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四圣谛思想初探—以〈四圣谛品〉为中心(禅祥)

  《华严经》四圣谛思想初探—以〈四圣谛品〉为中心 (上)

  华严专宗研究所院友 禅祥

  壹、前言

  四谛乃佛陀为五比丘初转*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的至上法要,《增壹阿含经》卷十七中说:

  比丘!有此四谛,然不觉知,长处生死,轮转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谛,从此岸至彼岸,成就此义,断生死根本,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今有四谛法 如实而不知 轮转生死中 终不有解脱 如今有四谛 以觉以晓了 以断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后世虽以四谛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说外,于大乘经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至于在《华严经》中是如何展现,将作个别说明。

  在《八十华严》〈四圣谛品〉及〈十地品〉第五难胜地中也讲四谛,本文将对其作说明,以《八十华严》的〈四圣谛品〉为主,并依澄观对四圣谛的解说来说明,并说一般的品位中四圣谛之大意。

  本文段落分为伍节:壹、前言。贰、〈四圣谛品〉来意,参、四圣谛释名,肆、《华严经》中四圣谛之诠释,一、〈四圣谛品〉中之大意,(一)娑婆世界中的四圣谛,(二)邻次十界,(三)类通一切,(四)显主伴无尽,(五)有关四谛的问题,二、〈贤首品〉,三、〈十地品

  难胜地〉,四、〈离世间品〉,五、〈入法界品〉,伍、结论。藉以能让读者对四圣谛有更多一层的认识,能更深一层了解《华严经》的四谛理,和知如何逆流而上趣向解脱的路向。能因之对世间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有更敏锐的透析力,对世间的真相做深一层的观察与认识,生起趣向出世法的欣求之心。

  贰、〈四圣谛品〉来意

  从《华严经》的总科,可以知道〈四圣谛品〉的地位,《华严经》正宗分分为四:(一)举果劝乐生信分,略称信分,即第一会中举扬如来依正二报殊胜之果,以劝励当机者生起欣乐、净信之心,故称信分,有六品。(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略称解分,即第二会至第七会以进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等六位之圆因,契证十身之妙果,令闻者生胜解,故称解分,有三十一品。(三)托法进修成行分,略称行分,谓与会大众既对前七会生起胜解,即于第八会摄解成行,随举一行而六位顿修,故称行分,有一品。(四)依人证入成德分,略称证分,即于第九会中诸行既已圆满具足,则随事而显理;亦即善财童子历参善知识,随其所见所闻而无不证入,故称证分,有一品。

  佛说法摄大经有七处九会之说,在第一会说了六品经,讲的是生信分,教人明白因果。接下来就是第二会讲修因契果生解分,在因地修行必得圆满果位,种什么因,便得什么果,种菩提因便得佛果,是修因契果生解分。在此分里又分为二,所依果分有三品,后所修因分也有三品。

  〈四圣谛品〉所说的是佛的语业。在于其中第二会普光明殿会,能信成德分内的“所依果分”的第二品。所说的是佛的语业,随物欲广说*轮,展四谛之法门,名周法界。一一世界各有百亿十千之名,称为〈四圣谛品〉。

  这第二会普光明殿会是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讲说十信法门,放两足轮光,因为不入定所以未入“信”位。〈四圣谛品〉详明各个世界中有关四谛的不同名称,所说的真理不同,是因为人生中有无数的“事实”之故,文殊菩萨说四谛名号差别,即“三世诸佛所说法门”。〈四圣谛品〉是为了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间苦谛就是圣谛,不用往他处别求。

  〈四圣谛品〉的大意,是在于广说前面所讲的种种语业,也就是在于回答前面佛说法的种种问题,远答前面第一会的“佛演说海”的这一问题。了知佛是可以皈依的,再者知道佛法是可以推崇的。前〈如来名号品〉是随著众生的方便来立名号,讲佛的身业。这〈四圣谛品〉是佛之语业,二,佛观众生之差别根机,用各种不同的法,以对应不同众生的机宜需求。《新华严经论》也提到〈如来名号品〉是说如来身业随方名号各别不同,此〈四圣谛品〉说如来随方语业。随于十方说法亦不离四圣谛,所以于此时此处来说。

  参、四圣谛释名

  四圣谛,指四种真理。四是数目,圣是正的意思,指的是无漏的正法得在心故。谛就是真理。谛有二种义涵,一是谛实(真实)、二是审谛(审察)。说谛实在这里是约境来辨,如所说的相,不舍离,真实,决定,谓世、出世二种因果必无虚妄不可差失。此四种真理即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其上总要加一个苦字的原因是,苦集灭道四个都是与苦有关。起惑造业就会招感苦,所以称苦集,要使招感得的苦集灭尽称为苦灭,用方法使苦集灭去称为苦灭道。因为是可以通于解脱生死之正法,故称为圣谛。

  说审谛这是就“智”的方面来说审察,用正智来观察他,审实,就是觉知之义;就“境”的方面说真实就是不虚之义。就是审察三界生死,真实是苦,不可令乐,所以称以“苦谛”。审察三毒等惑业,真实能招感三界生死,不能够避免,称为“集谛”。审察涅槃理体,真实寂灭,永离生死,所以称为“灭谛”。审察出世道法,真实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称为“道谛”。凡夫虽有苦有集,而不能审实所以不能称为谛。圣谛就是不颠倒,能够审知境界,才能称为圣谛。在《瑜伽师地论》说:法性、胜解此二缘故名谛,凡夫只是从法性说其为谛实,而无审谛的胜解;圣者则法性、胜解皆具足,偏说圣谛。

  《华严经》要说这么多无数的真理,是因为人生中有无数的“事实”。例如求心的安祥、生活资具、生命保障等是事实,可说人生之中,一切皆为事实。像这样叙述无数的“事实”,当苦痛来临时,有情则能认清苦的事实而面对它,因此而获得解决,使身、语、意三者能够调和,那么一定可以除去一切种种恶行。

  在〈四圣谛品〉中所说的各种事实,在人生里的各种显现,或是能因为述说各种真实状况,而使得众生的内心能获得安稳、充实,娑婆世界乃堪忍世界。

  苦集灭道虽有四,总说是一个四圣谛,以它的性相来说,逼迫称为苦,就是有漏的色心;增长称为集,就是业烦恼;寂静名灭,即是涅槃;出离名道,止观等。这四谛约相来说通大小乘。《大智度论》小乘三是有相,灭是无相;大乘四谛皆是无相。逼迫身心是苦行相,有漏色心是有漏的五蕴是体,心有四谓受想行识,五盛阴苦不属无为所摄;集是积集增长,业烦恼是体;道就是八正道等。这些是就相来说,四谛也有性和相,上面所辨的是相性,也就是在说明这小乘三个是有相,灭是无相,是生灭四谛,无相是真性,大乘四谛都是无相,是无生四谛。还有无量与无作四谛,合称为四种四谛。

  总之,有情在生死轮回当中,轮回受苦迫是苦谛,念念生起妄想执著,生起烦恼恶业,积集感得生死是集谛。透过圣道的修习诸苦永尽,圆满成就佛果是灭谛。时时精勤修学八正道、戒定慧三学之道为道谛。

  佛教中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成果。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苦谛、集谛为世间因果,迷界生起的因果;灭谛、道谛为出世间因果,是悟界生起的因果。因为果容易晓得而因却是难以知晓的,欲使其容易化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等等,所以是苦集灭道。

  肆、《华严经》中四圣谛之诠释-在诸品中之大意

  一、〈四圣谛品〉

  在于〈四圣谛品〉经文中分为十二段。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正说四圣谛义各别不同。在这十一个世界之后的最后一段,说十方世界无尽名目,都是四圣谛为体,从这四圣谛上分作种种法门如五蕴、十二因缘都在其内,八万四千尘劳解脱,总在其内。文体类通一切,如初举娑婆世界以类东方,后举东方以类余九,与显主伴无尽,显无尽之义。他的立名方法或有因从果称、或果藉因为名、约事来说、或约理来说、或总说、或个别说。由这也可以看到苦、集、灭、道是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看。娑婆四谛有四百亿万名义,而义理包含博大言含性和相。显主伴无尽,例如以娑婆世界为主,则知密训世界等尽空世界为伴;若密训世界等尽空世界为主,摄伴也是如此,那么就会呈现无尽。

  (一)、“娑婆世界”中的四圣谛名

  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变异、或名攀缘、或名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虚诳、或名痈疮处、或名愚夫行。苦集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义,或名妄觉念,或名趣入,或名决定,或名网,或名戏论,或名随行,或名颠倒根。苦灭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或名离尘,或名寂静,或名无相,或名无没,或名无自性,或名无障碍,或名灭,或名体真实,或名住自性。苦灭道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或名导引,或名究竟无分别,或名平等,或名舍担,或名无所趣,或名随圣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1、苦圣谛

  苦圣谛在娑婆世界中名称很多,华严以十为圆满数,故此亦每一圣谛简单地取十数。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谛是表是吾人现实的世界,即是现实的苦。“罪者,摧也。谓摧坏色心故。”以下是有人对于苦另外取名称是“罪”,因为它可以摧毁有情的身心,有罪就有苦,这苦就像受罪刑一般的苦。苦是现实世界的真实之苦。“逼迫者。不可意境逼迫身心也”。罪、逼迫此二是总的显现苦的总义。逼迫是有情对于不喜欢的境界而感受到其对身心的逼迫,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变异者,坏苦也。”坏苦是随著无常喜乐之苦,如由好变坏。“攀缘者,追求苦也。”追求攀缘的苦,“聚者,五盛阴苦也。”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如八苦等,把罪业聚集到一起。“刺者,从喻立名。如刺未拔。”如芒刺在背,不得安适。“…

《《华严经》四圣谛思想初探—以〈四圣谛品〉为中心(禅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