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覺冷暖、快感不快感、痛苦不痛苦等等,需要七個因素。
所以眼睛要九緣,耳朵是八緣,鼻舌身是七個因素就可以發生作用。所以他歸納結果,玄奘法師,你說他文學我平常都遺憾這位法師的文學不高,但是啊,《八識規矩頌》我服了他,沒辦法用文學作,可是他能夠作到這樣的詩句一樣的,已經了不起了。“九緣八七好相鄰”,在比鄰這樣一路連下來的。“合叁離二觀塵世”,身識――身體的感覺、鼻子的鼻識與舌識叁個識要合攏來才起作用。怎麼講呢?這個身體,沒有接觸到它沒有感覺的。我們把衣服穿在身上,接觸了、皮膚接觸了,“唉呀,不舒服!”脫掉。那衣服套得嚴一點,還有一分的距離,有時候當然有感覺了,這一分的距離與身體已經發生作用了,它必須要配合起來。比如舌頭,我們這個舌識啊,這個菜、這個吃的東西要到了嘴裏,舌頭牙齒一嘗,“唉喲,太鹹了。”這個時候就有感覺了。它不接觸、不合攏來,吃空氣有沒有味道?有味道。有點淡味,它的味道是淡味,沒得味道的味道。那麼這樣一吃、合攏來,我們就知道了。所以這叁樣是“合叁”。
眼識跟耳識,它要有距離性,“離二”。說“合叁離二觀塵世”,這個世界上這些作用前五識、這個五官機能的作用,有這麼些道理在。像這樣講還沒有詳細啊,這是大綱的大綱,詳細的要看要研究《成唯識論》。
所以“愚者難分識與根”,沒有智慧的人啊,分不出來。我們眼睛看東西,只曉得是眼神經反應的作用,透過腦神經,眼識這個神經反應的作用。現在醫學所謂講唯物的這是神經反應的作用。我們拿現在的觀念(這)屬于唯物的論點。
拿唯識的論點,這就是“愚者”只知道是根的作用,他不曉得識的作用。識是個什麼東西根本他就不知道。說愚者只認爲“根”的作用,“根”就包括神經啊、細胞啊,這個機能反應的作用,叫“根”。
識呢?你注意第一句,“五識同依”,它像電一樣,要依賴這個電燈它才發光。那個“能”呢?現在把“識”變成那個“能”,所以要依賴“五色根”,它(才)起作用。他說,說沒有真的開悟,沒有定慧等持、見道以前,愚者難分什麼是識、什麼是根,它兩個分不開。我們普通只覺得,我的眼睛看不見了。沒有辦法說識看不見了。這一點注意,《楞嚴經》上佛有提到這個問題,不過《楞嚴經》提的不同,佛跟阿難討論,問阿難說,你說瞎子看不看得見?阿難說看不見,佛說:你錯了!瞎子也看見,瞎子他永遠看見前面看不見的那個東西。瞎子在看見、看到什麼?他永遠看到自己看不見的那個東西,那個瞎子在看的那個就是眼識的作用。等于我們把眼睛如果蒙著,完全閉起來,看見看不見?看見!你是看見我們那個看不見的那個東西。眼識還是存在的。瞎子有沒有眼識呢?有眼識的作用。但是爲什麼叫瞎子?他沒有這個根——眼根。所以不能面對色相的現實,現量就出不來了。但是瞎子看見了也有瞎子眼根的現量哦,他那個現量都是黑洞洞的。
同樣的道理,聾子有沒有聽?聾子也在聽,聾子聽到自己“嗡啊嗡哒悶”,我們耳朵老化了都聽到悶悶的,永遠覺得悶悶的。那在聽不在聽呢?耳識還在聽。那麼耳根壞了,耳識沒有壞,要注意這個。所以“愚者難分識與根”。
同樣的道理,我們割一塊肉,假設開刀的時候,活的肉把它割下來,它的細胞還有一個短時間的跳動,那還是身根上面的跳動,余力、生命的余力在。這個時候,這個識,身根的身識的作用還帶一點在,沒有完全散去。那麼身識的歸返第八阿賴耶識,細胞的死亡歸到色法裏頭去了。歸到四大裏頭去了。這個要注意。
所以前兩首是介紹前五識的大要的作用,要我們研究唯識以前就要懂。到了第叁首,講修道的。
“變相觀空唯後得”,你要修道,一個人修道,得了道、悟了道、證得菩提、開悟了,前五識能夠“變相”,起變化的作用、起大變化的作用。簡單地、勉強說,拿我們中國儒家的文化,氣質變化了,前五識的作用與普通人不同了。譬如說,真得了道、禅定功夫到了,到達了真正定力夠了以後,近視眼的不近視了、好了;老花眼不老花了。一切都變了,譬如前五根返老還童了。這是他的前五根的變相。乃至前面前五根變成叁神通了:天眼通、天耳通、身體有神足通。比方,到這個時候,需要怎麼樣呢?修到身能夠空,空掉了,身根空了,眼、耳、鼻、舌,五根都能夠觀空,都證得了空性。由空以後,性空以後緣起,再修妙有。這樣才能夠證到這個報身,色身、身體與五官轉變成佛身、報身的佛身,要得到“後得智”的人才辦得到。得“根本智”還做不到。悟道明心見性是得“根本智”。到十地菩薩、八地菩薩以後的程度,得“後得智”,才能夠做到《楞嚴經》上佛所說的:“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是要實證的,不是空洞講理論,(那是)不行的啊!“變相觀空”唯有後得智的人,得了“後得智”。你說見一個空、悟一個道、一念不起,以爲這個就是禅、就是道了,那是騙騙你的啊。過去說是空拳哄小兒,“是不是老師啊?這個對不對?”“哎,對了,對了。”先給你來點安慰,不然你要氣得自殺。怎麼辦?哈,只好騙一下。那個不是啊!那個還不是“根本智”。“根本智”得了還不能轉,要得“後得智”。所以說“果中猶自不诠真”啊!
你要曉得,悟到了、成了四果羅漢、得九次地定、可以灰身滅智、具足五神通的人,他對于這個前五根啊,這個生命的道理有形的,還不懂、還不能透徹。要到什麼程度的人呢?四果羅漢、聲聞、緣覺,有神通、可以變化騰空自在、可以知道前五百劫後五百劫都知道了,本體的道理、功能還沒有了解,“果中猶自不诠真”。要等到什麼?“圓明”、八地以上到了佛地了,大圓鏡智、第八阿賴耶識是轉成大圓鏡智了;乃至初地的菩薩登歡喜地——“圓明初發成無漏”變成無漏果了;一到了真正的無漏果來呀,這個肉體的色身才能變化掉。能夠變化掉了這個肉體的根與前五識,“叁類分身息苦輪”,才能修到千百萬億化身。化各種類身,下地獄、上天堂、變畜生、變螞蟻、變狗變豬隨便你去變化就是。“叁類分身”千百萬,度一切衆生。菩薩的境界。後面四首(偈子)是講功夫、證道、見地,果位上事。前面兩首是先介紹識與生理的作用,如此而已。後面的特別注意,尤其我們這裏講修證的,“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啊!
真正的道理你懂不進去,四果的羅漢懂不……你初學會打坐,入一點定,那根本不相幹,你揀一點空的境界不相幹的。因此你曉得呀,我們唯識學的前五識轉了,變成什麼智啊?“成所作智”。轉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那就叫成就。換句話說,以禅宗來講,“言下頓悟”,大致上十分之八九悟到了法身清淨的一面,你這個肉身的報身你就轉不了在那裏。當然像六祖一樣轉了,像前兩天有人照過來的六祖現在肉身的照像,還在。但是六祖肉身的照相這個照片你們看到的,同普通肉身照片完全不同。那真是就跟活著的人一樣的。這個又不同哦。可以說他自己故意把它變的。所以要“圓明初發”才能夠轉這個身。
所以我們普通打坐學佛,得到一種心境的清淨或者自己覺得妄念都不起、很清靜,七天也好、半個月也好、叁個月也好、一年也好,一念清明很自在是第六意識的境界而已啊!前五識毫不相幹啊!那是第六意識的偶然境界而已。不要認爲第六意識的這一點清明——當然理解上也懂了很多了,哎呀,或者看佛經也懂了、什麼也懂了,或者我已經得了道了、悟了,——你給自己第六意識又欺騙了自己,統統落在“法執”上,“法空”都沒有做到。這個需要注意的。那麼前五識的叁首我們了解了。
現在開始第六意識。它的綱要給我們介紹了。第六意識不像前五識,也不像後來的第七識、第八識。“叁性”它具備了,“叁量,通叁境”,“叁界輪時易可知”。這個第六意識啊,這個東西啊,所以我們中國人《西遊記》小說啊,就把它叫做孫悟空,是這個東西。(我們這個心理第六意識思想)它最壞了,也最高明。我們現在普通人講,這個“心”,籠總,佛學也好、普通人講這個“心”啊,在唯識,這個是在第六意識的範圍。
第六意識無所不通,它具備叁性、叁量——現量、比量、非量都具備的。通叁境,都通。“叁界輪時”,你要曉得,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六道輪回,乃至于說現在變凡夫、將來成佛都靠它。你不要輕視了它——第六意識。哎,雖然壞,你不要輕視了它哦!沒有第六意識的思想你還成不了呢!所以“叁界輪時易可知”。它這個第六意識的心態呀,包括多了,跟它相關的“心所”(不是心的“能”哦,注意啊!心的“所”,不是“能”。“能變”是第八阿賴耶識呦!第六意識也是“所變”哦。所以對第八阿賴耶識的立場來講,第六意識也是它的“所變”而已。不過是它的“當家”的兒子——“老二”在當家。“大兒子”是第七識,不大管事的。等于我們唐朝一樣,當家老二兒子李世民,當了皇帝了。呵,老二當了皇帝。)相應心所,它包括的心所(不是心“能”)有五十一個,“善惡”一切壞的、好的它都有,“善惡臨時別配之”,第六意識它的善、它的壞,不一定的呦!非常不定。當它去做它要得到前面前五識的幫忙。臨時對境依它起的時候、對境依它的時候,善惡的境界所得的業果、所起的作用不同,“善惡臨時別配之”。
他說,這個“性界”——它自己的意識自性、它的界別,經常受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支配,“恒轉易”隨時在變化。所以像我們的心一樣,前面一個思想正想做壞事,後面馬上一個思想第六意識另外一面又來了,“哎呀!”自己勸自己,“這不是造業嗎?哎呀,算了算了不要做了,還是去打個坐、拜拜佛吧!”它隨時在變化自己,“性界受叁恒轉易”。
“根”,意根,意有根哦。哈…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