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路線,(是)我們用現在的名詞;用古代的來講這就是學的邪魔外道,佛法的正知正見沒有;所以證果的人自然就很少。那麼何以沒有(證果、)證果的少呢?——理不通。

  尤其從現在開始,乃至說我們在現代的教育的普及之下,科學文明發展使思想的傳播更快速,以及物質文明發達、科技的進步幫助我們了解形而上道的許多的方便,應該求道證果比古人要快,不會是慢的。我們不要輕易看不起科學文明,科學文明發展的確幫助了修持上許多的方便。可是因爲今天世上的人沒有真正的修持的正知正見,盲目地輕視了科學,也不曉得如何利用(科學,不曉得)科學對修持有那麼大的幫助,就因爲自己理不透、知見不夠。

  現在我們轉來講到法相中觀對佛法正法的發展,有個曆史需要知道,好像我看大家研究佛學的人,真正了解這一方面的,不太多。也有許多佛學概論的著作,也有許多印度哲學的著作,但是畢竟的,外行的多,內行的少。所謂內行,學得(一點皮毛),寫佛學概論,寫印度思想史概論,(但由于)自己沒有證果,沒有修證,碰到真正證的地方就不懂。

  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大家如果研究佛的傳記,我常常說一般人寫佛教史佛教概論都寫些不相幹的事——什麼釋迦牟尼佛十九歲了,今天出東門、明天出南門、後天出西門,出了四門看了人家死、看了人家生病他就感覺到:哎呀,生老病死苦!——這個講得這個青年人好糊塗哦!十九歲了,生老病死隨便提一句都懂嘛!他還非要到外面看了,看了肚子漲了、生孩子了,才曉得是苦,有那麼笨嗎?把佛描寫得好笨!

  是,一些古代經典上是那麼說的。相距叁百年(後),尤其在印度教育普及,那是說明人家故事的時候說佛曆史是那麼說啊!

  你研究佛的傳記,在他十六歲以前,一切世間的學問,文的武的都是啊,沒得老師、全國沒有一個老師可以教他了,他反是……[斷錄]一個大象可以甩到城外去,那個武功練得多高啊!知識到了多高的程度——結果十九歲還不懂事,看到棺材還問:這是幹什麼的?“這是擡死人。”還問人家人爲什麼會死啊?經人告訴說人生了就會死,自己才曉得“哦,那真沒有意思”——你說這個釋迦牟尼佛給他們描寫得多笨!一般佛教史、佛學概論硬都是這樣呆板地(寫)。

  站在中國文化就是說,他的幼年少年時早就了解了,生老病死人生四大過程都有所考慮。(結果把)這些不相幹的事拼命寫。

  相幹的,是因爲他覺得即使到了當了帝王,使這個世界太平了,(但是)根據曆史的經驗,一個太平的日子不會超過叁十年。你看人類的曆史,沒有說十幾年沒有戰爭的,沒有說十幾年不出變亂的。雖然不出大的,小的(不斷),東區冒火、西區冒煙。所以他想自己即使做了統治世界的帝王,(也)不足以爲人類求得永遠的永恒的福祉,不足以解決世界人類永恒安樂和祥,也更不足以解決人生生老病死的問題。因此他走出世的路子,他是追求這個!爲了追求這個,釋迦牟尼佛從十九歲出家,他遍學了印度所有的外道,都學完了,所以邪門諸道他樣樣都學。

  我們要注意他,在家(的時候),他由幼年一直到少年,世間一切學問(都)成就了,第一流的數學家教他數學的時候最後(都)答複不出來他的問題。所有的學問都成就了。所謂婆羅門教的四典,婆羅門教的聖經哲學,他(也)研究完了,各種各樣的修持的方法,然後自己經過十二年苦修實證。學了各種外道以後,他並不是像我們大家哦,譬如傳記上說他修“無想定”叁年,他修成了。無想定,坐在那裏打坐在那裏什麼思想都沒有,腦筋停擺——他修成功了,叁年。

  無想定,你們注意啊,打坐修定,如果以爲“什麼思想都沒有”就叫做“定”,是個大外道修法——無想定。但是雖然是大外道的修法,我們試試看,做得到嗎?你坐在那裏把腦子完全停止了思想,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沒有實驗過,而且你也做不到。釋迦牟尼佛是做到了、修到了。所以經典下面四個字就是:“知非即舍”,他認爲這個不是道,抛掉了。

  這是什麼道理呢?就是同我們現在講的課有關的——因爲你做到無想,是意識的境界、唯心的力量。第六意識加強了控製自己的思想的力量,第六意識加強了把自己進入到無記的狀況。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

  所以有許多人因此研究錯誤的禅宗思想——六祖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那(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一般人看六祖壇經看錯了,認爲不思善不思惡就是禅——那是死人!那是屬于無記、無想。

  六祖當時接引惠明不是這樣講的,你們翻開《六祖壇經》看,六祖壇經是當時白話的記錄,六祖叫慧明:你現在起,不思善——不要想好的;不思惡——不要想壞的。好事不想、壞事不想,你把腦子清理掃蕩幹淨一點。掃蕩完了,好了,那(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那(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句話是問號。唐宋人說的“那個”,就是說“你這樣,你的本來面目在(哪裏)?”應該拿閩南語講,我的閩南語不標准。“你(的本來面目)在哪裏?”——是問他的。可是後世人看六祖壇經呢?說:哎喲!不思善不思惡,六祖就說“那一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完了!統統錯了!這一錯,把外婆家裏都錯到底了,完全一路錯下去,把開天辟地的老祖母那裏的本錢、那裏的思想根源統統搞錯了!

  所以,我們曉得無想定它的意思,因此佛“知非即舍”,他實驗過了,把它抛掉了,另外又去學——一切外道學完了他還學這些,做實驗,去學——“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非非想定——你說這個是什麼想?非想,就是不是思想;非非想,不是(不)思想的那個想。你說這是什麼想?黃魚鲞、白魚鲞?這是什麼東西?非想,非非想,不是不在想。還在想不在想呢?你想想看!我們大家光讀佛經看佛經都看過去了。非想非非想,非想是個名詞,不是思想,中間這個“非”是動詞——不是;非想——不是不是思想。那麼換句話說就是思想,可是又不是思想。這是個什麼境界?你們去研究過沒有?

  這是一種功夫,一種定的境界,最高的目標達到這樣。到達了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那已經到達了欲界天、色界天以上的無色界天人的境界。拿現在的觀念說:不是物質的,不是生理的,也不是精神的。那麼現代人很會造些名詞——“超”,什麼超生理、超冥想、超直覺,反正給它來個超字就是了。“超”字將來用得不願意用了、討厭了,再來個“超超直覺”。

  這是個什麼東西?可是他也去修了叁年。修到了,“知非即舍”,抛掉了。他知道這個是錯了,這不是道。因此走了,所以後來又雪山苦行六年。

  苦行裏頭就很多了,凡是我們今天你認爲不吃飯、餓飯、拜佛、夜裏不睡覺啊、不倒褡哪,這一切一切都在苦行裏面,他都去實習了。最後六年下來(共)十二年,苦行非道!走掉了。但是要加一句,苦行雖然非道,可是苦行是助道品。換句話說你證得菩提以後,不但苦行是助道品,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助道品。沒有證得菩提以前,你縱然學得大乘知見,還(仍然)是外道思想,有這樣嚴重。因此唯識中觀不能不了解。

  可是,釋迦牟尼佛過世以後,他的弟子們在(他過世後)叁五百年(之內)出家弟子、在家的弟子證果的還有;再過四五百年以後就很難。可是那個時候,我們曉得,唯識的道理,只有大乘經典一提。(但是)我們要想修持,尤其你們諸位出家的同學,舍利子所著的、佛的大弟子舍利弗所著的《阿毗達摩論》不能不研究。要想修禅定證果,《阿毗達摩論》不能不研究。可是我講出這個經典的名字,恐怕許多同學是聽成“阿鼻達摩”了——摸摸鼻子不知道,那真是阿鼻達摩了。那是舍利子著作的,舍利弗著作的聽佛所講的筆記,如何修持、如何解答。另外譬如大目連尊者——神通第一——(他的)《阿毗達摩蘊諸論》不能不看。《阿毗達摩蘊諸論》,目連尊者所著的,不能不看。所以你看我們佛教佛法(多少的寶藏)!而這些經典,我們今天現代的青年僧,現在的法師僧、僧衆們幾個去摸啊?幾個去看啊?甚至我們提到這種經典的名字都是茫然(不知),尤其你們在座的高級班的同學更要留意。那麼講修行,唯識法相、中觀正見同這些所謂小乘證道、證果的經典有關聯沒有?絕對地關聯,基礎就在那些地方。

  講唯識中觀,我們曉得小乘的經典(沒有提到這些),不是說舍利弗、目連尊者反對大乘,不要搞錯了。他們當時只講小乘修證、證果的重要,大乘的道理沒有加以新的發揮,所以他們的弟子們對于大乘的經典是否認的。所以講我們現在南傳佛教,緬甸泰國南洋的所有巴利文系統的佛教根本不承認大乘佛學的思想,絕對不承認,認爲是假的。那麼他們自己巴利文南傳佛教所保有的這些小乘經典,絕對靠得住嗎?又是大問題。

  所以我們曉得佛法在(于)修證,在佛過世以後叁四百年之間,除了禅宗單傳一脈,一代只傳一個人,正統只傳一個人,其他雖然說了證果了也不能傳正統的。單傳一脈維系這個文化的命脈之外,就靠這些大乘菩薩的修證,同時也是禅宗的住持。所以五百年後馬鳴菩薩出來著作了《大乘起信論》。這《大乘起信論》是唯識宗五經十叁論必定要研究的東西,也是淨土宗叁經五經一論的最重要的一論。那麼有馬鳴菩薩出來親證,大乘的思想(于是)興起。興起以後,所謂唯識中觀、真如自性、妄想真如這個道理建立。可是這個時候佛教佛法的修持,已經走入了另外一個方向了。印度固有文化的婆羅門教、瑜伽術等等風起雲湧,使一般學佛的佛弟子尤其[似有斷錄]不及他們,因此佛法的威勢慢慢地受影響。

  所以,馬鳴菩薩以後——馬鳴菩薩是禅宗第十一代祖師——隨之第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出來,建立了密宗。密宗這個系統就是容納了印度當時古今中外一切修持的方法,乃至包括正道邪道都把它堆到一個爐子裏…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