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107

  ..续本文上一页乱加,非常慎重。所以玄奘法师对翻译,尤其你们年轻听一听,有个名言,他说翻译的文字啊,没得办法,他说这个等于母亲喂孩子一样,我们现在晓得,我们小的时候都是这样给妈妈喂大的,那个时侯,炼乳还才来呢,没有奶粉,更没有奶瓶,母亲如果没有奶,都是嘛——饭,放在嘴里头自己咬,咬的很细,等于就是都变成浆了,拿嘴对嘴喂过来,像鸟一样,古代的母亲带孩子都是这样带大的。所以我们文化里头讲对父母的孝顺叫反哺之恩,这个反哺就是鸟一样,这个母亲、鸟的母亲,喂孩子都嘴对嘴喂他吃的,像我小的时候母亲喂我,我还深深记得就是这样吃的,当然这个时间蛮短,反哺就是这个样子。所以玄奘法师说翻译呀,百分百地高明、百分百地准确,他说就像母亲哺乳一样,喂小孩呢,在嘴里咬、咬了半天咬细了以后啊,那个好的营养十分之七已经到自己肚子去了,虽然不想吃啊、想给孩子吃,可是嘴那么一动一动,那个营养跟到口水已经流到胃里去了,他说所以孩子们吃到的好的营养也不过是十分之三。他说翻译得百分百最好的、最准确,那个味道、那个精华也不过十分之三,做不到百分百地翻译完全准确,这是玄奘法师的名言。我们看到现在人学了几天外文,中文也没有搞好,然后就翻译,翻译了半天,大概那个饭也不是饭,菜也不是菜,牛奶也不是牛奶,豆浆也不是豆浆,不晓得是什么东西了。

  这是因为玄奘法师这个翻译,由这个翻译的道理,我们讲到这个话,这些话出在哪里呢?你必须要看玄奘法师的本传,乃至他的《大唐西域记》。不是《西游记》啊,《西游记》是有两部书,除了一部小说以外,还有真正一部《西游记》,这个《西游记》是道家的书,不是小说啊。那是元朝开始,道教一位得道的所谓龙门派的神仙道人邱长春,到新疆以外跟成吉思汗见面,成吉思汗派人来请这位有道的得道的邱长春真人,在北印度的边境见面。那么跟着邱长春真人去的弟子们,一路上的记载,由山东动身,一路经过北平、到甘肃、出新疆、经过蒙古、经过沙漠,一直追成吉思汗的大军,一直追到了印度的、北印度的边境,他们才见面。因此啊,这个记载也叫做《西游记》,这些都是很好的文化里头的、古代的,研究地理、研究宗教史、研究文化史的发展,研究一个战乱时代,一个大宗教家、教育家影响了多大一个时代。尤其像邱长春当时在山东,可以说不是属于宋朝的人,那是属金国的统治,那么成吉思汗元朝那个时候开始力量还达不到山东,山东这一面是金国,长江以南是南宋,西北方面还有夏国,都是国家。这个成吉思汗听说这个邱长春(是)有道之士,非要请他去,要想皈依他,学神仙之道。那么就派大使通过了夏,那个时候叫西夏,再(通过)外交关系到金国请邱长春,到西北见面。那么那个时候南宋也请邱长春到南方来,他不来,到处(都请他,)西夏也请他不去,至于那个时候统治了占据山东的金国请他也不去;一接到成吉思汗的邀请函,马上答应要去。一班弟子们大家是哗然,很奇怪!这要通过经过两三个战场,多困难!为什么要到、看这个一个蒙古人成吉思汗?南宋各地的政府请你去,马上做国师的,不去。他说“非你们所知啊”,你们不了解。他就看到未来的大势,成吉思汗会统一了世界、统一了当时的中国,他就有神通早知道了。

  那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财产不晓得要死多少,他非要去不可。所以跟成吉思汗俩一见面,成吉思汗向他求道,他说这个道啊你不需要问,你只要学到仁义之道,少杀人就是道。成吉思汗很佩服他的话,拜他为师,就告诉他万一将来我统一了金国,乃至统一了整个的中国,他说师父啊,你有什么要求?他说我有个要求,你啊现在给我俩定了契约。所谓丹书铁券,古代那个契约,皇帝、一块铁上面烫了字,打成两半,两个拼拢来就是一块文字,丹书契约、铁券,像我们要签字的,以后万一你的部队打到中国,统一中国了,(只)要(是)我邱长春的这个教门(所以后来叫作龙门派的道教,北派的道教),只要门口贴是龙门派邱长春的弟子,统统不杀。成吉思汗说:就是这样办!我们定了契约!所以后来忽必烈统一中国,乃至元朝的部队、蒙古的部队,打到中国来,北方从山东、好几省,所有老百姓的门口都贴了道家的标记、龙门派的标记,这些蒙古骑兵一看到,把马头一拉就走了。你说他这么一做啊,保存了多少生命财产!这个都是我们所谓修道、研究文化教育的人值得效法的、值得注意的地方。一个成就人的力量,这才叫作度人、救世救人。他眼光早就看到。

  非常奇怪的,这个成吉思汗后来在西进的路上,他(邱长春)已经回来在北京了(所谓北平,过去也称北京),所以北平有个道家的丛林大庙子叫白云观,那就是元朝专为邱长春修的,很大,道家的丛林。佛家和尚也可以去挂单的,这个道家的、道教的人到佛家挂单,佛家到(道教挂单,)两方面都可以互相挂单。那么专为邱长春修的、盖的。等到成吉思汗在西北一死的时候,邱长春正在洗澡,忽然感觉到不对,仰头一看天,他马上很快洗完澡出来,叫徒弟拿衣服来换,徒弟知道很奇怪,什么意思啊?他说那一个人他也走了,我也要走了,就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马上打起盘坐也就死了。像这一类的故事啊非常奇妙,很有意思的故事,这都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记载。可惜大家因为读书不多啊,这些好的地方,在正史上啊,古代的历史都是儒家做的,把这些重点都拿掉了。

  这是我们讲到玄奘法师引出了《西游记》,因提到《西游记》而讲到道家的真正有一本书叫《长春真人西游记》,因讲到真正的《西游记》,而牵扯到邱长春、成吉思汗这个历史的故事,附带的文章。

  现在回转来,就是这一句话,关于玄奘法师翻译的这一段解释完了。

  偈与颂等于中国所讲的诗,就是把很多的内容浓缩起来归到一个偈颂。很多的内容浓缩起来归到偈颂,这也叫做诗。

  那么,第一偈:

  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

  这是古代佛教里头的规矩,也就是礼节,也就是戒律,这种戒律属于律仪戒,规矩的礼貌,菩萨们、后世人著作,决不随便。所以等于我们文化,孔子以后,一切的著作,都引到“子曰”,作代表。所以孔子是总老师,万世师表。不讲后世,后世是“千古文章一大抄”,抄来;也可以说“千古文章一大偷”,你偷得好、偷不好。不过我们小的时侯受的教育,做文章偷手啊,老师的传授有个规矩,引用什么人的说话,譬如“苏东坡说”,一定要注出来,在本文里头就带出来,因此或者是“所谓东坡曰”,虽然是没有著作权的问题,(但有)道德问题。因为别人的好东西我们引用到,这个人家的好,不能掩盖了、不能偷来,如果说引用古人或者平辈朋友的东西、没有注出来,我们当年的老师们看到要骂你,因为丢人!偷!偷可以,要注出来。譬如作诗嘛,我们假使作的诗、四句诗,里头有一句实在作不出来,而且认为古人已经作过的比我们好,可以用古人的句子,但是下面一定加两个小字在旁边:“借用”。譬如“借用东坡句”。不像现在的人,现在人引用别人的文章、引用别人的思想,当然不肯注,最好把你那个原书本名都给你抹杀,然后全盘照抄,抄了,都(当作)是他自己的东西。所以你们讲到文化的复兴、文化的振兴,文化、道德观念;过去的著作,我们一般人都是(用)一辈子的经验在写一部书,所以你看《子》书拿出来,万古不能变动,他一生的(东西)自己著作了摆在那里,所谓千锤百炼。不像现在的人,今天写一篇文章,明天自己还推翻了,不知所云——为了稿费。这些都是写文章文化道德问题,我们谈到文化复兴,这些观念首先都要有个了解,很多,我们不作专题讲演,顺便讲到这里。

  为什么讲到这里?你看我们护法菩萨跟玄奘法师的精神:

  “稽首唯识性”,稽首就是顶礼,就是头磕下来叫作“稽”,“首”就是头,头磕下来,在我们古人文字叫“稽颡”,也就是磕头。那么你们现在叫顶礼。先顶礼,顶礼什么?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都没有,你看,把宗教的外衣统统拿掉了;换句话,磕头、崇拜什么?——真理。拿我们现在观念来看。所以“稽首唯识性”。

  《华严经》上说佛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万物既非主宰、也无自然,因缘生法,一切都是心识的转变。所谓物理世界,也就是心识转变的一部分,所以说“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那些已经明心见性了的,那就是佛了、菩萨了。“满分”,圆满、得到清净圆满的,就是证得涅槃的人。那我们拿佛经的、宗教的味道来念呢?就是“稽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稽首十方三世一切诸大菩萨”,或者“稽首十方三世一切圣贤”,佛教也有这种句子,一切圣贤就包括了不只佛教了,凡是得道的人,不管哪个教主,属于圣人贤人之列的,一概稽首、顶礼。可是在唯识、中观、般若的境界里头,他不是这样,“稽首唯识性,满分(圆满)清净者”,诸佛菩萨都在内了。

  “我今释彼说”,我现在作这一本书,解释,“彼”就是“他”,这个“他”不一定是指护法菩萨,也不是一定指世亲菩萨。这个“他”,总的一个抽象的代表,就是代表、讲出来“万法唯心、一切唯识”的这个真理。

  “利乐诸有情”,为什么我要著作去翻这个经典?不是出风头,不是好高骛远;利益一切众生,使一切有情的众生得到安乐。因此,我要动手了,写这个文章。不是我为了出风头、为了好名而作这一部书。那么,这是一个可以说是他的著作的前面一个开经偈。

  那么下面的原文,所谓刚才讲到三藏十二部,十二部,“颂”是一部,把这一个原文浓缩下来的内容叫作“颂”,是属于十二部里的一部。变成经典的文字叫作“长行”(读作háng),一行一行的,长行,这个“长行”又是三藏…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