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青年呀,学佛的很有意思,我们从前当年没有这种情形。现在青年,“哎!老师啊,你那个意见很不错,不过我认为……”一听这个话,得果?不过我现在也很习惯了,啊,在当年我们那就是两个耳光就给你甩过来了,就叫你滚蛋了,你既然认为你去了不要问我了。(第24集终)。(xby10101录入,懒散怕梳妆、玉树临风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二十五)
“你认为”就是所知障,障碍了大彻大悟、证得大菩提,所以有“断碍”,妨碍了解脱的。这个是什么呢?——所知障。所知越多,解脱越难,因此不能得大菩提。那我们现在他是为了讲唯识道理,就是使我们也能够解脱所知障,证得大菩提、大彻大悟。这是一段。
“又”,在另一个观念、说法,另一个道理;“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达二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正反的,正好相反的观念。他说老实讲,为什么著这个《成唯识论》?我们刚才首先讲要求得二空。有些人,专门走法相宗开始,唯识、法相本来是一个、一宗的东西。法相就是先由现象入手研究而打到本体,所以入于法相。那么研究“有”这一方面入手,再追求形而上。譬如我们修密宗,一定非要着相不可,先求着相。但是着相的最后,你说你念一个咒子会观想成就了,你坐在这里打坐你观想自己是白衣观音,你要坐在这里,别人一看,这里没有你——有一个白衣观音坐在这里,这个时候你观想成就了。那么到家没有?一半路程,那还是一半哪!差得远!然后观想成就连带你自己都空掉了,才走到另外一半,还不过证到人空。所以你们不要弄几句咒子一念、观想,就是密宗了,没有什么密啊!密宗一点都不密。倒是显教,你看,明白跟我们讲,懂不进去,这个才是秘密。
但是这种学密、学一切的人都是走有法来的,都着在法相。一着法相,讲了一个唯识啊,就认为唯识是有,所以他说他为什么著《唯识论》?所知障,先要拿出所知障来。因为“开示”——开示是后来我们用成了佛学专门名词,开示:“开”——打开门来,“示”是长辈、老师教育后一辈叫做“示”,示现给你看。千万不要学生跟老师们讲、或者跟父母讲,“我给你说开示”,那就是混蛋的话了。开示者,那是很高,打开门,示现、表现给你看,示给你看。所以我们过去政府里头出布告、公告给老百姓,叫“告示”,就是帝王、政府对老百姓讲。如果老百姓写一个报告给政府,也讲“告示给你听”,呵,那就错了。这是讲到“开示”,有些同学们写日记把开示用错了、倒转来用了,那我看得不是啼笑皆非,那笑啼皆非啊!
此外,因为“开示谬执我法”,认为真正有一个道;“迷唯识者”,不晓得这个“我”是假的,我们现在心体毕竟没有一个“我”。他们不懂唯识,因此要造这个《成唯识论》,“令达”,使他达到“二空”,达到人空、法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什么叫唯识?唯识并不是有个东西耶!你以世间法的观念,好像有一个识、有一个心啊,错误了!那不叫做“如实知”,不切实际;要达到实际的境界。第二个理由,所以要著这一本书。古人的经典、经论,你多去读佛教的论,你看古人著书之慎重!不轻易下一个笔、不轻易动一个字。
“复有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他说另外一个原因呢,为什么他要造这个《成唯识论》?为了开示教导一般学佛的人,迷掉了,错误的见解,认为唯心、唯识,抓到一个心、抓到一个识。这个里头又分好多错误的见解。有一派学佛的人的见解,执着了外境,“如识非无”,承认物理世界是存在的;小乘派、小乘罗汉们,认为外境同自己内心那个心念、心意识一样,都是有,不是空的。譬如我们打坐起来,你念头完全空了,你空了归空了,外面境界一点都没有空啊!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个宇宙的时间还是时间,空间还是空间。因此那些得到空的果位的人、这个小乘学派的人,有一个理论的基础,认为物理世界这个物同心两个对立的,物理世界他是认为恒存在的,它是另外一个范围;那么我们内识呢,我们打坐起来得到、证到那个空的境界,为什么能够空呢?因为我们心识空掉,还是我的心识变出来一个空的境界,这个空就是有。所以心识也是有,外境界也是有。你们学哲学的注意呦!这就是看这个世界二重世界,甚至于多重世界;也等于同柏拉图的西洋哲学家分二元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
小乘的成道的人,也有神通,也可以得定,但是那些人他在哲学的范围也是二元论者,他的所知障还是落在二元论当中。你注意啊,就是说“执外境如识非无”,不是没有了,是存在的。这一派的错误在现在很多,因此他要著作。譬如我们修道的人,中国修道、印度修瑜珈乃至我们人信宗教,“我全心全意交给神、交给上帝!”你的基本的哲学呢有一个全心、有一个全意,也认为超越于这个世界有一个上帝、有一个天堂。你达到这个境界呢,还是你的见解上没有得解脱,还是认为外境如我内在的心是一样,“非无”,是有的哦!对不对?不然你何必那么祈祷求到天堂呢?乃至我们中国修道的道家也是如此哦!打坐我想另外求到一个世界,虚无飘渺啊,“山在虚无飘渺中”,“散而为气、聚而成形”——神仙的境界。对不对?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乃至于说修到最后“散而为气、聚而成形”。很严重哦!那么你这一个道是如此的话,这个道,你注意这句话,“外境如识非无”,还是有;不过是从这个世界上的有,跳到另外一个有里头去,你把那一个“有”叫做自己是升华也好、不升华也好,那是你的认定,就是你的所知。
他说今天我为什么要著作《成唯识论》呢?就是这一种错误的观念。这是一派理论。
还有呢,有一派学佛的见解:“或执内识如境非有”,一切空啊——物质也没有,人死如灯灭;一个东西用过了就没有了,物质是空的,外界一切境是空的。譬如我们现在就是境界嘛,大家坐在十一楼,挤挤一堂——不是三点水那个“济”啊!是人挤过来、挤过去那个“挤”——挤挤一堂,这个是境界嘛!十点钟以后,这个境界没有了,这个境界空了嘛——非有。所以这一派认为内识、我们的思想观念同外境界一样,用过了就空,这个空了以后再没有重来的,“江水东流去不回”,永远不回来了,青春一去就再不回来!所以很生悲哀,觉得人生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这个是一派,这一派落在偏空之果。
所以有西洋哲学的人,同学佛的有同样,一了解到人生,最后他宁肯跳楼自杀,(认为)迟死早死差不多,死了就没有了,所以“死了、死了,一死百了”,也有人那么讲。这也是错误的见解!万一死了不了的时候,你说我还想回去,那多麻烦呢?!太冒险了!你怎么晓得死了就了?所以有一派人是认为“内识如(外)境非有”,这是落在偏空。认为我得道了就好了,我们学佛里头很多人:“哎呀,我假使得了道了,来生再也不来了!”不来你到哪里去啊?“跳出三界外”,我常常问:跳到哪里去?佛没有说有一个第四界可跳啊!怎么样跳出三界外?慢慢跳啊!跳了半天不要吃了迷幻药一样还在三界以内!他说这是一派的错误。
“或执诸识,用别体同。”还有些再更进一步了,学过佛的,研究过佛经理论,认为心意识的变化,譬如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眼睛、耳朵这些作用,一切的识作用起来有差别,本体功能是一个,这同西方哲学思想也是有相关了,所谓一元论者:万象有差别,体是一个。这个里头也有问题:这个体是什么之体?所以也是一种错误的见解,不过这个见解错误就高得很了,自己都检查不出来的。
或者有些人、就是学佛的人最多了,“执离心无别心所”,一切唯心啊!心是什么他也搞不清楚。离开心以外,另外没有个心所起的法。所以一切唯心是心的能哦!心所起的不能说没有哦!譬如我们现在使用电灯,科学家发明了电的作用,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导引了人类进到太空的时代,那么这些科学家是心所、心的能所起的思想变成知识、变成学问,而研究出来这个宇宙的变化,但是它对于这个世界、对于宇宙的确起了作用。心所起的功能还是威力很大。所以你们要注意哦!我常告诉大家年轻人说:诸佛菩萨智慧神通不可思议,一切众生业力妄想也不可思议;众生的业力妄想转过来就是智慧神通了。所以上帝跟魔鬼并存,它两个相等的;所以白天跟黑夜两个力量都是相等的,黑暗跟光明两个相等的。所以你要晓得心所的功能,我们只讲妄念空,就是佛家佛法说的一半的话。其实没有妄念还有佛教啊?对不对?你不打妄念,不盖庙子、不化缘,不敲起来木鱼、不敲磬,哪里来个佛教啊?我们坐在这里这些庙子都是妄念所成的啊!对不对?心所的功能你不能忽视它哦!所以如果坚执到离心以外并没有别的心所作用,也是错误的见解;这个错误见解更高了。这一类的错误都是学佛的学得很高的(犯的)错误。
所以他提出来那么多的道理,“为遮此等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作斯论。”现在这一本著作为了“遮此”,把它这样遮起来,就是说这个错误的观念把你挡起来,不要再犯这个。就是门口贴了个“谢绝参观,到此止步!”遮住了;“为遮此等”,上面所讲的这些例子,还有些小的错误见解不谈了。所以“种种异执”,奇奇怪怪的那个观念上的执着,引导他们走入正理,使他们在“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对于佛法的修证得到如理、确实的见解。“故作斯论”,因此啊,写这本《成唯识论》。等于写一篇论文,你们写博士论文,这个就是很好的博士论文的榜样。我们现在写博士论文啊,论文的前面有个纲要,这个就是纲要、题的纲要:为什么我要写这一个。你们写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这是最好的啊!如果你们将来写…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