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105

  ..續本文上一頁憂,所以呀,找老師了,因爲他有憂嘛!後面怎麼辦呢?不知道了。所以告訴你“于後勝法,求證愁戚”,爲了求證向上一路這個道,他還要(愁悶),自己搞不清楚還在愁悶,憂愁的心理,“戚”——不安,心裏不安。所以這個愁戚的心理也屬于憂根,心裏的憂根。

  “非正善根,故多不說”。說這個不需要討論,就要知道不是正善根,就是說一個人修道的人,你功夫修到了最高還有沒有憂愁這個心理?下意識中間還有這個成份,因爲下一步不知道啊!怎麼辦?到了這步,下一步不知道,不知道,怎麼辦?這個憂根心理還存在呀。

  那麼,有憂的這個心理存在,不屬于“正善根”,“故多不說”。舉個例子:

  “前叁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傍修得故。”

  就是修到了色界天以上那個定境界,我們現在大家在打坐修道,老實講都在欲界中修诶,沒有離開過欲念,這個欲是廣義的,不只男女之欲,就是說我們想貪圖清靜這個“貪”也是欲呀!要把心理檢查清楚哦,這也是“欲”。

  比方我們舉個例子,等于道家說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到達空的境界,還在欲界中。超過了這個欲界以上是色界定,一片光明,身(這個肉體的身)心都化在光明中。但是光明還非究竟哦,再上一層是無色界,無色界有四定,所以四禅八定裏頭,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一種屬于四空天,無色界的定境界。去掉色,所以前叁種定境界,無色界,“有此根者”,到了這一步的功夫修持,“有勝見道”,因爲他的智慧到哪裏,有能力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了,比較性地有能力,“有勝見道,傍修得故。”依到這樣,可以依傍這個路子自己慢慢地摸索進去,可以修成功。所以真正的修道、修禅是那麼細,我們自己了解一下啊,不是那麼容易。

  現在在講什麼?所緣之緣。提起大家注意!哎,我們修道也是所緣緣,我們心理狀況想另外抓一個東西呀,這樣在抓,所緣緣就是這樣在抓啊,我們人就是普通一個話:“人向高處爬,水向低處流。”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想自己向上,所緣緣就是一步一步向上的道理,所緣之緣。所以現在我們岔進來,講到這個地方,見道、根本位見道,見道有叁心哦,心理狀況,初步的,得定以前。哪叁心呢?就是入心、住心、出心。這個“入心”,就是說得到禅定以前的這種初步的心理狀況。所以你們在這裏禅修的同學注意啊,偶然有一點好的境界或者發清涼,或者是什麼,你還不是定哦,充其量挨到“入心”的邊緣,進入這個狀況差不多,你還沒有住呢,停留住這個境界永遠不變你還做不到呢。做到了就是“住心”。“住心”的成就了,才有“出心”。什麼出啊?出離,跳出了這個物質世界了。但是這些呢,屬于修道人的“意之根”,見道以後修道,修道已經知道這個路線。可是呢,雖然知道了,在修道的過程,這個觀念、這些學理的觀念必須要知道,真正入手了修的時侯,統統丟掉了。這個道理是什麼呢?譬如我們修電機的,把學理都了解了,真的這個電燈壞了,怎麼樣才能修呢?你那個時侯一看,拿個螺絲轉,“哦,這個地方壞了。”把螺絲一轉燈泡一上就好了。這個時候沒得學理。還要大學裏六年那個電、那個電機學的學理拿來呀,那你糟了,你坐在那裏還要研究半天,嗯,想想看,這個電是怎麼……哦,這個要用螺絲轉的。有些學科學的出來就是這樣,噢,這個、這個、這個……這個了半天,我說你走開,我來,螺絲一上就是了。修道也是這樣,學理不懂始終是個老土,你會搞錯了的;學理懂了你被學理困住了,你修道不成功。所以難哪!

  天下什麼事情都好玩,你們怎麼來玩這個東西?敲敲麻將啊在家裏,沒有事情敲麻將,天下事管他娘,多舒服啊,哎,怎麼來聽唯識呢?都上了當!你要修道啊?嘿,高度的智慧!但是到了最後連智慧都要抛棄,還要有這個氣派。

  學理要懂,到了某一步的時候,他不要這個東西了,都要去掉。這個道理說什麼呢?就是說我們見道的時候、悟道的時候,雖然大事已定,生死已了,“根本位”自性的根本也見到了,還是沒有徹底喲,所以未知的還要當求知,[斷錄,16:44]。

  大慧問佛一百零八個問題。我們現在大家出家人戴上念佛珠一百零八顆是根據這個來的,《楞伽經》一百零八問,那個什麼問題都問了,乃至大慧問佛:太陽光照進來看到灰塵,太陽光裏頭有多少灰塵?都問了佛。他說窗子上有多少灰塵?都問了。問一百零八個問題。換句話說《楞伽經》明告訴你一個真見道的人無所不知。所以啊,叫做“已知未知根”,說見道以後要修到“未知當知”的,說見道以後是修道所得的,所以說學禅的人要知道,你看,禅宗的五祖告訴六祖:“不見本性,修法無益”,見道以後才好修道,不然你所修的都不是;等于我們蓋一個房子,我們大家都想蓋房子。我也講笑話,我到去年爲止有十八棟大房子,到了今年爲止有些同學又給我加了兩棟,二十棟了,大家都說老師啊我發了財我先要給你修一棟,噢!好大的禅堂!到今年爲止又加了兩棟,好象我們公證師又加一棟,玉工程師又加上一棟了,好像二十一棟了啦,哈!這個光說不練沒得用的,呵!天朝的把戲呀。所以修道是先練後說,修到了再講。啊,重點在這個地方。現在我們講本文:

  “或二乘位,回趣大者,爲證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彼皆菩薩,此根攝故。”

  二乘,小乘道的二乘,聲聞、緣覺都屬于小乘羅漢,這二乘種性,得了證果到羅漢(還)非究竟,必須要回過來發大乘心,大乘心——自利利他。所謂小乘的羅漢只求自利、自了,除自己以外萬事不肯管哦。譬如我們同學裏頭有好幾位我一看都是小乘根器,沒得辦法。但是沒有辦法不要緊,給他小乘慢慢修嘛,修成功了以後,他在那個小位子裏住久了,他自然受不了,等到叁大阿僧祗劫轉過了兩大阿僧祗劫半的時候,他自然受不了要回心向大,回轉來做大乘。

  所以二乘人“回趣”,“趣”就是趣向,“(回趣)大乘者,爲證法空。”二乘人所證的道只是我空、人空證到了,換句話說空也是僅空了一半,人空證到了,法空沒有證到。因爲他把空的境界始終保守到動都不敢勁,放掉了這個境界道就完了嘛!等于說得到了清靜果位不敢起心動念,一起心動念清靜完了嘛,就是小乘極果。所以你們曉得,你得了道的境界世間法一概都不敢碰,因爲你是小乘果,你要一碰,這個境界就掉了。大乘是不生不滅,真的道是掉不了啊。不管你做什麼事,因爲你這樣一個行爲一做了以後你說我這個道掉了、功夫掉了,這個功夫我們不要修了,何必上這個當呢?修得成功還掉得了這個道絕不修!像我的個性我從來不做這種事,那多麻煩呢?!所以一個真修道的人,貪心最大的,要得到一個東西永遠不生不滅,得到了就是得到、不掉的,隨便怎麼也不掉的,那才可以玩嘛!

  所以說二乘人只證到了人空、我空,這個法(境界)、這個道的境界他不敢再放掉了,放掉了就沒得玩的了。大乘菩薩,什麼叫菩薩?證到了我空、法空,法也空,就是徹底了。

  說“回趣大者”,爲了進一步求證這個法空的道理。“地前”,菩薩沒有登地,菩薩的階層、層級叫“地”,菩薩分十地;小乘的階級叫“果”,這兩個名稱不同。小乘談證果,初果、二果、叁果、四果,菩薩是初地、二地、叁地、四地到十地,十地以外才成佛。

  所以這裏講“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在菩薩沒有登初地以前,——但是大乘,你盡管說自己吹牛學大乘,真的大乘,小乘的功夫一定到了。你說我是學大乘的,不走小乘的路子——不要吹牛!你定都不夠,九次第定都沒有,小乘的定果都沒有,你還談什麼呀?所以啊,“地前亦起九地”,九次第定,這個是九地、九次第定所包含的“生空無漏”,一切生、一切衆生,我空,得無漏果。

  “彼皆菩薩此根攝故”,說他們都是大乘菩薩道,大乘菩薩道哪一個根呢?注意啊,“當知未知根”,你就答複出來了,你看,拖了那麼久,還在上面,一個範圍裏轉,一個綱要裏頭分那麼多。

  “菩薩見道亦有此根”,但是翻過來說,大乘菩薩開始就不走小乘路子,大乘菩薩一見道,“當知未知根”已經建立了。

  “但說地前以時促故,始從見道,最後刹那,乃至金剛喻定,所有信等無漏九根,皆是已知根性。”

  大乘菩薩的氣派來得大,智慧大,福報大,所以只說“地前以時促故”,沒有登地以前,就是頓悟法門,刹那之間他就大徹大悟,那一刹那就是那麼快,這麼一彈指六十個刹那。什麼叫頓悟?這一刹那之間一下子就證道了,所以中間這個沒有漸修的次序。“以時促故”,這個中間的時間太快了,所以從他菩薩見道,見道以後修道,到最後的一刹那成道,十地菩薩以後得金剛喻定。怎麼叫“金剛喻”?那個定不是我們打坐這個定啊,像金剛一樣的、金剛鑽一樣,在任何地方顛撲不破的,四面八方看到都是發光的。他不要打座都在定中啊,乃至在打滾也在定啊,跳舞也在定、洗澡也在定,隨便什麼時候、跑步也在定啊,就是在晨練中跑長跑的時候也在定啊,一邊在定一邊在跑啊,要第一就第一呀,哪裏拿第二呢?他因爲在定,金剛喻定,顛撲不破的!這是菩薩。菩薩到十地以後得金剛喻定以後才成佛,最後一個定,到金剛喻定,無往而不定,那麼《楞嚴經》所謂楞嚴大定。結果有人告訴我:“哎喲,我碰到一個老師在臺北。”我說你學了什麼?“哦,傳我進楞嚴大定。”哦,我說這樣啊!哈!我說哪一天你介紹來我也找他拜門,學個楞嚴大定(一笑)。不要亂吹呀!所以啊,菩薩到十地以上得金剛喻定,那麼在這個時候“所有信等無漏(的)九根”,這一些善根,立刻之間都成就了,每個法門都知道了。所以你看佛經不要那麼吃力,你拿到再難看的經典,一翻就懂了嘛!

  “未離欲者,于上…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