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四聖谛思想初探—以〈四聖谛品〉爲中心(禅祥)

  《華嚴經》四聖谛思想初探—以〈四聖谛品〉爲中心 (上)

  華嚴專宗研究所院友 禅祥

  壹、前言

  四谛乃佛陀爲五比丘初轉*輪之說,爲佛教中之基本教義,並爲生死解脫的至上法要,《增壹阿含經》卷十七中說:

  比丘!有此四谛,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谛,從此岸至彼岸,成就此義,斷生死根本,更不複受有,如實知之。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今有四谛法 如實而不知 輪轉生死中 終不有解脫 如今有四谛 以覺以曉了 以斷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後世雖以四谛爲聲聞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脫之說外,于大乘經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說,如《勝鬘經》、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卷十叁等,不僅附有大乘之解釋,並對四谛之深義有所發揮。至于在《華嚴經》中是如何展現,將作個別說明。

  在《八十華嚴》〈四聖谛品〉及〈十地品〉第五難勝地中也講四谛,本文將對其作說明,以《八十華嚴》的〈四聖谛品〉爲主,並依澄觀對四聖谛的解說來說明,並說一般的品位中四聖谛之大意。

  本文段落分爲伍節:壹、前言。貳、〈四聖谛品〉來意,參、四聖谛釋名,肆、《華嚴經》中四聖谛之诠釋,一、〈四聖谛品〉中之大意,(一)娑婆世界中的四聖谛,(二)鄰次十界,(叁)類通一切,(四)顯主伴無盡,(五)有關四谛的問題,二、〈賢首品〉,叁、〈十地品

  難勝地〉,四、〈離世間品〉,五、〈入法界品〉,伍、結論。藉以能讓讀者對四聖谛有更多一層的認識,能更深一層了解《華嚴經》的四谛理,和知如何逆流而上趣向解脫的路向。能因之對世間的苦谛、集谛、滅谛、道谛有更敏銳的透析力,對世間的真相做深一層的觀察與認識,生起趣向出世法的欣求之心。

  貳、〈四聖谛品〉來意

  從《華嚴經》的總科,可以知道〈四聖谛品〉的地位,《華嚴經》正宗分分爲四:(一)舉果勸樂生信分,略稱信分,即第一會中舉揚如來依正二報殊勝之果,以勸勵當機者生起欣樂、淨信之心,故稱信分,有六品。(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略稱解分,即第二會至第七會以進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等六位之圓因,契證十身之妙果,令聞者生勝解,故稱解分,有叁十一品。(叁)托法進修成行分,略稱行分,謂與會大衆既對前七會生起勝解,即于第八會攝解成行,隨舉一行而六位頓修,故稱行分,有一品。(四)依人證入成德分,略稱證分,即于第九會中諸行既已圓滿具足,則隨事而顯理;亦即善財童子曆參善知識,隨其所見所聞而無不證入,故稱證分,有一品。

  佛說法攝大經有七處九會之說,在第一會說了六品經,講的是生信分,教人明白因果。接下來就是第二會講修因契果生解分,在因地修行必得圓滿果位,種什麼因,便得什麼果,種菩提因便得佛果,是修因契果生解分。在此分裏又分爲二,所依果分有叁品,後所修因分也有叁品。

  〈四聖谛品〉所說的是佛的語業。在于其中第二會普光明殿會,能信成德分內的“所依果分”的第二品。所說的是佛的語業,隨物欲廣說*輪,展四谛之法門,名周法界。一一世界各有百億十千之名,稱爲〈四聖谛品〉。

  這第二會普光明殿會是以文殊師利菩薩爲會主,講說十信法門,放兩足輪光,因爲不入定所以未入“信”位。〈四聖谛品〉詳明各個世界中有關四谛的不同名稱,所說的真理不同,是因爲人生中有無數的“事實”之故,文殊菩薩說四谛名號差別,即“叁世諸佛所說法門”。〈四聖谛品〉是爲了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間苦谛就是聖谛,不用往他處別求。

  〈四聖谛品〉的大意,是在于廣說前面所講的種種語業,也就是在于回答前面佛說法的種種問題,遠答前面第一會的“佛演說海”的這一問題。了知佛是可以皈依的,再者知道佛法是可以推崇的。前〈如來名號品〉是隨著衆生的方便來立名號,講佛的身業。這〈四聖谛品〉是佛之語業,二,佛觀衆生之差別根機,用各種不同的法,以對應不同衆生的機宜需求。《新華嚴經論》也提到〈如來名號品〉是說如來身業隨方名號各別不同,此〈四聖谛品〉說如來隨方語業。隨于十方說法亦不離四聖谛,所以于此時此處來說。

  參、四聖谛釋名

  四聖谛,指四種真理。四是數目,聖是正的意思,指的是無漏的正法得在心故。谛就是真理。谛有二種義涵,一是谛實(真實)、二是審谛(審察)。說谛實在這裏是約境來辨,如所說的相,不舍離,真實,決定,謂世、出世二種因果必無虛妄不可差失。此四種真理即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聖谛。其上總要加一個苦字的原因是,苦集滅道四個都是與苦有關。起惑造業就會招感苦,所以稱苦集,要使招感得的苦集滅盡稱爲苦滅,用方法使苦集滅去稱爲苦滅道。因爲是可以通于解脫生死之正法,故稱爲聖谛。

  說審谛這是就“智”的方面來說審察,用正智來觀察他,審實,就是覺知之義;就“境”的方面說真實就是不虛之義。就是審察叁界生死,真實是苦,不可令樂,所以稱以“苦谛”。審察叁毒等惑業,真實能招感叁界生死,不能夠避免,稱爲“集谛”。審察涅槃理體,真實寂滅,永離生死,所以稱爲“滅谛”。審察出世道法,真實能令衆生離苦得樂,所以稱爲“道谛”。凡夫雖有苦有集,而不能審實所以不能稱爲谛。聖谛就是不顛倒,能夠審知境界,才能稱爲聖谛。在《瑜伽師地論》說:法性、勝解此二緣故名谛,凡夫只是從法性說其爲谛實,而無審谛的勝解;聖者則法性、勝解皆具足,偏說聖谛。

  《華嚴經》要說這麼多無數的真理,是因爲人生中有無數的“事實”。例如求心的安祥、生活資具、生命保障等是事實,可說人生之中,一切皆爲事實。像這樣敘述無數的“事實”,當苦痛來臨時,有情則能認清苦的事實而面對它,因此而獲得解決,使身、語、意叁者能夠調和,那麼一定可以除去一切種種惡行。

  在〈四聖谛品〉中所說的各種事實,在人生裏的各種顯現,或是能因爲述說各種真實狀況,而使得衆生的內心能獲得安穩、充實,娑婆世界乃堪忍世界。

  苦集滅道雖有四,總說是一個四聖谛,以它的性相來說,逼迫稱爲苦,就是有漏的色心;增長稱爲集,就是業煩惱;寂靜名滅,即是涅槃;出離名道,止觀等。這四谛約相來說通大小乘。《大智度論》小乘叁是有相,滅是無相;大乘四谛皆是無相。逼迫身心是苦行相,有漏色心是有漏的五蘊是體,心有四謂受想行識,五盛陰苦不屬無爲所攝;集是積集增長,業煩惱是體;道就是八正道等。這些是就相來說,四谛也有性和相,上面所辨的是相性,也就是在說明這小乘叁個是有相,滅是無相,是生滅四谛,無相是真性,大乘四谛都是無相,是無生四谛。還有無量與無作四谛,合稱爲四種四谛。

  總之,有情在生死輪回當中,輪回受苦迫是苦谛,念念生起妄想執著,生起煩惱惡業,積集感得生死是集谛。透過聖道的修習諸苦永盡,圓滿成就佛果是滅谛。時時精勤修學八正道、戒定慧叁學之道爲道谛。

  佛教中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成果。就四谛來說:苦是集的果,集爲苦的因,滅是道的果,道爲滅的因。苦谛、集谛爲世間因果,迷界生起的因果;滅谛、道谛爲出世間因果,是悟界生起的因果。因爲果容易曉得而因卻是難以知曉的,欲使其容易化導,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厭離等等,所以是苦集滅道。

  肆、《華嚴經》中四聖谛之诠釋-在諸品中之大意

  一、〈四聖谛品〉

  在于〈四聖谛品〉經文中分爲十二段。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正說四聖谛義各別不同。在這十一個世界之後的最後一段,說十方世界無盡名目,都是四聖谛爲體,從這四聖谛上分作種種法門如五蘊、十二因緣都在其內,八萬四千塵勞解脫,總在其內。文體類通一切,如初舉娑婆世界以類東方,後舉東方以類余九,與顯主伴無盡,顯無盡之義。他的立名方法或有因從果稱、或果藉因爲名、約事來說、或約理來說、或總說、或個別說。由這也可以看到苦、集、滅、道是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去看。娑婆四谛有四百億萬名義,而義理包含博大言含性和相。顯主伴無盡,例如以娑婆世界爲主,則知密訓世界等盡空世界爲伴;若密訓世界等盡空世界爲主,攝伴也是如此,那麼就會呈現無盡。

  (一)、“娑婆世界”中的四聖谛名

  苦聖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或名攀緣、或名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虛诳、或名癰瘡處、或名愚夫行。苦集聖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義,或名妄覺念,或名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戲論,或名隨行,或名顛倒根。苦滅聖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诤,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無沒,或名無自性,或名無障礙,或名滅,或名體真實,或名住自性。苦滅道聖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或名導引,或名究竟無分別,或名平等,或名舍擔,或名無所趣,或名隨聖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1、苦聖谛

  苦聖谛在娑婆世界中名稱很多,華嚴以十爲圓滿數,故此亦每一聖谛簡單地取十數。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苦谛是表是吾人現實的世界,即是現實的苦。“罪者,摧也。謂摧壞色心故。”以下是有人對于苦另外取名稱是“罪”,因爲它可以摧毀有情的身心,有罪就有苦,這苦就像受罪刑一般的苦。苦是現實世界的真實之苦。“逼迫者。不可意境逼迫身心也”。罪、逼迫此二是總的顯現苦的總義。逼迫是有情對于不喜歡的境界而感受到其對身心的逼迫,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變異者,壞苦也。”壞苦是隨著無常喜樂之苦,如由好變壞。“攀緣者,追求苦也。”追求攀緣的苦,“聚者,五盛陰苦也。”人各具五陰而諸苦熾盛,如八苦等,把罪業聚集到一起。“刺者,從喻立名。如刺未拔。”如芒刺在背,不得安適。“…

《《華嚴經》四聖谛思想初探—以〈四聖谛品〉爲中心(禅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