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107

  ..續本文上一頁亂加,非常慎重。所以玄奘法師對翻譯,尤其你們年輕聽一聽,有個名言,他說翻譯的文字啊,沒得辦法,他說這個等于母親喂孩子一樣,我們現在曉得,我們小的時候都是這樣給媽媽喂大的,那個時侯,煉乳還才來呢,沒有奶粉,更沒有奶瓶,母親如果沒有奶,都是嘛——飯,放在嘴裏頭自己咬,咬的很細,等于就是都變成漿了,拿嘴對嘴喂過來,像鳥一樣,古代的母親帶孩子都是這樣帶大的。所以我們文化裏頭講對父母的孝順叫反哺之恩,這個反哺就是鳥一樣,這個母親、鳥的母親,喂孩子都嘴對嘴喂他吃的,像我小的時候母親喂我,我還深深記得就是這樣吃的,當然這個時間蠻短,反哺就是這個樣子。所以玄奘法師說翻譯呀,百分百地高明、百分百地准確,他說就像母親哺乳一樣,喂小孩呢,在嘴裏咬、咬了半天咬細了以後啊,那個好的營養十分之七已經到自己肚子去了,雖然不想吃啊、想給孩子吃,可是嘴那麼一動一動,那個營養跟到口水已經流到胃裏去了,他說所以孩子們吃到的好的營養也不過是十分之叁。他說翻譯得百分百最好的、最准確,那個味道、那個精華也不過十分之叁,做不到百分百地翻譯完全准確,這是玄奘法師的名言。我們看到現在人學了幾天外文,中文也沒有搞好,然後就翻譯,翻譯了半天,大概那個飯也不是飯,菜也不是菜,牛奶也不是牛奶,豆漿也不是豆漿,不曉得是什麼東西了。

  這是因爲玄奘法師這個翻譯,由這個翻譯的道理,我們講到這個話,這些話出在哪裏呢?你必須要看玄奘法師的本傳,乃至他的《大唐西域記》。不是《西遊記》啊,《西遊記》是有兩部書,除了一部小說以外,還有真正一部《西遊記》,這個《西遊記》是道家的書,不是小說啊。那是元朝開始,道教一位得道的所謂龍門派的神仙道人邱長春,到新疆以外跟成吉思汗見面,成吉思汗派人來請這位有道的得道的邱長春真人,在北印度的邊境見面。那麼跟著邱長春真人去的弟子們,一路上的記載,由山東動身,一路經過北平、到甘肅、出新疆、經過蒙古、經過沙漠,一直追成吉思汗的大軍,一直追到了印度的、北印度的邊境,他們才見面。因此啊,這個記載也叫做《西遊記》,這些都是很好的文化裏頭的、古代的,研究地理、研究宗教史、研究文化史的發展,研究一個戰亂時代,一個大宗教家、教育家影響了多大一個時代。尤其像邱長春當時在山東,可以說不是屬于宋朝的人,那是屬金國的統治,那麼成吉思汗元朝那個時候開始力量還達不到山東,山東這一面是金國,長江以南是南宋,西北方面還有夏國,都是國家。這個成吉思汗聽說這個邱長春(是)有道之士,非要請他去,要想皈依他,學神仙之道。那麼就派大使通過了夏,那個時候叫西夏,再(通過)外交關系到金國請邱長春,到西北見面。那麼那個時候南宋也請邱長春到南方來,他不來,到處(都請他,)西夏也請他不去,至于那個時候統治了占據山東的金國請他也不去;一接到成吉思汗的邀請函,馬上答應要去。一班弟子們大家是嘩然,很奇怪!這要通過經過兩叁個戰場,多困難!爲什麼要到、看這個一個蒙古人成吉思汗?南宋各地的政府請你去,馬上做國師的,不去。他說“非你們所知啊”,你們不了解。他就看到未來的大勢,成吉思汗會統一了世界、統一了當時的中國,他就有神通早知道了。

  那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命財産不曉得要死多少,他非要去不可。所以跟成吉思汗倆一見面,成吉思汗向他求道,他說這個道啊你不需要問,你只要學到仁義之道,少殺人就是道。成吉思汗很佩服他的話,拜他爲師,就告訴他萬一將來我統一了金國,乃至統一了整個的中國,他說師父啊,你有什麼要求?他說我有個要求,你啊現在給我倆定了契約。所謂丹書鐵券,古代那個契約,皇帝、一塊鐵上面燙了字,打成兩半,兩個拼攏來就是一塊文字,丹書契約、鐵券,像我們要簽字的,以後萬一你的部隊打到中國,統一中國了,(只)要(是)我邱長春的這個教門(所以後來叫作龍門派的道教,北派的道教),只要門口貼是龍門派邱長春的弟子,統統不殺。成吉思汗說:就是這樣辦!我們定了契約!所以後來忽必烈統一中國,乃至元朝的部隊、蒙古的部隊,打到中國來,北方從山東、好幾省,所有老百姓的門口都貼了道家的標記、龍門派的標記,這些蒙古騎兵一看到,把馬頭一拉就走了。你說他這麼一做啊,保存了多少生命財産!這個都是我們所謂修道、研究文化教育的人值得效法的、值得注意的地方。一個成就人的力量,這才叫作度人、救世救人。他眼光早就看到。

  非常奇怪的,這個成吉思汗後來在西進的路上,他(邱長春)已經回來在北京了(所謂北平,過去也稱北京),所以北平有個道家的叢林大廟子叫白雲觀,那就是元朝專爲邱長春修的,很大,道家的叢林。佛家和尚也可以去挂單的,這個道家的、道教的人到佛家挂單,佛家到(道教挂單,)兩方面都可以互相挂單。那麼專爲邱長春修的、蓋的。等到成吉思汗在西北一死的時候,邱長春正在洗澡,忽然感覺到不對,仰頭一看天,他馬上很快洗完澡出來,叫徒弟拿衣服來換,徒弟知道很奇怪,什麼意思啊?他說那一個人他也走了,我也要走了,就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馬上打起盤坐也就死了。像這一類的故事啊非常奇妙,很有意思的故事,這都是我們曆史上有名的記載。可惜大家因爲讀書不多啊,這些好的地方,在正史上啊,古代的曆史都是儒家做的,把這些重點都拿掉了。

  這是我們講到玄奘法師引出了《西遊記》,因提到《西遊記》而講到道家的真正有一本書叫《長春真人西遊記》,因講到真正的《西遊記》,而牽扯到邱長春、成吉思汗這個曆史的故事,附帶的文章。

  現在回轉來,就是這一句話,關于玄奘法師翻譯的這一段解釋完了。

  偈與頌等于中國所講的詩,就是把很多的內容濃縮起來歸到一個偈頌。很多的內容濃縮起來歸到偈頌,這也叫做詩。

  那麼,第一偈:

  稽首唯識性,

  滿分清淨者,

  我今釋彼說,

  利樂諸有情。

  這是古代佛教裏頭的規矩,也就是禮節,也就是戒律,這種戒律屬于律儀戒,規矩的禮貌,菩薩們、後世人著作,決不隨便。所以等于我們文化,孔子以後,一切的著作,都引到“子曰”,作代表。所以孔子是總老師,萬世師表。不講後世,後世是“千古文章一大抄”,抄來;也可以說“千古文章一大偷”,你偷得好、偷不好。不過我們小的時侯受的教育,做文章偷手啊,老師的傳授有個規矩,引用什麼人的說話,譬如“蘇東坡說”,一定要注出來,在本文裏頭就帶出來,因此或者是“所謂東坡曰”,雖然是沒有著作權的問題,(但有)道德問題。因爲別人的好東西我們引用到,這個人家的好,不能掩蓋了、不能偷來,如果說引用古人或者平輩朋友的東西、沒有注出來,我們當年的老師們看到要罵你,因爲丟人!偷!偷可以,要注出來。譬如作詩嘛,我們假使作的詩、四句詩,裏頭有一句實在作不出來,而且認爲古人已經作過的比我們好,可以用古人的句子,但是下面一定加兩個小字在旁邊:“借用”。譬如“借用東坡句”。不像現在的人,現在人引用別人的文章、引用別人的思想,當然不肯注,最好把你那個原書本名都給你抹殺,然後全盤照抄,抄了,都(當作)是他自己的東西。所以你們講到文化的複興、文化的振興,文化、道德觀念;過去的著作,我們一般人都是(用)一輩子的經驗在寫一部書,所以你看《子》書拿出來,萬古不能變動,他一生的(東西)自己著作了擺在那裏,所謂千錘百煉。不像現在的人,今天寫一篇文章,明天自己還推翻了,不知所雲——爲了稿費。這些都是寫文章文化道德問題,我們談到文化複興,這些觀念首先都要有個了解,很多,我們不作專題講演,順便講到這裏。

  爲什麼講到這裏?你看我們護法菩薩跟玄奘法師的精神:

  “稽首唯識性”,稽首就是頂禮,就是頭磕下來叫作“稽”,“首”就是頭,頭磕下來,在我們古人文字叫“稽颡”,也就是磕頭。那麼你們現在叫頂禮。先頂禮,頂禮什麼?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都沒有,你看,把宗教的外衣統統拿掉了;換句話,磕頭、崇拜什麼?——真理。拿我們現在觀念來看。所以“稽首唯識性”。

  《華嚴經》上說佛說的,“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宇宙萬物既非主宰、也無自然,因緣生法,一切都是心識的轉變。所謂物理世界,也就是心識轉變的一部分,所以說“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那些已經明心見性了的,那就是佛了、菩薩了。“滿分”,圓滿、得到清淨圓滿的,就是證得涅槃的人。那我們拿佛經的、宗教的味道來念呢?就是“稽首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稽首十方叁世一切諸大菩薩”,或者“稽首十方叁世一切聖賢”,佛教也有這種句子,一切聖賢就包括了不只佛教了,凡是得道的人,不管哪個教主,屬于聖人賢人之列的,一概稽首、頂禮。可是在唯識、中觀、般若的境界裏頭,他不是這樣,“稽首唯識性,滿分(圓滿)清淨者”,諸佛菩薩都在內了。

  “我今釋彼說”,我現在作這一本書,解釋,“彼”就是“他”,這個“他”不一定是指護法菩薩,也不是一定指世親菩薩。這個“他”,總的一個抽象的代表,就是代表、講出來“萬法唯心、一切唯識”的這個真理。

  “利樂諸有情”,爲什麼我要著作去翻這個經典?不是出風頭,不是好高骛遠;利益一切衆生,使一切有情的衆生得到安樂。因此,我要動手了,寫這個文章。不是我爲了出風頭、爲了好名而作這一部書。那麼,這是一個可以說是他的著作的前面一個開經偈。

  那麼下面的原文,所謂剛才講到叁藏十二部,十二部,“頌”是一部,把這一個原文濃縮下來的內容叫作“頌”,是屬于十二部裏的一部。變成經典的文字叫作“長行”(讀作háng),一行一行的,長行,這個“長行”又是叁藏…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