,分爲二種 ,一、四谛實法分別,二複就此四明十觀門化生差別。用“化衆生方便差別十谛差別方便智”這個名稱來說“複就此四明十觀門化生差別”指的是同這十觀法。四谛義包含法界,菩薩可以照見但是要隨智異說很難,略舉十個來說無盡,可是這十個都是菩薩自己的智慧,凡夫難解,智慧之相難以說明,所以約化生來說明它的差異。此通稱爲所知法中智清淨。第一是所知法中智清淨勝。首先講四谛實法分別,實法是就二方面來說,所謂實法是就谛實之義來解釋,不論是有佛無佛,苦谛、集谛的體,是妄想雜染因果。二就審谛的義理來說,苦谛、集谛無佛不能知此是苦是集,甯可有後二的因果。第五地的菩薩要如實去了知四種真理。這四谛是變成十觀門所觀的對象。
善知俗谛、善知第一義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別谛、善知成立谛…
《《華嚴經》四聖谛思想初探—以〈四聖谛品〉爲中心(禅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