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紀,到了暖位的時候,這個骨頭已經換成嬰兒一樣了,軟化了,一身都有發電能,得暖。所以道書上講拿一個茶壺裝一點冷水放在肚皮上,等一下就開了。雖然說的過分一點,但是真的,不假。這就是暖位。暖位是四加行裏頭;加行就是加工,這些功夫的境界並不是道哦,只能說是加工,加工廠的加工作用。但是你要注意,不管你修哪一種道,佛道、什麼道、小乘道、大乘道,這個四加行是每一步都離不開的,那是硬的,就是真功夫。(休息一下。)
剛才講到四加行的暖。
“頂”,那麼照經教的道理講什麼叫頂法呢?就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完全清淨了,煩惱習氣的根根都轉過來了,等于造一個塔一樣,建築的工程到了頂尖了,這樣謂之頂法。這是學理上講的。事實上這個“頂”,就是剛才講由暖法以後,頂開了;那麼開了以後所謂普通的觀念來講天人合一、與法界合一了,就是頂法。那麼這是第二步四加行。
第叁:“忍”。還沒有到達菩薩境界的無生法忍,就是四加行裏的忍。忍的意思有切斷的意思,所謂氣住脈停,雜念妄想根本就不會起來的;不是你叫它不起來,它自然不起了,這是忍法。所以普通講氣脈通了、煉精化氣,那在暖法的階段、暖法的初步,還沒有到頂、忍。到了忍法這個階段不過是什麼?世第一法,這個世界上這個生命活著是第一等,還沒有超世界、還沒有出世。所以四加行以後,所謂叫世第一法、“第一後心”。四加行是工夫的原則,到了;到達了世第一法以後,明心見性、明心了,這叫做第一後心。這個四加行呢,不管小乘、大乘,不管初禅、二禅、四禅八定,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四加行,要搞清楚。
所謂加行,拿我們現在世俗的觀念講就是功夫。換一句話講,真得了根本位、根本智、見了道的時候,真見道、悟道,功夫一定到。你倒是普通功夫做到了,不一定會見道。這是要特別了解的。所以尤其我們學佛法的、修禅定的,你功夫到了、定到了,乃至入到好像相似的無念定、相似的無心定,你坐在這裏一定可以入定,什麼無知無覺到了七、八天都不起坐,你不一定見道,只是定力到了。乃至定力到了,要活著可以長活下去;要死掉,自己可以馬上就離開這個世界、離開這個肉體,不一定算是見道,那只能說是功夫到了,四加行的功夫到了而已!這要特別搞清楚。這些都屬于加行位。
所以第二是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發根本位故。”因爲四加行的工夫到了,接近、可以引動你的智慧開發。根本位是什麼?——悟道,所謂見道。
上下的文句要關注,要注意啊!所以你說佛經難讀,並不難讀啊!只是自己沒有定力,讀書也要定力啊!拿現在講什麼叫定力?頭腦很清楚,前後左右上下一看進來頭腦就清楚了。那麼你說爲什麼我讀書讀不進去呢?就是因爲你沒有定力嘛,散亂嘛。一邊看書,一邊在想別的地方哎!除了看小說,看小說跟著小說,那不是入定——入迷了。小說裏頭講得好笑,你也會笑;講到哭,你也會哭——依他起。我們大家讀書讀不進去,不要說智慧,學問不能開發,就是散亂。所以這是“未知當知根”裏頭的第二位,加行位。
我們要知道,見道了就是悟道了,功夫也到了加行位,你得道了沒有?沒有。還沒有成道。這只不過屬于第叁位裏的資糧位,你有了修道的本錢了,有資本、有這個糧食。所以你們許多人在打坐境界裏玩許多境界,又做夢、又看到什麼,那都是活見鬼。也是見道,見活見鬼的道!千萬注意呦!不要再玩那些了。自己還沾沾自喜,那很嚴重,已經走入魔道,特別要注意!拿醫學的道理講是不正常的心理,乃至嚴重的是精神分裂的初步。所以千萬要注意!所以聽到什麼聲音啊……都不是。
因此講“未知當知根”裏頭的第叁資糧位(師囑:看書!就是要得定力),“謂從爲得谛現觀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決擇分所有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所以本院的青年同學我經常告訴你們好好修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啊!你這兩樣福德智慧的根本、本錢沒有,修道同做生意一樣,非常現實啊!你這個資本都沒有,你修個什麼道啊?資本第一個是善根培養來的,福德資糧,念念爲別人。乃至說我現在修道,等一下你可以成道、得道了,但是今天有一個人有衆生發生了問題,爲了救他你可以犧牲了自己得道,這個即是菩薩位,這一點是善念發起。
所以一個修道人萬事不管,光是坐在那裏傻坐,你不是我天天罵你們:這是學白癡嘛!這樣叫學道啊?世界上成了這樣的佛還有什麼用啊?何必要他呢?!幹脆把他擡起來丟在屏東那一邊的太平洋海裏去。菩薩道是利世利人啊!千萬注意!
所謂資糧位、資糧這個位置是什麼呢?“謂”是“講”,“從爲得谛”,這個“谛”佛學裏最難辦了,所謂“真谛”。就是講從你見道、得道那一刹那,那一刹那當中“現觀故”,什麼叫“現觀”?現量境界發起,所謂現觀莊嚴,彌勒菩薩講唯識有一部論叫做《現觀莊嚴論》。過去我們中文沒有翻譯,藏文翻譯過來了,民國以來有位法師在西藏學黃教的叫法尊法師,根據藏文再翻譯《現觀莊嚴論》,文字翻的很不高明,但是大致上意思可以了解了。《現觀莊嚴論》的重點始終離不開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加行。
這裏是講從見道得道了;見道是一步,第一步是根本位;根本得了以後要加行、要加工;加工以後到達現觀莊嚴了,現量境界出來了,隨時隨地都在道中、都在光明定中。那麼這個是現觀、現量的境界,所謂止觀成就。
“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到了這個境界成道沒有?還早。因爲有了這一個資本了,進一步才真叫做發心了,這個發心發個什麼心呢?不是出兩個錢叫發心——發起了本心。“決定”,所以有他的智慧觀察,現在我應該怎麼樣做功夫,決定性的。“勝善法欲”,所以一步一步求上進,“勝”就是殊勝、特殊的,向這個善法來一步一步求進步,所以“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今天的成就自己並不滿意,還要再進一步。
但是,得了道以後,這個人自然地念念都在這個“善法欲”,求善法的欲、求進步的欲不減少。乃至到達“未得順決擇分”,可是沒有到達像《瑜伽師地論》(也是彌勒菩薩說的一部大論)“順決擇”,就是很順的,決擇什麼?我們自己的見地、功夫對與不對,自己分析得很清楚。(23集完,妙音錄入、初校,玉樹臨風二校完。)
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決擇,哎呀,那裏頭有點髒的,這一點髒一點就要把它洗出來,這叫做“決擇”。
到了初步見道,你所見的到什麼程度,自己的智慧會決擇。就是說,決定性的選擇,叫“順決擇分”。所有善根就會發起,到這個境界才能夠有資格說是做善事了。我們平常做善事,實際上有時候做了善事以後——我們注意喲,人生的行爲很難呢,有時候做一件善事啊,動機是做善事,而所得的果是惡果。比如我們拿世法來講,一個很壞的人,非常壞、不可救藥的人,他生病了,他有困難找你,你應該不應該幫助?不幫助不對,一切衆生皆要度、皆要愛,不要說善人要愛,壞人也要度,這是大原則。但是另外這個裏頭做善事就有決擇分了,如果我把他救好了以後,這個家夥殺人更多,犯罪更大,你看應不應該救?這個裏頭都是“決擇”的道理。舉這麼一個例子。
所以呀,學佛的人講慈悲、方便,我們經常聽到講佛教有兩句話,佛法是:“慈悲爲本,方便爲門”。這是普通人變成中國文化的俗語了,提到佛教就會想起這兩句話。但是同樣的,有個決擇的道理:慈悲生禍害,方便(就)出下流。這個亂慈悲呀,反是善因而得惡果,方便就給你方便,哎呀這個事情小處沒有關系了、方便了,方便多了、方便慣了、方便就生下流了,所以呀,佛法做善事做好人要智慧的決擇,就是“決擇分”。
所以到了“資糧位”這個地位,見地與功夫到了這裏,“乃至未得順決擇分,所有(的)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到了這個程度啊,能夠使遙遠的路程會到達,“資生”,“資”就是幫助你,這不作“資本”的看法了,資助你,生出你的“根本位”——見道。
現在,我們注意啊,唯識完全是個要有邏輯的頭腦,分類非常詳細。
我們現在講了半天,是在“未知當知根”這個概念裏頭的,包含了叁個、叁項分別:“根本位”、“加行位”、“資糧位”這叁位。
“于此叁位,信等五根,意、喜、樂、舍,爲此根性”,所以這叁位到達了,這個人才算是不迷信了,才有正信起來,所以“信等五根”,包括明了意識的決擇,“喜”,真正得到法喜了;真正得到法樂了;“舍”,真正能夠放下了。“爲此根性”,這個是修行根本的根性。
“加行等位,于後勝法,求證愁戚,亦有憂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說。”你注意喲!研究唯識是非常困難的啊,要有邏輯頭腦,換句話說要科學頭腦,光拿文學頭腦來不行的啊,你們隨便看一點禅宗書可以用文學頭腦來看,容易籠統,學唯識這個佛法是絕對科學,頭腦要條分縷析。什麼叫科學?條理、次序井然,不能亂。
現在告訴你,我們講到“信根”等有五種——“信、精進、念、定、慧”,對不對?他說未知當知根的叁位,“根本位”見道,見道以後正好修道,“加行”;修道了以後,修得有一點基礎是“資糧”,這個樣子才能夠說得了正信,但是“信等五根”呢?這裏提到哪幾個字啊?“意”,正信的意念建立了。第二,引生了定力上心理上的快樂、喜樂、喜歡——“樂”,身體上的快樂;“舍”,能夠真正放下。
但是拿“加行位”裏頭作功夫來講,“于後勝法,求證愁戚”,你說到了這個時侯,修道到這個境界,在我們想象中你說好不好?一定很好。——不好!修道的人還有沒有憂愁啊?譬如我們在座有幾位老道友,做了幾十年功夫,你問問他,他還愁不愁啊,憂不憂啊?還憂啊!不曉得後面怎麼辦,這就是個…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