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113

  ..續本文上一頁者”有差別。

  現在解釋說“我”有種種的相,現在講兩種相:“有情”,是一個觀念、一種相;“命者”是一種相。“等”,玄奘法師翻譯還有注意一個字哦!“等”。“有情命者”的這一個萬有世界的這個生命多得很哦!那麼這個裏頭的差別,有些衆生情多、想少,思想是輕微的。爲什麼如此?業力果報了。有些衆生想多、情少;純想(思想多)即飛,向上升起;純情即墜,向下墮落。譬如男女的感情、私心的愛欲,這些屬于情。情多則墜,墮落下來;想多則飛,空靈、上升的。這個道理。

  所以研究唯識,現在研究唯識更好了,這是科學的時代,科學越發達,對于佛學的注解越清楚。所以我們這一代開始的青年,在家、出家的,特別要注意科學。科學的知識不夠,你將來在佛法的整個弘揚非常……是有關哦!不能拿佛來蓋的。一定要搞清楚!

  所以,“我種種相”,“謂”就是講“有情”及有“命”,生命存在的等等、等等、等等那麼多現象,這個“等”字等于用新式標點的下面有很多的點下去了。第叁句話:“預流、一來等”,就是羅漢的果位。剛才說到佛法無我,但是小乘佛法得了道的硬有果位的不同。小乘法得了道的這個果位,把普通的生死作爲分段的生死(佛學的名詞),轉變成變易的生死,壽命可以活更長。如初果羅漢,七返人間;二果羅漢,幾返人間;叁果羅漢不來人間,四果羅漢即身成就,等等。它本身都有個“我”的存在呦!所謂得道,道就是我啊,怎麼可以說“無我”呢?所以現在解釋所謂佛經上講我,“我種種相,謂(就是講)有情、命者,等。”如果用白話:以及包括佛法裏頭小乘修持的果位,那些預流(預流果,是羅漢的果位一種,叫做須陀洹果。預流果叫須陀洹果。一來果,就是一般人叫做斯陀含果。就是佛經梵文的翻譯名稱,中文就叫做須陀洹,翻譯成預流。所謂預流,是可以證入法性之流,等于我們現在的選舉,這個人已經政府登記了、審查過,可以選舉的人,所以“預流”。等于我們公司裏選理監事,候補理事、候補監事,“預流”,就是預流的意思。“一來”,就是證到這個果位就是一來人間。一來哪個人間?欲界這個人間;他上升色界。是這個。)等等,這都是有我。

  他說,我們現在佛說的、所提出的是無我,但是一般所講的有我,小乘的佛法也是*有我,不是沒有我。“是我種種相,謂有情命者”,一切凡夫境界都認爲(有我)。等而上之呢,一切修道的人,小乘境界,譬如預流果、一來果等等,還是有我的存在。沒有我何以得道?我們何必修道、何必成佛呢?沒有我嘛!成佛說最後是無我,無我何必成佛啊?就有問題來了。先把這個“我”的問題到這裏一段。

  “法種種相”,佛法裏頭的法——一切事、一切物。“謂”,這個謂字就是用白話“這是說”;“實德業等”,有實在我們感覺得到的,就是這股業力、生命的力量。這個業力,我們現在的觀念勉強地講,可以叫做“生命的力量”。生命不一定是好哦!所以業有善業、有惡業,有不善不惡業、善惡兼半之業哦!就是那麼一股力量,這是業,所以中文翻譯成這個事業的業,有所作爲叫做業。

  我經常感覺到我們現在人到處在用佛學,大家不知道。你看政府機關、每一個公司要幹一件事情,先要人擬這個計劃書,計劃擬好了以後怎麼樣去做、實行。譬如要建立一個工廠,那我們隨便:哎,你那個工廠的作業到什麼程度啊?哦,我那個工廠的作業剛剛把***好——作業。我們過去幾十年啊,說你這個家夥做壞事,你在作孽啊!作孽啊!對不對?看看在座的老一輩子都知道,我們小的時候經常很多老師、老人罵我們:你作孽啊!作孽啊!現在的人,都念到佛家來的,就是這個業。現在人把這個“作業”變成一切的事情都在作業。這是佛學的普遍流行,很有意思,作業就是這個意思。作業這個名詞是佛學裏頭來的。可是這個名詞用得好,任何人做任何一切事都在作業,做好事是做善業,做惡事是做惡業,做不好不惡的事是不善不惡業——無記業。都是這個業。所以啊,“法種種相”就是說“實德”,實在,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想象得到這個世界的業,“等”,等等,等是什麼呢?下面交待了。

  “蘊”,五蘊;“處”,十二根塵,就是十二處;“界”,十八界等。這是叫做“法的我”,這個裏頭嚴重了。我們現在先講五蘊。佛經裏頭,我們大家都會念《心經》“照見五蘊皆空”,有一種翻譯不用這個“蘊”字,“五陰”,陰陽的陰,這是中文的翻譯。那麼爲什麼翻成“陰”呢?陰暗面、看不見。譬如我們到黑暗的房間、黑的地方,這個裏頭有東西、沒有東西也看不見,黑暗的,所以叫做“陰”;看不見,黑暗的,沒有光明。這個“蘊”呢?翻譯成“五陰”啊,現象的翻譯方法;“五蘊”呢,就是原則性的翻譯。“蘊”就是含藏在裏頭,倉庫裏頭一樣,包含了很多的東西,這個倉庫裏頭堆積了多少東西不知道,蘊藏在裏頭,叫做“蘊”。所以我們有時候,經典上看到“五陰”、看到“五蘊”,是這樣同一個觀念。

  這個五蘊啊,我們大家都知道這五個名詞:色、受、想、行、識這五個。色法,簡單地說,不詳細分析,《百法明門論》我們講過,將來還要講,大約的分叁種,細的分類很多;拿現在觀念所謂色法就是物理的,叫做色;所謂四大地水火風,這些物理的叫做“色”。

  受呢,叁分之一是物理,叁分之二是心理。換句話說這個受陰啊,有少部分是生理、身體上的感受,變成了心理上的感受,這個叫“受陰”。就是現在我們講感覺狀態。人都有感覺、有反應,醫學上就有反應。這個病人昏迷了,檢查一下看、刺激他一下,膝蓋頭啊到處敲一敲,看這個神經還跳動,有跳動就還有感受、還有反應。這個受陰就是生理感受、感覺的部分。

  想陰,已經脫離了這些,完全是心理作用、思想。

  行陰最麻煩了,這個行陰包括生理、心理,包括物理同心理,就是動能;行者,運動;是動能——永遠在轉動。比如我們講到佛學的輪回,輪回是形容,這個宇宙萬有輪轉,一個輪子一樣在轉動的一個動力,恒動而不停的,這是行陰。行陰就是業力。這個業力構成這股力量永遠在旋轉不止,就是行陰。永遠在旋轉的。

  好!識陰。上面所講的物理部分的色陰,心理與生理綜合起來感覺部分的受陰,以及第叁位思修一部分的想陰,以及第四位包括心理、物理一切業力的動能,所有前面這些作用都是心識唯識所變的,識陰在這裏呦!就是識。叫“五陰”。

  你看我們佛經裏經常用到“五陰”,這是一個名詞,這個名詞我們大家應該都知道,不過我們爲了說明《成唯識論》的要點,再重說一番。

  處,就是十二根塵,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相對起的作用,對外界起的作用: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六根、六塵相對立的,等于我們眼睛看外面,外面東西都看得見,相對立的。所以,六個根、六個塵相對立,合攏來計算叫做十二根塵,也叫做十二處。處是有呆定的。在這個十二處的中間——這是個科學的分類,其實印度固有的文化裏頭有。不過經過釋迦牟尼佛的整理,把它分類好了,把它整理過了;也可以說先佛、古佛都有傳,到了這一代劫數,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把它整理過了。十二根塵的中間,眼睛對外面的色相,這個中間——我們眼睛看外面就看見了,大家感覺到應該是沒有界限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界限,眼睛跟外面色相之間、耳朵跟外面聲音之間,這個中間的相對,間不容發!中間有空閑的,一個紙、一個毛發一樣的,但是有個空閑。這個中間叫做什麼?(第25集完。江山沈寂錄。玉樹臨風二校完。)

  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跳到叁界外”,我說好!你跳到哪裏去?佛沒有說另外有個第四界,對不對?你既然跳出叁界外,總要找個地方來跳嘛!跳出叁界外你跳到第四界?沒有第四界,沒有第叁界半的,請問:跳出叁界外,你跳到哪裏去?

  比方啦!同樣的問題回轉來,現在我們看唯識學所講,“法種種相”,首先提出第一點,“謂實德業等”,這就是法相。

  第二點,包括了佛學上講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等等等,都是法相。他說這個法相,我們認爲是佛法,“哦!這是佛法!”“哦,這是佛說的。”——沒有這回事。佛自己說這是假立的,沒有這個東西。“法無我”,爲了教育方法的方便,建立了這些名相,告訴你。

  爲什麼要這樣建立呢?佛爲什麼建立五陰呢?爲了迷心(迷掉了心),一切唯心造,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迷掉了,衆生迷掉了;迷心太重、越來越久、執著太重了,因此告訴大家心的現狀,分析此中無我,建立了五陰。爲了破迷心太重的人,建立五陰。

  人類的心理不止這一種啊!有些人迷“心”太重,有些人迷“色”太重,所以建立了十二處。譬如說,世界上的唯物學論者,譬如講現在的醫學的話,在西方,認爲人身有個什麼?思的作用****,譬如說光線的刺激、色相的反應、腦子神經的反應。你說另外有個心,“明心見性”,什麼叫心啊?一切唯物,腦神經的細胞一死完了,就沒有心的作用了;一切唯物,刺激才有反應,這是機械的反應。所以一切法唯識都是物理的作用——物理的作用在佛學就叫做迷色;迷住了,以爲色法主宰了萬有的一切。

  因爲迷色這一念太重了,所以佛告訴他一切法不是色(物理)的作主。妄想心不是宇宙的主宰;物質更不是宇宙的主宰。因爲要破除迷色太重,所以建立了十二處、十二根塵的理論。

  爲了迷戀心、色兩方面太重的一般衆生,因此建立了十八界的佛學理論。這種佛學理論的建立是方便,在般若裏頭來講是方便法門。爲了教育上開導人家智慧、啓發你求得真理,在教育方法上建立了這一個名詞“心色”。

  現在我們加以這樣的解釋了,再回轉來看原文:“法種種相,謂實德業等,蘊、處、界等。”好了,這一段,玄…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