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22

  ..續本文上一頁!意根在哪裏?意根在哪裏?腦神經!那麼我們這個腦神經是意根所在。過去人家認爲(是)心髒,不過心髒是發動器。腦神經(是意根),所以意一動啊,它腦神經發動,前面五根跟著都動,前面五識跟著五根都來幫忙。他六個兄弟是一幫,在西門汀啊專門搗亂的,這六個兄弟一霸,眼、耳、鼻、舌、身。“根隨”,好的時候啊,所以大家要學佛了,這個信念來了,“哎呀,我要信佛、我要做好人!”對自己有信心,這個“信”是好東西。但是當信念一起,六根一齊起作用,“根隨信等總相連”,所以第六意識(是)最厲害的東西,我們下地獄上天道、成佛成凡夫都是它。“動身”,身體的作用。乃至每一個細胞的發生作用,“動身”;“發語”,講話。你說有些人這個嘴巴壞,所以常常發現有一些人“佛口”,佛的嘴巴滿口佛話。“蛇心”,古人說的啊,“佛口蛇心”,佛口、蛇的心理毒蛇的心理——兩面刀,這個嘴巴造口業。但是你不能推诿給嘴巴,“哎呀,我這個嘴巴不對,我心裏沒有這回事啊!”我也常常說,有許多人講:“哎,某人心很好啦,就是嘴巴壞。”空話!嘴巴講話哪裏來?意念動的,就是心動啊,心就是壞。好就是好,這個好人,滿口善言,都是好話。所以“動身發語”,你要知道,就是這個“意”最厲害,統統是它造的,“貪嗔癡慢”都是它。

  說這個人“我脾氣壞了、我心好的。”哪有這個理?你不要下地獄都原諒你。脾氣是什麼?就是意動啊!不是偏袒脾氣,脾氣還有另外一個東西呀?脾氣不是什麼識呀?有個“脾識”吧?都是這個意!“動身發語獨爲最”唯有它最厲害了。意業造滿了等于拉弓射箭了一樣,惡貫滿盈的時候,“引滿能招業力牽”。它的現行、現在的行爲、意念這個思想,構成了現在的行爲。現在行爲累積多了,變成習慣,這個習慣就是業力的因子變成未來的種子。過去生的那個意識的習慣變成習氣,習氣就是業力,變成這一生的個性,就是過去生業力意識的種子、種子生現在的現行——現在的行爲;現在這一生的行爲,變成未來的種子。叁世因果、六道輪回,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都是它搞的事。所以《瑜伽師地論》意識地卷數占了二十幾卷,最多,都是講這個東西。但是變聖人、變凡夫都是意識的作用。

   這個意識的心態呀,最可怕了。所以“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引”就像拉弓一樣,要拉滿,所以中國文學裏頭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那個力量沒有拉滿哪;拉滿了以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你自己就發出去了,拉不住了,都是這個意業。

   所以我們搞了半天修行,你修禅、修個一念空、清淨,是轉意業把它轉清淨。念佛的人把佛念成意業,把它念成習慣,變成那個正念,如此而已。學密宗人搞了半天,也就是練習那個意業,拼命向好的路上轉;但是意業貪著太多啊,那密宗就給你許多花樣給你貪嘛,你愛想得很美麗給你想得很美麗,你愛十八只手,給你四十只手好不好?而且說“哎喲,每個手心裏更有一個眼睛……”更厲害!你愛什麼給你什麼。哈,那個誘導法之高明!佛法教育法、誘導法非常高明。統統在轉你這個意業。我們今天先到這裏。

   說明這個意識證道,所謂聖位。我們普通所謂感覺到心境的清淨,念頭的空了,或者打坐的人做到自己無念、空,這是非常難得的啊。真做到完全空靈、無念,這是意識、第六意識這個分別心完全如如不動,清淨了,這個(是)很難得的事。但是雖然說難得啊,沒有什麼了不起。這個意識心很容易空掉。例如一般修禅的,一般人用工夫的,把這個意識心,做到“叁際托空”。這個“叁際托空”這個觀念,就是說把心理的狀況,前面這個思想過去了,後面思想沒有來,“叁際托空”,這個中間當下這一念好像空了,就是清淨了,這個在學禅的人非常有名,叫做“叁際托空”,也叫做“叁心空性”。就是說,前面這個念頭、後面這個念頭、中間這個念頭——假定的啊,我們人爲地把它分開。我們的思想連起很密切,分不開這叁段。但是一個修定用功久了的人,可以把這個心理狀況把他切開了分成叁段。前念,譬如念佛的人,“南無阿彌陀佛”,這就算前念過去了;下一句還沒有念,就是後面一句沒有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這個“南”字還沒有起來,那麼中間,(假定這個中間,)中間沒有念,就停住了。在淨土宗念佛的人,比如說,有時候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久很多、一心不亂專一了。突然,往往有些人,自己不知道,這個佛號念不上來,沒有,連“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南”字都不會起來了,就愣住了一樣;可是自己並沒有昏迷,也很清醒;可是想提“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提不起來。往往很多念佛的人到這個情況,就著慌了,自己反是驚慌了,覺得糟糕了。實際上也有很多人把修持上這些情況來問,我們經常講一句話,就是說你好葉公之龍。就是春秋戰國時候一個故事,“葉公”,“葉”是一個春秋戰國時一個小國家的名字,湖南、山東這一帶一個縣,葉縣,過去是個國,那麼這個國家的諸侯、小諸侯,在舊代製度的階級封爲“公”——葉公,素來好龍、喜歡龍,房子柱頭地上到處畫的都是龍,因爲他的愛好龍,感動了真的龍來了,這個龍真來了,把他嚇死了;平常喜歡龍,畫的到處都是龍,結果把真龍感動來了,反而把他嚇死了。

   所以我們經常說,一般人念佛修佛想求到空,真正空的那個境界現前呢?他又嚇住了,甚至嚇瘋了。所以《金剛經》你要注意,《金剛經》上佛再叁提到,如果有人見到這個空,而不恐怖者,不嚇住;空的境界來了,並不受嚇住了,不起怖畏心,不怕了,他說“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不是在一個少數佛前面種了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才有這個氣魄,才有這個智慧的認識。不然呢,天天求空,一達到空的境界,個個害怕。

   其實這種,我們避開了空與不空這個問題不談,我們普通人心理狀況,偶然碰到好像思維、思想、意識突然切斷了,人好像用我們普通的話叫愣住了,那個意識切斷,佛經有一句形容的話:“截斷衆流”。好像一股流水,長流水,我們打一個堤防把它切斷了,兩邊這個堤防一隔開,中間一段流水就沒有了,空掉了。所以“截斷衆流”。可是普通人也有這麼個狀況、心理的狀況,偶然一斷,前後念斷了、切斷了。這個時候——要注意的啊,在心理狀況——如果說身心絕對的健康而達到這個境界,那是好事情。但是有時候我們普通人心理狀況忽然到達這個情況,那是什麼道理呢?那在唯識學上叫做“悶絕位”。悶絕,譬如說一個人,不是暈過去了,不是死過去了,(而是)悶住了。我們悶絕的這一個心理狀況同睡眠的心理狀況是一組的,是一個範圍。悶絕位同睡眠這個位子是根本上“無明”的境界,不是好事。所以我們有時候,作功夫的人,經常在這個悶絕位上,以爲自己是“空位”,念頭空了。這個樣子的下去,現生腦子越來越笨,可以現生、這一生變成白癡。至于這種修法他生來世的業果,那絕對是變成豬啊、變牛啊,不用腦筋的(動物)。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悶絕位的“悶絕”的這個境界當成了叁際托空,這非常重要!

  再其次[斷錄]

  ……以後,應該知道我們這個思想、第六意識容易空掉的、容易切斷的。這個要特別注意啊。實際上是你很容易切斷。所以有許多人,尤其學密法的、學密宗的或者學禅宗的人,偶然——你不是大家聽到我經常講的一句話:“唉,你這個家夥,瞎貓撞到死老鼠。”那也就是這種境界,偶然來一個空靈:“哦!這個就是。”那是誘導你,這是意境上偶然一段的空靈,等于說“叁際托空”。意識的叁際托空並不難,很容易。

  很多人學禅,到了這個境界,這個念頭空了,慢慢影響身體,也是一堵牆一樣,就是像達摩祖師所講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你要注意,學禅的人,達摩祖師的這四句話:“外息諸緣”,一切外緣空,沒有了。“內心無喘”,怎麼弄個喘氣這個喘呢?這個心理的心波啊,心波浪不跳動了,同時呼吸好像停止了,“內心無喘”。這個時候心啊如牆壁,心怎麼如牆壁?身體嘛,梗起來了,寂然不動的樣子。心怎麼如牆壁?內外隔絕了。外境界任何都不動心,打不進來。達摩祖師說,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他並沒有說這個就是道。所以一般人看禅宗祖師的語錄,(要)特別注意!達摩祖師說,你如果修持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了,可以入門了,慢慢地可以入門了。並不是說這樣就是對噢!那麼我們現在引用達摩祖師這個話,這個時候心如牆壁、叁際托空,普通人容易做到的,修持很容易做到。我們注意啊,一般乃至于古人,《指月錄》上、《五燈會元》、《傳燈錄》裏都記載,很多禅師到達這裏以爲自己大徹大悟了——都沒有到家的,這只是意識的空。

   比如說,我們現在一般講禅學的,到了這個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爲對境心不動了。換句話說,見人不是人。“見人不是人”是什麼?看到別人在前面一站,也曉得你是人啊,也曉得你是張先生、李小姐、王大娘,都知道啊。不過看起來你這個人啊就像個電影上的影子一樣,看這個世界都是夢中一樣。這個第六意識的空靈到這個程度,可以是這樣。所謂這種情況是第六意識的境相。

   不過話說回來諸位,像我現在的講法,把這些境界,一般認爲很了不起的都批評了,一個錢都不值,不要傲慢哦!諸位能夠修持到這一步,已經很值得恭喜了,第六意識能夠經常空掉哦。所以修密宗的大手印的人,到達了這一步經常空掉,那的確你後面的路好走了。達摩祖師也講過啊:“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容易了。

   可是我們現在大家,念佛的也好、修淨土的也好、修密宗、修禅的,最困難的是這一點切不斷,不…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