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青年呀,學佛的很有意思,我們從前當年沒有這種情形。現在青年,“哎!老師啊,你那個意見很不錯,不過我認爲……”一聽這個話,得果?不過我現在也很習慣了,啊,在當年我們那就是兩個耳光就給你甩過來了,就叫你滾蛋了,你既然認爲你去了不要問我了。(第24集終)。(xby10101錄入,懶散怕梳妝、玉樹臨風二校完。)
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你認爲”就是所知障,障礙了大徹大悟、證得大菩提,所以有“斷礙”,妨礙了解脫的。這個是什麼呢?——所知障。所知越多,解脫越難,因此不能得大菩提。那我們現在他是爲了講唯識道理,就是使我們也能夠解脫所知障,證得大菩提、大徹大悟。這是一段。
“又”,在另一個觀念、說法,另一個道理;“又爲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于唯識理,如實知故。”正反的,正好相反的觀念。他說老實講,爲什麼著這個《成唯識論》?我們剛才首先講要求得二空。有些人,專門走法相宗開始,唯識、法相本來是一個、一宗的東西。法相就是先由現象入手研究而打到本體,所以入于法相。那麼研究“有”這一方面入手,再追求形而上。譬如我們修密宗,一定非要著相不可,先求著相。但是著相的最後,你說你念一個咒子會觀想成就了,你坐在這裏打坐你觀想自己是白衣觀音,你要坐在這裏,別人一看,這裏沒有你——有一個白衣觀音坐在這裏,這個時候你觀想成就了。那麼到家沒有?一半路程,那還是一半哪!差得遠!然後觀想成就連帶你自己都空掉了,才走到另外一半,還不過證到人空。所以你們不要弄幾句咒子一念、觀想,就是密宗了,沒有什麼密啊!密宗一點都不密。倒是顯教,你看,明白跟我們講,懂不進去,這個才是秘密。
但是這種學密、學一切的人都是走有法來的,都著在法相。一著法相,講了一個唯識啊,就認爲唯識是有,所以他說他爲什麼著《唯識論》?所知障,先要拿出所知障來。因爲“開示”——開示是後來我們用成了佛學專門名詞,開示:“開”——打開門來,“示”是長輩、老師教育後一輩叫做“示”,示現給你看。千萬不要學生跟老師們講、或者跟父母講,“我給你說開示”,那就是混蛋的話了。開示者,那是很高,打開門,示現、表現給你看,示給你看。所以我們過去政府裏頭出布告、公告給老百姓,叫“告示”,就是帝王、政府對老百姓講。如果老百姓寫一個報告給政府,也講“告示給你聽”,呵,那就錯了。這是講到“開示”,有些同學們寫日記把開示用錯了、倒轉來用了,那我看得不是啼笑皆非,那笑啼皆非啊!
此外,因爲“開示謬執我法”,認爲真正有一個道;“迷唯識者”,不曉得這個“我”是假的,我們現在心體畢竟沒有一個“我”。他們不懂唯識,因此要造這個《成唯識論》,“令達”,使他達到“二空”,達到人空、法空。“于唯識理,如實知故”,什麼叫唯識?唯識並不是有個東西耶!你以世間法的觀念,好像有一個識、有一個心啊,錯誤了!那不叫做“如實知”,不切實際;要達到實際的境界。第二個理由,所以要著這一本書。古人的經典、經論,你多去讀佛教的論,你看古人著書之慎重!不輕易下一個筆、不輕易動一個字。
“複有迷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無別心所。”他說另外一個原因呢,爲什麼他要造這個《成唯識論》?爲了開示教導一般學佛的人,迷掉了,錯誤的見解,認爲唯心、唯識,抓到一個心、抓到一個識。這個裏頭又分好多錯誤的見解。有一派學佛的人的見解,執著了外境,“如識非無”,承認物理世界是存在的;小乘派、小乘羅漢們,認爲外境同自己內心那個心念、心意識一樣,都是有,不是空的。譬如我們打坐起來,你念頭完全空了,你空了歸空了,外面境界一點都沒有空啊!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這個宇宙的時間還是時間,空間還是空間。因此那些得到空的果位的人、這個小乘學派的人,有一個理論的基礎,認爲物理世界這個物同心兩個對立的,物理世界他是認爲恒存在的,它是另外一個範圍;那麼我們內識呢,我們打坐起來得到、證到那個空的境界,爲什麼能夠空呢?因爲我們心識空掉,還是我的心識變出來一個空的境界,這個空就是有。所以心識也是有,外境界也是有。你們學哲學的注意呦!這就是看這個世界二重世界,甚至于多重世界;也等于同柏拉圖的西洋哲學家分二元世界——物質世界、精神世界。
小乘的成道的人,也有神通,也可以得定,但是那些人他在哲學的範圍也是二元論者,他的所知障還是落在二元論當中。你注意啊,就是說“執外境如識非無”,不是沒有了,是存在的。這一派的錯誤在現在很多,因此他要著作。譬如我們修道的人,中國修道、印度修瑜珈乃至我們人信宗教,“我全心全意交給神、交給上帝!”你的基本的哲學呢有一個全心、有一個全意,也認爲超越于這個世界有一個上帝、有一個天堂。你達到這個境界呢,還是你的見解上沒有得解脫,還是認爲外境如我內在的心是一樣,“非無”,是有的哦!對不對?不然你何必那麼祈禱求到天堂呢?乃至我們中國修道的道家也是如此哦!打坐我想另外求到一個世界,虛無飄渺啊,“山在虛無飄渺中”,“散而爲氣、聚而成形”——神仙的境界。對不對?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乃至于說修到最後“散而爲氣、聚而成形”。很嚴重哦!那麼你這一個道是如此的話,這個道,你注意這句話,“外境如識非無”,還是有;不過是從這個世界上的有,跳到另外一個有裏頭去,你把那一個“有”叫做自己是升華也好、不升華也好,那是你的認定,就是你的所知。
他說今天我爲什麼要著作《成唯識論》呢?就是這一種錯誤的觀念。這是一派理論。
還有呢,有一派學佛的見解:“或執內識如境非有”,一切空啊——物質也沒有,人死如燈滅;一個東西用過了就沒有了,物質是空的,外界一切境是空的。譬如我們現在就是境界嘛,大家坐在十一樓,擠擠一堂——不是叁點水那個“濟”啊!是人擠過來、擠過去那個“擠”——擠擠一堂,這個是境界嘛!十點鍾以後,這個境界沒有了,這個境界空了嘛——非有。所以這一派認爲內識、我們的思想觀念同外境界一樣,用過了就空,這個空了以後再沒有重來的,“江水東流去不回”,永遠不回來了,青春一去就再不回來!所以很生悲哀,覺得人生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這個是一派,這一派落在偏空之果。
所以有西洋哲學的人,同學佛的有同樣,一了解到人生,最後他甯肯跳樓自殺,(認爲)遲死早死差不多,死了就沒有了,所以“死了、死了,一死百了”,也有人那麼講。這也是錯誤的見解!萬一死了不了的時候,你說我還想回去,那多麻煩呢?!太冒險了!你怎麼曉得死了就了?所以有一派人是認爲“內識如(外)境非有”,這是落在偏空。認爲我得道了就好了,我們學佛裏頭很多人:“哎呀,我假使得了道了,來生再也不來了!”不來你到哪裏去啊?“跳出叁界外”,我常常問:跳到哪裏去?佛沒有說有一個第四界可跳啊!怎麼樣跳出叁界外?慢慢跳啊!跳了半天不要吃了迷幻藥一樣還在叁界以內!他說這是一派的錯誤。
“或執諸識,用別體同。”還有些再更進一步了,學過佛的,研究過佛經理論,認爲心意識的變化,譬如第六意識、第七識、第八識、眼睛、耳朵這些作用,一切的識作用起來有差別,本體功能是一個,這同西方哲學思想也是有相關了,所謂一元論者:萬象有差別,體是一個。這個裏頭也有問題:這個體是什麼之體?所以也是一種錯誤的見解,不過這個見解錯誤就高得很了,自己都檢查不出來的。
或者有些人、就是學佛的人最多了,“執離心無別心所”,一切唯心啊!心是什麼他也搞不清楚。離開心以外,另外沒有個心所起的法。所以一切唯心是心的能哦!心所起的不能說沒有哦!譬如我們現在使用電燈,科學家發明了電的作用,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導引了人類進到太空的時代,那麼這些科學家是心所、心的能所起的思想變成知識、變成學問,而研究出來這個宇宙的變化,但是它對于這個世界、對于宇宙的確起了作用。心所起的功能還是威力很大。所以你們要注意哦!我常告訴大家年輕人說:諸佛菩薩智慧神通不可思議,一切衆生業力妄想也不可思議;衆生的業力妄想轉過來就是智慧神通了。所以上帝跟魔鬼並存,它兩個相等的;所以白天跟黑夜兩個力量都是相等的,黑暗跟光明兩個相等的。所以你要曉得心所的功能,我們只講妄念空,就是佛家佛法說的一半的話。其實沒有妄念還有佛教啊?對不對?你不打妄念,不蓋廟子、不化緣,不敲起來木魚、不敲磬,哪裏來個佛教啊?我們坐在這裏這些廟子都是妄念所成的啊!對不對?心所的功能你不能忽視它哦!所以如果堅執到離心以外並沒有別的心所作用,也是錯誤的見解;這個錯誤見解更高了。這一類的錯誤都是學佛的學得很高的(犯的)錯誤。
所以他提出來那麼多的道理,“爲遮此等種種異執,令于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故作斯論。”現在這一本著作爲了“遮此”,把它這樣遮起來,就是說這個錯誤的觀念把你擋起來,不要再犯這個。就是門口貼了個“謝絕參觀,到此止步!”遮住了;“爲遮此等”,上面所講的這些例子,還有些小的錯誤見解不談了。所以“種種異執”,奇奇怪怪的那個觀念上的執著,引導他們走入正理,使他們在“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對于佛法的修證得到如理、確實的見解。“故作斯論”,因此啊,寫這本《成唯識論》。等于寫一篇論文,你們寫博士論文,這個就是很好的博士論文的榜樣。我們現在寫博士論文啊,論文的前面有個綱要,這個就是綱要、題的綱要:爲什麼我要寫這一個。你們寫碩士論文、博士論文,這是最好的啊!如果你們將來寫…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