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106

  ..续本文上一页解脱,求证愁戚,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小乘的罗汉证到道叫做“离欲果”。所以小乘的罗汉是跳出了欲界了,在色界、无色界中。但是上界,再最高一级的境界不懂,所以求证法门还有忧愁的心理,不可知,“亦有忧根,非正善根”也不假。“绝学位”,大阿罗汉,四果以上到了无学境界,“无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大阿罗汉不同,虽然是小乘,他是菩萨境界了,所以罗汉分两种,有大乘阿罗汉、有小乘阿罗汉,还有有得神通具足的阿罗汉,有不要神通具足的阿罗汉。

  “有顶,虽有游观无漏,而不明利,非后三根”,他说到了色界天以上的有顶天,《三界天人表》你们手里要把握住哦。有顶天,虽然“游观无漏”,向无漏果里头转一下,“而不明利”,但是啊,并不是到达最高明的地位,“非后三根”,所谓“当知未知根”里头后三根不谈,现在到了这一段结束了。

  “二十二根自性如是”,所以要你们了解,我们建立自己的根器,打好这个根基,一个建筑工程一样,把根基打好,这二十二根,它的自己每一样东西分析起来,它的性能、性质如是,就是这样的,刚才上面所讲这个样子。

  “诸余门义,如论应知”,其他的道理呀,我们本书、《瑜珈师地论》,上面、后面慢慢都给你讲清楚修道的道理,他是应该自然会知道的,我们今天到这里为止。

  第七卷讲完了,为什么开始先讲第七卷?为了我们大家这里修禅定、打坐,那么要认识清楚,不要认为这个无想、无念是定,真正的无想无念定是什么。先为了这个目标,所以因此先讲第七卷的那个中间,所以今天开始我们从开头来,第一卷开始,那么这样容易连接上这个观念。

  第一卷比较容易了解得多,文字容易了解呀,观念上蛮困难的。就是我们修道、所谓学佛要认识清楚了,尤其是关于现代研究心理学的,心理学这个科学在今天这个时代进步得非常快,但是始终还没有摸到形而上的道理。那么现在假设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特别要注意,所谓心理学包括很广,心理行为、心理的医学,现在慢慢心理学要进入了形而上的这个范围去了。

  关于这个《成唯识论》,再相关的就是我们新(印)出来这个《百法明门论》,这个必须要连带研究的啊,这个同心理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的。

  那么今天我们第一卷先开始啊,把原文都念一下,照老师读书的方法一字不漏啊:

  “成唯识论卷第一,护法等菩萨造。”

  实际上世亲菩萨有个哥哥,就是无著菩萨,著了《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法,他哥哥在记录,叫《瑜伽师地论》。世亲也翻译叫天亲,所以无著、天亲是两弟兄。当时在印度这两弟兄影响了很大一个时代。无著菩萨他是走大乘路线的思想,所以集中了全部的大小乘的佛法,再集中了一切的学问,听弥勒菩萨的笔记,造了、著了——所谓“造”,古人佛经叫做“造”,就是著作——著了《瑜珈师地论》。他的弟弟世亲菩萨是研究小乘的,绝对反对大乘,反对得很厉害,著作很多。后来受哥哥的影响,后悔了,后悔了因此啊想自杀。觉得把思想搞混乱了,一个人拿刀杀人,或者是造反杀人,杀人百万也只是百万,千万也只是千万,可这个学术思想杀人千秋万代啊,这个人的思想、所谓精神的寿命被他损害太大了,因此他要自杀。无著——他哥哥就劝他,说了一句名言,他说你自杀了不能解决问题耶,又不能把那些著作、思想收回毁掉,他说譬如一个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

  一个人走路因为我们有地下所以倒下来,如果人在太空中不会倒的,所以太空人永远在那里转,不会倒下来,没有地方可倒;人的跌倒——因地而倒,要爬起来呢?因地而起。没有这个地还爬不起来呢!

  他说,你的舌头你的笔毁谤大乘,因此你认为造了业,自杀了有什么用?解决不了问题!还不如利用你的笔、利用你的舌头,再弘扬大乘。哎,他被哥哥一劝告,因此啊,他就转而著作这个大乘的经典、经论,著作也很多。

  关于这个唯识方面,世亲菩萨有《唯识三十颂》,啊,有三十颂。玄奘法师是把这个《成唯识论》由世亲菩萨《唯识三十颂》之后,专门研究唯识的后世这些大师们的这个精华集中起来,所以叫《成唯识论》。护法菩萨是在世亲之后,那么护法的佛学思想是主要的中间的中心,因此是“护法等菩萨造”。那么护法造这一个论,也就是解释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加以发挥,玄奘法师集中了各种论点又加以发挥。

  顺便我们提到世亲菩萨跟无著菩萨他两弟兄很有趣的一个故事,后来他们两位年纪活的都不少、蛮大的。这个无著菩萨可以白天在人世间做些文化教育工作,所谓弘法。(“弘法”这是佛教的名称,拿我们现在的观念就是文化教育的工作,教化的工作。)晚上他就入定,自己离开身体,所谓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的讲课,早晨出定马上作笔记。后来无著菩萨年纪比较大一点,告诉弟弟我要走了,我要死了,要涅槃了。因为无著菩萨发愿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的那些都不是,他是发愿往生兜率天,跟到弥勒菩萨再来到这个世界上来。那么世亲菩萨说:“你走了以后是不是往生那里?很多人都是生哪里生哪里,没有证据啊!你总要给我一个消息啊!”两弟兄就约好,(无著菩萨说:)“我一定要给你消息。证明这个生命的确是有轮回,不是唯物论的,而且证明发愿、愿力坚固往生哪里是一定有这回事。”(那么世亲菩萨)他讲,最慢最慢三个月,你要告诉我,要托梦,最好不是托梦,托梦还靠不住,等他打坐的时侯在定的境界里头告诉他,那比梦清醒得多了。结果(世亲菩萨)后来等了三个月也没有消息,等了三年也没有消息。世亲菩萨怀疑了,靠不住了,这个哥哥靠不住了,这个修行有问题,这个平常说那么有把握,现在……一直又等了好几年,五、六年以后了,好!哥哥来了。一见面他就埋怨,他说你现在在哪里?他(无著菩萨)说我在往生弥勒菩萨那里啊,弥勒内院;他说不是我们两个约好给你证明啊,免得你又怀疑了不相信。他(弟弟)说证明?你跟我俩约最长三个月。他(哥哥)说:“什么?我刚刚报到,正好弥勒菩萨在讲经,我就坐下那个位置听经,我不好意思,他老人家在讲经,我不能中途退席呀,我只好听完了走啊!”他说我也很急呀,听完了我马上来告诉你。他说你晓得呀?现在是已经隔了好几年啦!他的哥哥一笑,他说这就是人世间的光阴。人世间的光阴,宇宙的时间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这里一个月就是月亮的、月球上面就是一天,就是这个道理。这是附带提到世亲菩萨讲这些故事。

  那么我们现在回转来第二行是“护法等菩萨造”,——著作;“唐”,——时代;“三藏法师玄奘 奉 诏译”,唐是唐代了,唐太宗这个时代。所谓“三藏法师”大概大家都清楚,不过我们也提一下啊,我们有部小说《西游记》,干脆把玄奘法师不叫他名字,叫唐三藏。三藏法师很多,不只玄奘法师。所有的佛经分三部分,大部分叫作“藏”,因为太多的东西归一个仓库一样,归类了,所以“经藏”、“律藏”、“论藏”,经、律、论叫作三藏,等于我们中国文化归纳叫四库,也根据佛学的观念变过来。“四库全书”,库就是藏的意思,哪四库?经、史、子、集,叫做四库,所谓“三藏”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许多古今以来法师们能够一生通一经、一本经、一部论,了不起了。如果多通几部经论啊,很了不起了。所以三藏十二部(不是十二本哦),这个十二部是十二类,三藏十二类、十二部,都通的才够得上称“三藏法师”。所以你们讲禅宗,古代禅宗的祖师,尤其在印度,每一位禅宗祖师都是三藏大师。所以学禅宗不要拿六祖来作标榜,一个大字不认识,也可以悟道,所以我嘛也不要读书,又笨、又想打打坐就可以悟道,不要以六祖一个人(自比),六祖以前无六祖,六祖以后你也不是七祖八祖,所以要好好努力,啊。

  三藏法师啊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中国的佛教史上,三藏法师不只玄奘法师一个人,好几位都是三藏大师,很多;以玄奘法师最出名。在佛教里出名应该呀!可是在民间也很出名,那不是靠佛的关系,靠《西游记》,靠《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功劳,连玄奘法师没有的徒弟、无中生有的徒弟孙悟空都连带出大名,这都是小说家的力量,所以我们民间只晓得唐三藏,不晓得他的法名叫玄奘,玄奘是他的出家的法名,在家他是姓陈,没有错,玄奘俗家姓陈的。

  “奉 诏译”,古人排这个字啊,你看中间空一个字,为什么叫“奉诏”?“诏”就是皇帝的命令、诏书,因为当时的翻译院是唐太宗下命令为玄奘法师开了一个大翻译院,集中千百学者,那么当时不单——中国、印度,乃至波斯,乃至基督教的前身老基督教、景教,还有一个祆(读“显”)教,祆教就是犹太教,画符念咒,现在有些画符念咒的呀,都是祆教;还有摩尼教,等于回教的另外一教、另外一个派别的。这些出家人很多的[断录]……佛经,同时玄奘法师也帮忙他们,景教、祆教的经典也翻,譬如我们现在还有流传的《摩尼珠昆经》,这是摩尼教的经典,一般人以为是佛教的,错了。里头也有很多的形而上道的道理,也有很多修持的方法。所以我们民间有些佛教的庙子有些方法,实际上是杂得很厉害的。同时玄奘法师也把我们自己的中国文化《老子》、《庄子》等等又翻成梵文,送到印度去,可惜这些资料现在都没有了。所以印度后来瑜伽(就是yoga)这些思想,这些理论,乃至后代的有些密宗,同瑜伽这些理论还是受了玄奘法师翻译过去的老、庄的影响,也蛮多的,所以尤其是我们佛教出家、在家的同学,这些教史方面同文化是有关,要深入研究,不然都搞不清楚了。

  所以现在经典上印的还是照老规矩,“唐 三藏法师玄奘 奉 诏译”,他翻译的,实际上他一边翻译一边加上自己的观点,不过他不…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