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脫,求證愁戚,亦有憂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說。”小乘的羅漢證到道叫做“離欲果”。所以小乘的羅漢是跳出了欲界了,在色界、無色界中。但是上界,再最高一級的境界不懂,所以求證法門還有憂愁的心理,不可知,“亦有憂根,非正善根”也不假。“絕學位”,大阿羅漢,四果以上到了無學境界,“無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大阿羅漢不同,雖然是小乘,他是菩薩境界了,所以羅漢分兩種,有大乘阿羅漢、有小乘阿羅漢,還有有得神通具足的阿羅漢,有不要神通具足的阿羅漢。
“有頂,雖有遊觀無漏,而不明利,非後叁根”,他說到了色界天以上的有頂天,《叁界天人表》你們手裏要把握住哦。有頂天,雖然“遊觀無漏”,向無漏果裏頭轉一下,“而不明利”,但是啊,並不是到達最高明的地位,“非後叁根”,所謂“當知未知根”裏頭後叁根不談,現在到了這一段結束了。
“二十二根自性如是”,所以要你們了解,我們建立自己的根器,打好這個根基,一個建築工程一樣,把根基打好,這二十二根,它的自己每一樣東西分析起來,它的性能、性質如是,就是這樣的,剛才上面所講這個樣子。
“諸余門義,如論應知”,其他的道理呀,我們本書、《瑜珈師地論》,上面、後面慢慢都給你講清楚修道的道理,他是應該自然會知道的,我們今天到這裏爲止。
第七卷講完了,爲什麼開始先講第七卷?爲了我們大家這裏修禅定、打坐,那麼要認識清楚,不要認爲這個無想、無念是定,真正的無想無念定是什麼。先爲了這個目標,所以因此先講第七卷的那個中間,所以今天開始我們從開頭來,第一卷開始,那麼這樣容易連接上這個觀念。
第一卷比較容易了解得多,文字容易了解呀,觀念上蠻困難的。就是我們修道、所謂學佛要認識清楚了,尤其是關于現代研究心理學的,心理學這個科學在今天這個時代進步得非常快,但是始終還沒有摸到形而上的道理。那麼現在假設研究心理學的同學們,特別要注意,所謂心理學包括很廣,心理行爲、心理的醫學,現在慢慢心理學要進入了形而上的這個範圍去了。
關于這個《成唯識論》,再相關的就是我們新(印)出來這個《百法明門論》,這個必須要連帶研究的啊,這個同心理學都有密切的關系的。
那麼今天我們第一卷先開始啊,把原文都念一下,照老師讀書的方法一字不漏啊:
“成唯識論卷第一,護法等菩薩造。”
實際上世親菩薩有個哥哥,就是無著菩薩,著了《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法,他哥哥在記錄,叫《瑜伽師地論》。世親也翻譯叫天親,所以無著、天親是兩弟兄。當時在印度這兩弟兄影響了很大一個時代。無著菩薩他是走大乘路線的思想,所以集中了全部的大小乘的佛法,再集中了一切的學問,聽彌勒菩薩的筆記,造了、著了——所謂“造”,古人佛經叫做“造”,就是著作——著了《瑜珈師地論》。他的弟弟世親菩薩是研究小乘的,絕對反對大乘,反對得很厲害,著作很多。後來受哥哥的影響,後悔了,後悔了因此啊想自殺。覺得把思想搞混亂了,一個人拿刀殺人,或者是造反殺人,殺人百萬也只是百萬,千萬也只是千萬,可這個學術思想殺人千秋萬代啊,這個人的思想、所謂精神的壽命被他損害太大了,因此他要自殺。無著——他哥哥就勸他,說了一句名言,他說你自殺了不能解決問題耶,又不能把那些著作、思想收回毀掉,他說譬如一個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
一個人走路因爲我們有地下所以倒下來,如果人在太空中不會倒的,所以太空人永遠在那裏轉,不會倒下來,沒有地方可倒;人的跌倒——因地而倒,要爬起來呢?因地而起。沒有這個地還爬不起來呢!
他說,你的舌頭你的筆毀謗大乘,因此你認爲造了業,自殺了有什麼用?解決不了問題!還不如利用你的筆、利用你的舌頭,再弘揚大乘。哎,他被哥哥一勸告,因此啊,他就轉而著作這個大乘的經典、經論,著作也很多。
關于這個唯識方面,世親菩薩有《唯識叁十頌》,啊,有叁十頌。玄奘法師是把這個《成唯識論》由世親菩薩《唯識叁十頌》之後,專門研究唯識的後世這些大師們的這個精華集中起來,所以叫《成唯識論》。護法菩薩是在世親之後,那麼護法的佛學思想是主要的中間的中心,因此是“護法等菩薩造”。那麼護法造這一個論,也就是解釋世親菩薩的《唯識叁十頌》,加以發揮,玄奘法師集中了各種論點又加以發揮。
順便我們提到世親菩薩跟無著菩薩他兩弟兄很有趣的一個故事,後來他們兩位年紀活的都不少、蠻大的。這個無著菩薩可以白天在人世間做些文化教育工作,所謂弘法。(“弘法”這是佛教的名稱,拿我們現在的觀念就是文化教育的工作,教化的工作。)晚上他就入定,自己離開身體,所謂到兜率天聽彌勒菩薩的講課,早晨出定馬上作筆記。後來無著菩薩年紀比較大一點,告訴弟弟我要走了,我要死了,要涅槃了。因爲無著菩薩發願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的那些都不是,他是發願往生兜率天,跟到彌勒菩薩再來到這個世界上來。那麼世親菩薩說:“你走了以後是不是往生那裏?很多人都是生哪裏生哪裏,沒有證據啊!你總要給我一個消息啊!”兩弟兄就約好,(無著菩薩說:)“我一定要給你消息。證明這個生命的確是有輪回,不是唯物論的,而且證明發願、願力堅固往生哪裏是一定有這回事。”(那麼世親菩薩)他講,最慢最慢叁個月,你要告訴我,要托夢,最好不是托夢,托夢還靠不住,等他打坐的時侯在定的境界裏頭告訴他,那比夢清醒得多了。結果(世親菩薩)後來等了叁個月也沒有消息,等了叁年也沒有消息。世親菩薩懷疑了,靠不住了,這個哥哥靠不住了,這個修行有問題,這個平常說那麼有把握,現在……一直又等了好幾年,五、六年以後了,好!哥哥來了。一見面他就埋怨,他說你現在在哪裏?他(無著菩薩)說我在往生彌勒菩薩那裏啊,彌勒內院;他說不是我們兩個約好給你證明啊,免得你又懷疑了不相信。他(弟弟)說證明?你跟我倆約最長叁個月。他(哥哥)說:“什麼?我剛剛報到,正好彌勒菩薩在講經,我就坐下那個位置聽經,我不好意思,他老人家在講經,我不能中途退席呀,我只好聽完了走啊!”他說我也很急呀,聽完了我馬上來告訴你。他說你曉得呀?現在是已經隔了好幾年啦!他的哥哥一笑,他說這就是人世間的光陰。人世間的光陰,宇宙的時間都是相對的,所以我們這裏一個月就是月亮的、月球上面就是一天,就是這個道理。這是附帶提到世親菩薩講這些故事。
那麼我們現在回轉來第二行是“護法等菩薩造”,——著作;“唐”,——時代;“叁藏法師玄奘 奉 诏譯”,唐是唐代了,唐太宗這個時代。所謂“叁藏法師”大概大家都清楚,不過我們也提一下啊,我們有部小說《西遊記》,幹脆把玄奘法師不叫他名字,叫唐叁藏。叁藏法師很多,不只玄奘法師。所有的佛經分叁部分,大部分叫作“藏”,因爲太多的東西歸一個倉庫一樣,歸類了,所以“經藏”、“律藏”、“論藏”,經、律、論叫作叁藏,等于我們中國文化歸納叫四庫,也根據佛學的觀念變過來。“四庫全書”,庫就是藏的意思,哪四庫?經、史、子、集,叫做四庫,所謂“叁藏”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許多古今以來法師們能夠一生通一經、一本經、一部論,了不起了。如果多通幾部經論啊,很了不起了。所以叁藏十二部(不是十二本哦),這個十二部是十二類,叁藏十二類、十二部,都通的才夠得上稱“叁藏法師”。所以你們講禅宗,古代禅宗的祖師,尤其在印度,每一位禅宗祖師都是叁藏大師。所以學禅宗不要拿六祖來作標榜,一個大字不認識,也可以悟道,所以我嘛也不要讀書,又笨、又想打打坐就可以悟道,不要以六祖一個人(自比),六祖以前無六祖,六祖以後你也不是七祖八祖,所以要好好努力,啊。
叁藏法師啊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中國的佛教史上,叁藏法師不只玄奘法師一個人,好幾位都是叁藏大師,很多;以玄奘法師最出名。在佛教裏出名應該呀!可是在民間也很出名,那不是靠佛的關系,靠《西遊記》,靠《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功勞,連玄奘法師沒有的徒弟、無中生有的徒弟孫悟空都連帶出大名,這都是小說家的力量,所以我們民間只曉得唐叁藏,不曉得他的法名叫玄奘,玄奘是他的出家的法名,在家他是姓陳,沒有錯,玄奘俗家姓陳的。
“奉 诏譯”,古人排這個字啊,你看中間空一個字,爲什麼叫“奉诏”?“诏”就是皇帝的命令、诏書,因爲當時的翻譯院是唐太宗下命令爲玄奘法師開了一個大翻譯院,集中千百學者,那麼當時不單——中國、印度,乃至波斯,乃至基督教的前身老基督教、景教,還有一個祆(讀“顯”)教,祆教就是猶太教,畫符念咒,現在有些畫符念咒的呀,都是祆教;還有摩尼教,等于回教的另外一教、另外一個派別的。這些出家人很多的[斷錄]……佛經,同時玄奘法師也幫忙他們,景教、祆教的經典也翻,譬如我們現在還有流傳的《摩尼珠昆經》,這是摩尼教的經典,一般人以爲是佛教的,錯了。裏頭也有很多的形而上道的道理,也有很多修持的方法。所以我們民間有些佛教的廟子有些方法,實際上是雜得很厲害的。同時玄奘法師也把我們自己的中國文化《老子》、《莊子》等等又翻成梵文,送到印度去,可惜這些資料現在都沒有了。所以印度後來瑜伽(就是yoga)這些思想,這些理論,乃至後代的有些密宗,同瑜伽這些理論還是受了玄奘法師翻譯過去的老、莊的影響,也蠻多的,所以尤其是我們佛教出家、在家的同學,這些教史方面同文化是有關,要深入研究,不然都搞不清楚了。
所以現在經典上印的還是照老規矩,“唐 叁藏法師玄奘 奉 诏譯”,他翻譯的,實際上他一邊翻譯一邊加上自己的觀點,不過他不…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