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120

  ..續本文上一頁現有的夢境永遠沒有辦法去體會。所以一個修光明定的人,不起分別心的話,現有的夢境就可以體會出來的,才知道是唯識所變的。這一段。

  那麼下面照現在的編排方法要另起一行:

  “愚夫所計實我實法,都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設故,說之爲假。內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非實我法性。然似彼現,故說爲假。”

  那麼,他上面說的是原理,心識所變出來的幻有的世界、假有的世界。我們因爲不了解自己,所謂“自證分”沒有證到,被這個相分、見分騙去了,我們自己被自己騙去了。那麼,騙去了所謂稱爲凡夫,也叫做愚夫、笨人。我們凡夫所計,這個“計”字,爲什麼用這個“計”字?“計”字的古文就包括了猜測、估計、揣測、推算這麼多的意義,就是一個“計”字。凡夫的揣測、推算有個實我,認爲閉著眼睛能夠思想的那個是實我,認爲那個是精神的實法。其實啊,他說那個境界都沒有、都無所有。

  但是當我們一口氣沒有死亡以前,閉著眼睛感覺到內在實在有個我,這個我是什麼呢?“妄情而施設故。”就是分別妄想來的、假有的,我們習慣性的玩弄這個假有,假設有一個我——對普通人講。那麼在佛法裏頭因爲爲了跟我們說明呢,“說之爲假”,因此叫這個我是假我,非真我。但是佛法裏頭沒有一個名稱什麼是真我,只講一切我是假有的我,並沒有說一個真我。如果你研究唯識認爲說“真如”就是“真我”,你錯了!這就是佛法的翻譯的高明。它叫做“真如”,倒轉來就是“如真”,好像是真的,畢竟非真。有一個“真”,是攀緣心在執著,那也是分別。所以“真如”翻譯之妙啊!真如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他只破“假我”,並不給你建立一個什麼東西。“內識所變,似我似法。”一切的外相、物理世界的同生理的狀況都是內心的意識所變出來,好像有個我、好像有這些現象。雖然是暫有的,“雖有”,這個有是暫有,“而非實我法性。”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的這個法性在那裏。這個“法性”是專門一個名稱了,並非真有一個我的一個法性。

  “然似彼現,故說爲假。”可是法性究竟在哪裏?是沒有。可是當我們現在用的,我們用了一輩子,看起來是有的;這個“有”是我們分別心的習慣來的,非真的法性。“似”,相似于他的出現,有一個他的存在,有一個我的存在出現。所以說,這個我是假我,畢竟無我。

  現在都在開始寫一個緒論。這個緒論是說明什麼呢?所謂佛法講無我、假我的道理的這個緒論。它的緒論是以論辯體的、以邏輯的方式一層一層地分析、理解、推究這個無我的道理,我們現在存在的假我的說明。

  還沒有完,我們今天早個五分鍾,到這裏爲止,好!謝謝![引磬響]

  現在講到所謂無我,一切都是唯心識所變、唯心所造的道理。跟著講到外境的無我,外面一切境界的無我。

  “外境隨情而施設故,非有(注意這兩個字:)如識”。認爲一切外境,我們這個六根所接觸的所有外面的境界、所有外面的現實的現象,我們所謂講外面的現實,包括物理世界等等這些東西,他說本來也是沒有的。譬如我們的建築,上次也提到我們這個信義路上,臺北市的這些建築,幾十年前同二叁十年以後,都是人爲假設的而變出來的。“隨情”,隨意識的情緒變化;“而施”,假設的、構造出來的,是唯心所造的。當然不是我們想的;我們心識變動了,借重這個外境的外力,配合內識,共同地假現出來。所以它本身不實在的,就是“非有”,並不是真實永恒存在的,“如識”。“非有”就是沒有的。像我們內在這個心識的現象一樣。譬如我們思想、情緒,好像覺得身體內部有個東西在做——這個東西是沒有的,隨時變去了的;每一秒鍾(一秒鍾是我們現在通常講的話,這個話嚴格講不夠的。)所以每一刹那,佛學用刹那,就是說人在一彈指之間六十個刹那,那麼快速,它馬上變掉。所以一切的外境是“非有”,並沒有,像內識一樣,“如識”,像意識一樣,不實在的。這個文字注意啊!

  “內識必依因緣生故,非無如境。”相反的,也是相對的道理,那麼講到我們自己身體內部這個思想意識這些東西,它怎麼來的呢?這個心識不能孤起,單獨起作用不可能。所以唯心所變,心的表達出來它的作用、它的相(現象)和用,必須借重另外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心的一部分變出來的;“物”,就是物理的東西。

  那麼這個物也好、心也好,畢定不是單獨能夠生的,自己不能夠生,也不靠他生。假使自己能夠生,譬如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兩個人都會生人;但是單獨他不能生出後一代,必須仗兩個因緣湊和,“必依因緣生故。”所以“內識(內在這個意識、心意識)非無”,不能認爲像一般唯物論的斷見論,認爲徹底沒有;它是有作用的。

  “非無如境。”同外面物理世界的境界一樣。物理世界境界譬如這個房子、一切東西、任何的種子,一顆種子它能生出來,生生不已。但是這一顆種子不依仗因緣的話,不靠日光、空氣、水、土地等等,它是生不出來萬物的。但是有些種子可以留個幾千年。譬如我們現在都曉得,譬如在大陸上最近這幾十年拼命挖古人的墳墓,慢慢也挖出來有幾千年以上的墳墓裏頭帶著有植物的種子,結果呢還是能夠生長。那麼這些東西的道理就是說:“因緣會遇時”,它還是“果報還自受”,還是能夠生長得出來。

  一個是講不是空的;但是也說不是有的。這個道理要搞清楚。

  “由此”,由于這個道理;“便遮增減二執。”我們凡夫衆生對于本體這個觀念,不是把它增加上去——譬如講有一個本體,我們一定把它想成月亮那麼大、湯圓那麼大、或者是我們看到的虛空那麼大,或者講到空,就把它想成像洋火(火柴)一樣燒了就沒有;不是增,就是減。他說這個東西是寂然不動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這兩種執著,空、有的執著都不對。執空也不對,你認爲是空,也不對;認爲是有,也不對。

  因此大家有個了解,你們用功打坐各種的境界都是心識所變。但是心識,你說我現在打坐什麼都沒有想哎,它出來一個菩薩、出來個光,這個總是了不起啊!然後“我什麼也沒有想。”那已經在想。很簡單嘛!這個邏輯很簡單,你沒有想你怎麼曉得你有光啊?怎麼看到有個光?那個沒有覺得動念,那個就是心識的作用,此其一。

  第二,它也畢竟是因緣所生。譬如你看到光吧,你身體的內部這個“物”,物質這個身體生理,內部在變化。譬如我們靜坐在那裏,不管你哪一種,道家、密宗、乃至各種瑜珈密宗的方法在做,你坐在那裏靜,是心念的、外形的靜態。因爲人真定下來,那個血液的循環,生理機能的照軌道的那個活動,比我們現在平常有規律,而且能夠循環得更好更快。因此在這個內在就是行陰方面,我們身體這個動態;譬如你打坐在這裏入定了,你心髒還在活動不在活動呢?還在活動,你的血液循環照樣在動,在某一種情況動得比平常還要快,比跑步還要快,不過但是不累。在某一種情況,慢得很慢,如果做心電圖的研究,它很久時間才跳動一下。時間延長了、速度遲緩了,可是不能說完全沒有動;這個完全還要加上時間的。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內在各種境界的變化,都還是所謂“內識非無”,從因緣所生的。

  因此我們由這個了解了,所以學佛學道,追究生命的真谛,不會落在增減兩邊,或者自己把它加上許多觀念。譬如這個東西加上宗教外衣,就變出一個上帝、一個神,或者印度人……各方面,變出叁頭六臂,又是叁個眼睛,或者是幾個頭,各種各樣的花樣——都是你心識所變,都是你心識裏頭有。譬如一個人看到鬼,或者夢到什麼,夢到仙也好、鬼也好、神也好,或者打坐起來看到,他看到的東西一定沒有超過他這一輩子知識範圍的東西,或者知識範圍所有的拼影把它拼攏來,都是唯心識所變的。那麼你說神通看叁千大千世界以外,有沒有呢?有啊!那也有啊!神通也是心識所變,心識變動那個照遠的功能、照大的功能它就起來了。

  所以說:“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識是假境所依事故,亦勝義有。”兩方面。因此說外境,像我們這個外面物理境界,乃至于你打坐起來閉著眼睛坐在那裏入定了,你說得到那個境界,還是外境。這個“外”,不是身體內外之外——心識的,外塵同內在的。這一句話也是假設,內、外是假設的分別。所以“境依內識而假立故”,還是唯識所變出來的、假現的。一切境界的有——世俗而有,依世俗的觀念、人世間的習慣的思想、理念而講有這些境界。包括佛經所說的空、有,這個還是世俗觀念,因爲我們人類的觀念在這個裏頭嘛,只好拿人類的觀念所到達得到的來表達。

  這個心意識本身呢,“識是假境所依事故。”外面一切境界(外境),它的根本的功能是什麼呢?心識。外境界沒有根本的心識的功能,變不出來的,所以它是它的所依。所以這個心念這個體究竟是空啊還是有呢?是空的。可是這個空就是有,叫做“勝義有”,不是世俗的有。我們世俗的有,覺得得道、得個證果,以爲得到一個蘋果一樣,或者證了果的時候頭頂上連電燈泡都不要買,頭頂就會放光啦,連飯都不要吃啊,或者自己肚子裏頭就長出一顆飯來了,就會飽啦!這是世俗的妄想觀念,世俗的有就是如此有。它心識的存在的有不是這樣的有——勝義有。什麼是勝義有?形而上的,不是我們世俗所能夠想象的。也不能叫它“空”,也不能叫它“有”;爲了表達起見,我們只能說它那個也是有。你說我得到了空了,我證到了完全空了——空了你得道了,得到什麼?得到空啊!那個空就是勝義有,也是有。這一段。

  跟著另外由這個道理下去,讓我們認識清楚,“我”與“無我”是學佛基本的道理。

  “雲何應知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呢)?實我實法不可得故。”最後一句是答案,講原理的答案。“雲何”,就是“怎麼樣說”;我們應該知道,實在…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