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二部的一部,“长行”就是发挥浓缩(了的)短偈的内容。
所以“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他说现在我为什么著作《成唯识论》?就是说一般学佛对于“二空”有不了解,还执迷不悟,“迷”;“谬”,错误的观念,要使他们知道修行之路,使他们得生“正解”、很正确的见解。因此必须要写这一部书。也就是说古人的一个著作非常慎重,问这个著作流传下来有没有价值,对不对得起人,不能害人。所以有人一生的文章,不随便轻易写。譬如我们要写一篇黄色的文章,写一个随便什么小说,很叫座,可以发大财。在古人宁肯穷死都不写,怕影响人很大,这个罪过、因果背得很大,所以古人写文章著作是有这样慎重的精神。
第二点这里讲到“二空”的问题,什么叫“二空”呢?就是“我空、法空”,我们为什么学佛修道不能成功呢?第一个,去不了“我空”,譬如你们打坐也好、什么(也好),都晓得讲佛法是“空”,你空得了吗?你们三天不吃饭肚子饿得要死,你说:“空的啊!不觉得饿了!”你空空看?当你夜里睡眠睡不着的时候你说:“空的!要睡就睡!”做得到吗?说累死了,要不睡就不睡:“空的!”你空空看?这个还不是“我空”哦!“身空”都空不了,身空。身空都做不到,哪里还能够做到“我空”呢?学佛成道、打坐、修道,必须先要证得了身空。身空了不一定“我”空哦!因为你身体坐在那里没有感觉了,你说忘了身体,但是你还有个清净境界,那个清净境界有所执、那一点就是“我”、就是“我执”。“我执”没有去,那“我空”没有证到。即使证到了“我空”,还是小乘的极果(小乘最高的果位),不过是一个小乘罗汉而已,只晓得“空”,还不晓得“有”。所以禅宗呢,有个名称我跟你们讲过,叫做“担板汉”。背一个板子在走路,只看到空的一面,这一面还看不见,只看一边,叫做“担板汉”,就是挑一个板子走路,小乘的罗汉。这是“我空”。那么为什么呢?小乘的罗汉抓住空不敢动,不敢起心动念,躲在空里头认为是究竟涅槃,把空的境界当成究竟涅槃,永远不敢起心动念,不敢再来这个人世间,人世间太苦了,不敢再来。但是他也躲不掉啊,有国际警察要把他抓来,嘿,这是什么呢?那是“业力”!所以大阿罗汉,证到了大阿罗汉——“我空”,空的境界一定八万四千大劫,那个地球坏了又成立、坏了又形成,不晓得经过多少次,他还是要出定的,一出了定不回心重新修大乘,始终不究竟,还是受业力所牵,这是小乘的极果。实际上罗汉证得了“真空”,你说我们一听不得了,入定八万四千大劫,我们想有小乘根器的人,不管啦,将来再学大乘也可以,先躲八万四千大劫多好呢,免得那天天什么呢,公共汽车赶得就很辛苦了,躲在里头不要动,(不要)赶公共汽车、也不要煮饭,多好!你要晓得他真正入定了八万四千大劫,一弹指之间!真正入定了忘了时间观念了,你不过觉得只是迷糊了一下,哎呀!就过了八万四千大劫了。等于我们睡眠,你看一个人夜里睡五六个钟头,你自己觉得只一下下就醒了嘛,这个中间没有时间、忘掉了时间了。所以我们并不需要羡慕他,一定定八万大劫有什么了不起,不过也是起不了而已,哈!这是讲“我空”。
因为罗汉证到了“我空”,关于“我空”的境界舍不掉,所以仍然在这个“法执”里头。大乘的菩萨必须证到“我空”以后,还要舍掉了“法空”。这个理论我们都知道了。
那么,可是呢,什么叫做“空”?这是个问题哟。所以有《金刚经》,《金刚经》属于般若,佛过世以后六七百年之间,龙树菩萨出来也建立了密宗的系统,但是密宗还不算数,最重要是建立了大般若,空宗、性空,所以《大般若经》、《金刚经》乃至我们念的《心经》,就是龙树菩萨所建立的般若系统,所谓般若就讲性空。可是由龙树菩萨以后,这个佛教一般修持的人,把空的见解同所证的空的果位,走入了很多的偏差、空果,因此很多人、修道的人,一达到空的境界要自杀,不想活下去:“本来空了,这个生命活得多余!这个世界活得好痛苦!”这就是“迷”,谬误之见,错误的!换一句话说般若所谓讲空,《金刚经》一路讲空,什么叫做“空”?说“空”啊,搞错了,“我空”、“法空”,理论晓得讲,什么才是“空”?后世的学佛的人在这个“空”上面的观念错误,生了迷糊、生了谬见(错误的见解)。他说现在为什么要讲唯识?不讲空而讲唯识的“有”呢?为了这些的错误“生正解故”,生出来。
“生解,为断二重障故。”为什么在唯识说是“正解”?讲到“解”字,我们晓得中国的佛学分类,一个人有学佛四个阶段:信、解、行、证,也就是:教、理、行、果,所以真正的学佛的人必须先要研究佛经,把理论先搞通,理论搞通了,再来“教”,教就是理论,佛的经教,通了,才得“正信”,你绝对相信了有这个事情,然后生出自己的正确的见解,观念正确(见解就是观念),不要搞错了,那么才可以起行——修行,修行就可以证果。所以信解行证,见解就有如此之重要。这个见解怎么来的?正确的见解就是理论要通,所以禅宗呢?就首先重“见地”,不叫“见解”,见地不对呀,你所有的修持都是错误的。啊,我们先休息一下啊。
继续下来,就是说我们修行啊,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见解,这个见解、认识有什么重要呢?“生解”,为了断除两种最重的障碍。就是说我们不能成道,就是“我障”、“法障”,“法障”就是说一切主观成见、认识上的障碍。
“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他说我们之所以懂了很多佛经的理论不能证道、不能成功,都由于我执与法执,执着,抓得很牢,这两种障碍(使)我们不能证道,“二障具生”,与生命俱来,只要有生命,“具”,非常完整地存在。那么譬如说只要一个婴儿一怀胎了以后,他就有“我”,这个“我”就起来,那么他就形成了他的个性,个性就是主观,这个主观就是“法执”,所以“我执”与“法执”要什么时候断除成道呢?必须要证得二空:我空、法空,那么这个障碍才能断除。这个障碍在普通的佛经呢,叫做什么?“我执”引发了“烦恼障”,一切烦恼由“我”而来;“法执”由我们的知识来,所以“法执”是“所知障”。没有成道以前,所知越多、障碍越深,因为我们普通的习惯,知识以先入为主,谁都免不了,先进来那个观念抓得很牢的。譬如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他对于其他的东西他都拿心理学的眼光看;一个学哲学的人都拿哲学眼光看。譬如我们现在讲有一种病态:职业病,他习惯了,先入为主。所以这两个障碍:烦恼障与所知障,是我们修道障碍最大的动力。古人对于这一点也变成中国文化的文学了,所以明朝的人有一个对子非常好:“欲除烦恼须无我”,一个人要想除掉了烦恼,除非达到无我境界;“各有前因莫羡人”,人世间哪一个人好、哪一个人坏各由前生的因果带来,各有前因,不羡慕人家、不妒忌人家。所以“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
这是讲到二障的断除,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我障(我执障碍)与法执的障碍。断除这个障碍可以得两种最好的果位,“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我们学佛,所谓得道、悟道为什么呢?得解脱!所以这一点我们特别要认识清楚啊!所谓你们打坐、修道,不管你修哪一种,为了解脱嘛!人生都是束缚在那里、困在那里,解脱不开。譬如其他我们学宗教的人,希望往生天堂,因为在这个世界给它束缚得很厉害,想跳出这个世界另外到一个环境,这还是求解脱的一种方法。所以学佛呢?解脱!求得解脱!那么它怎么样求得解脱?不是说你练气功啊,气脉通啦——气脉通了不过是这个肉体上的健康哦,越使解脱更困难哦!怎么样才能够求得解脱啊?要般若、智慧,所以真正的学佛是智慧之学,不是迷信,更不是功夫。所以要解脱(要)般若。因为解脱了,智慧使自己解脱了,才能够证得不生不灭的这个法身,非空非有不生不灭的法身。解脱、般若、法身三样缺一而不可。譬如你们打坐修道到某一种境界,问题解决不了,就是般若不够啊!因此你被那个境界困住了,就不得解脱了,要想证得法身,必须要解脱;如何求得解脱?必须要般若;三样缺一而不可。所以说,我们如果得到准确的正解,这里所讲“正解”就是般若智慧的一种,真正的智慧由“断”断掉了,“续生”,我们后来的烦恼不来、不继续来了。这个文字要注意啊,他翻译的文字太简练了,一搞不好你就会念成“由——断续生”,也可以,但是规规矩矩的念:由“断”——断掉了,“续生”——后面的不继续来。这个烦恼障,“故”,由这个原因。“故”字不放在下一句,放在上面啊,“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才能够证到了真正得解脱之路。得解脱了就清净了,(若)执着了清净啊,还是“法执”没有脱,所以解脱之道只能是小乘的极果,小乘罗汉的果位就是解脱的极果。所以我们讲到戒律,所以出家人的比丘、比丘尼戒在教理上称为“别解脱戒”,因为为什么要出家跳出红尘?为了解脱这个世法。这个“别”就是特别的意思,就是特殊一个解脱的道路,所以在中国佛教比丘、比丘尼戒以后必须要受菩萨戒,菩萨戒不特别,在世间就可以出世、就可以得解脱。所以那个属于“别解脱戒”里头的。
“证真解脱”,所以这些小乘的戒,极果是解脱,当然还非究竟;因为小乘极果解脱了,解脱“我执”,不过是证到“我空”,但是那个清静的、空的境界他解脱不了,这个“法执”还在,必须要再断这个清静、空的“所执障”。
所以“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再进一步断除了“碍”,障碍了真正智慧的见解。我们什么地方障碍了自己不能成道呢?所知障!自己认定:这个就是这个!尤其现…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