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24

  ..續本文上一頁的境界?就沒有了嘛,那個意識進入睡眠位了,所以這個清明沒有了。你說我醒來又空,當然又是意識造成了這個空嘛。“嘿呀我現在好空喔,空、空……啊,我都懂了,世界都是空的呀,哎呀!我真的,我現在總算清醒了。”你說他在說夢話嘛!所以我們站在旁邊說:“呣,好,懂了啊,有道了,嗯,這個悟了”。實際上我們回頭蒙著嘴在笑。這還不是意識自己造的境界?但是意識造成(的)這個境界(是)真的假的呢?話說回來,你真能從此如達摩祖師所講的“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個鑰匙拿到了,你可以去開發它。

   所以,我們可以說,禅宗不是分叁關嗎:破初關、到重關、破末後牢關。我們勉強地可以講,的確是這個樣子,拿《八識規矩頌》的階段。把意識的這個習氣之流、業力之流,破得開,見到意識無自性的空,可以說破初關。那麼功夫到達這個境界,要行、住、坐、臥,隨時隨地都意識空靈,無分別、無妄想的境界。你說這個時候能做事嗎?當然更能做事。意念都是空,盡管在講話,講完了沒得意念了。在空中能夠講。那麼可以說是破了初關的境界。但是沒有破重關。要到把第七末那識破掉,破掉以後,快到破第八識的邊緣了,可始到重關。

   破末後牢關,就是超越了精神世界、超越了物理世界、打破了第八阿賴耶識,始證到大圓境智、如來藏性,那再說破末後牢關,叫做“牢關”,堅牢而不可破的。這也是叁關之說,禅宗方便之談。

   現在我們了解了第六意識這個樣子,所以玄奘法師,在《八識規矩頌》上關于第六意識這一首(偈子)說:“發起初心歡喜地”,菩薩、大乘菩薩、登地菩薩,就是以普通一個人修菩薩道、作功夫。初步、初地的菩薩,剛剛上地,等于我們上樓梯第一層樓梯,電梯上來,到了第一層了,十層房子到了第一層,初地叫做“歡喜地”。

   所以呀,第六意識真的破了,(所謂破是方便的話,意識怎麼叫“破”?這是人類語言的表達的一個方式。)第六意識真達到無分別、無妄想、空靈了,我們剛才講,假定一個名稱叫它“破”了,沒有什麼破不破;就是把這個妄念比較切斷了,空靈而能起用。不是叁際空靈事。這是菩薩登初地以後第六意識才能空。

  說“發起”,剛剛發心,那麼普通講發心,這個樣子,發明自己第六意識心地的空靈。所謂“發起初心,(菩薩登)歡喜地”。這是說入門。所以,分別妄念不空,你說你得定了、你學佛修道了,都不算數的。到第六意識空,隨時能夠做到性空、無自性,能夠做到了以後,你這個人才夠得上說是學佛的了。說“發起初心歡喜地”。

  但是第二句話“俱生猶自現纏眠”哪!注意這個“眠”字,睡眠的眠,不是感情纏綿、綿綿不絕的那裏“綿”。這個“眠”字用得比那個纏綿的“綿”還要高明。他說第六意識空了的時候啊,你把這個人初悟道的初地菩薩就了不起麼?沒有什麼了不起。“俱生”,與生命俱來的那一個習氣、所有的習氣還在,習氣的根根統統在,所以不算成佛哦。“俱生猶自現纏眠”,纏繞著你。眠,“隨眠”,眠是一個佛學(名詞)、唯識學叫“隨眠煩惱”,它跟隨著你,永遠使你無明、你無知的狀態,無知這樣子,等于睡眠、永遠睡在你旁邊的。哎,你起來它(也)起來,你坐它也坐,你躺下它就躺下,它纏繞著你,使你永遠是沈迷不醒。所以啊,俱生“我執”,等等,俱生以來這個煩惱習氣,“俱生猶自現纏眠”,它跟著你。

   第六意識真的完全幹淨了、空了,所謂要教理來講,沒有頓悟的,都是漸修的。由一個凡夫發心,修到了第六意識能夠空、登菩薩初地,那不得了,要一大阿僧祗劫以上的,有規定的啊,有一定的數字,不過我現在報的數字不准確。由見了道以後,修到了到第七地的菩薩叫“遠行地”,又要一大阿僧祗劫;叁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所以要把煩惱習氣的根根修斷哪,(要)“遠行地”以後,“遠行地”即第七地;第八就是“不動地”了,就不退轉了。沒有修到第八,即使到了第八地,就是禅宗講的破了“重關”了,可以不退轉了。

   所以我們學禅的人,禅宗的話、有一句話——你們年輕的同學這個要閉關那個要閉關,唉,我看還是叫警察把你關到禁閉室容易——“不破本參不入山”。第六意識初關不破,入山都沒有資格。“不到重關不閉關”,真正要閉關要到了“遠行地”以後的,第八“不動地”的重關境界才可以閉關。真正的閉關關房裏一本書都不准有的,佛經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茶杯一個碗,然後有個坐的地方。四壁畫都不准挂,什麼也沒有!什麼都沒有!說閉關還可以看經啦、看大藏經、看書嘛,還弄個搖椅搖一搖嘛,還弄個清茶來熬一熬,哎呀你看,我喝一杯清茶,還點個檀香——那還是在玩弄習氣耶!不行的啊!所以真正閉關,你們怎麼去閉呀?啊?所以到了“遠行地”後,“純無漏”,第六意識真正轉了,所以得“無漏道”。

   你們注意啊,外道有五通,羅漢才有六通,第六是漏盡通。所謂漏盡是什麼漏盡?外道的解釋:男女只要不漏丹就漏盡了。切!那你不吐口水呀?你眼睛張開多看看,眼睛的神也漏掉了,耳朵喜歡聽音樂也要漏掉了,六根都在漏啊!

   漏盡——意識無漏(才叫)漏盡,所有煩惱習氣、無始以來習氣根根統統轉了,所以普通叫做“空”是方便名稱,無所謂空——清淨圓明了。並不是空並不是沒有,轉成清淨圓明了。那麼到了這個境界、第八地的境界,第六意識轉了,轉識成智了,不叫“第六意識”了,叫“妙觀察智”。所以得道的人、諸佛菩薩在定中,用的是什麼?還是用的意識,可是不是凡夫境界用的意識了。你知道吧?所以,百丈悟道的時候跟馬祖講,拿起那個拂子:“即此用!離此用!”就是這個東西,還是這個東西,可是不是凡夫的意識。這個時候意識轉了叫做“妙觀察智”,是“觀察圓明照大千”,第六意識變成智慧境界。變成個什麼呢?變成我們的照見叁千大千世界的大的雷達網,這叁千大千世界的一切衆生、風吹草動、乃至一個螞蟻、一個灰塵動,在這個第六意識圓明清淨、大圓境智上清清楚楚。這是第六意識。所以“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那麼我們一般所謂學佛的,偶然心清淨那個境界是第六意識偶然清淨,所以禅宗祖師有時候講,一般人想想,“唉喲,達到空了!”來告訴師父:“哎呀,你給我印證一下。”哦,現在青年很多,常常有些青年寫信來,自己認爲已經悟道了,要求我印證。我又不學禅,我也沒有悟。哎呀,或者“你不給我印證?!”那個火氣之大啊!“啊,你不給我印證?!”好像罪該萬死。還有一個青年當面跑來,說:“我這個硬是悟了。”我說我不懂禅呐,你找我幹什麼?他就說:“我悟了,你要給我印證。”我說印證什麼啊?我又不懂禅,我又不是禅師,你叫我印證?“那不行啊,你不給我印證!”我把桌子一捶、痛罵一頓,我說:你給我滾開!你神經了?跑到這裏來?!我這裏又不是道,也沒有道,也沒有佛,我是個普通人,我還給你印證?

  你看這樣的人——好幾個。這個可怕吧?呵,這個!所以呀,學佛啊,什麼叫做入魔?這些人叫做入魔。頭腦還清醒得很,講些都有道理,實際上這個道理他講得對不對呢?他也覺得自己:“哎,我現在跟你講話,我都覺得沒有我诶,我都空的呀!”其實他跟我講,我絕對相信他是真的啊!不是假的,因爲他不是神經;神經的眼神、意識都看得出來。但是第一個,他做人的基本已經不夠了!哪裏冒冒然跑來這樣認,也不認識,好像我就欠他有個禅有個什麼的!啊,很多啊!還有一些寫信來,只好一丟。連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這個時代你說怎麼得了呢?!

   其實這種境界我們普通人都有的意識狀況。禅宗祖師叫做什麼?——“孤光偶露”。偶露,這是形容詞。所謂你們看禅宗的語錄就知道:“孤光偶露”,偶然撞到一下。譬如我們人走夜路,忽然碰到一個木頭,一嚇:“呃!哪一個啊?”好像還是“叁際托空”的啊!中間這一刹那之間一個念頭都沒有。好像也是“叁際托空”意識空的境界。我講“好像”這個裏頭有個竅妙哦,也可以說不是“好像”,這是把你切斷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所以受重大的刺激,受嚇、喜怒哀樂中間都可以碰到意識狀態這個境界;要就發瘋,要就大智慧、開悟。就這樣一個情況。所以開悟也沒什麼了(不起),這個悟這不是禅宗悟道的悟哦。我講開悟就是:理解了,就是第六意識那麼一個清明的境界,有時候可以保持得很久。那麼保持得很久是很舒服的,身心是很舒服的。但是有一點哦,你上座坐久了,你兩個腿的氣不通的話,你坐在那裏照樣地腿痛腿麻,麻得你第六意識一點都不清明了,所以靠不住的啊,不是道啊。所以第六意識空,就是要習氣的徹底空。

  再說第六意識,譬如我們學密宗的人有個討論,前五識我們都曉得在哪裏,身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頭、味覺、嗅覺都知道,(這是)前五識。

  第六識在哪裏?過去人講在心髒——不是。第六意識在腦。所以我們思想運用多了,腦越停不了,第六意識的機關開得越大。那麼後來討論到第七識在哪裏?第七識無所在,五根、六識裏頭都有、都在,哪一點都有我見、我執。說第八阿賴耶識在哪裏?在我們當年學這個密宗討論的,兩派的爭論,一說第八阿賴耶識在中脈,在背脊骨的中間;有一說在腦子裏。其實都不是。他們都忘記了第八阿賴耶識“受薰持種根身器”,那就我們這人體啊,手(伸開)有多寬,人體放射的能、人體自己的電與光就有多高、多大。在這個範圍不但有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超這個範圍以外跟宇宙通的,都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功能。你說它通過督脈、或者是通過中脈、通過間腦而起作用可以;說第八阿賴耶識就在這裏,或者在海底、在哪裏,那都是著相的,是錯誤的觀念。

  我們先休息一下。

   (八…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