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25

  ..續本文上一頁識規矩頌)簡單地、快一點了解了,好正式研究《成唯識論》。現在是講第七識。第七識一般的習慣沒有辦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識”,這個“那”字在過去讀“諾”。這個“末那識”第七識,尤其現在研究心理學的同學們更要注意,現在心理學所講的潛意識、下意識,乃至什麼這個“第六感”等等,並沒有超過第六識的範圍。所以“末那識”沒有辦法翻譯成什麼識,理念上的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識(的根),叫做“意根”,意的根。那麼我們如果加以進一步的理解,普通叫做“念”,這個就是“念”,念頭那個念。因爲第六意識我們容易分別了解它,人的思想分別、頭腦的清楚,對于事情的思考周詳,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七識所謂之“意根”啊,有時候好像不起分別、沒有分別,那個境界、裏頭、這是我們有念,尤其我們在這裏,大家都是注重修行求道,打坐的時候進一步覺得自己一點雜念都沒有,覺得清清靜靜,那個正是念,那個正是第六意識的根、意根。

   所以“念”,普通經典翻成“念”,這個“念”,我們經常拿一個笑話的辦法、可以說是笑話的辦法——測字攤,一般算命看相測字那個辦法。中國字這個字,你看“今”字下面一個“心”,現在心,這個就是“念”,今心嘛!說睡眠睡著了,什麼思想也沒有。那個睡眠境界就是“念”。也是念。這個念進入睡眠昏沈的狀況;心理狀況在睡眠昏沈當中。所以剛才特別提出來,做功夫的朋友們特別注意,你覺得自己完全放下、睡眠、空掉了,身體感覺都沒有,這個中間你要分辨清楚,算不定這個完全放下連身體感覺都沒有正如普通人在“睡眠位”(心理的位置)或者是“悶絕位”(悶過去了)相同的。這個正是意識的境界,不要認爲這個時候不是意識,這個意識接近到第七識末那識境界。

   所以末那識,普通地也有解釋,很普通的解釋叫做“我執”,叫做“俱生我執”,與生命同時來的覺得有個“我”。那麼一切衆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我執”第一空不了。但是這個我執哪裏來的呢?“俱生我執”,當我們入胎的時候已經有“我”,乃至沒有這個肉身、變成中陰身的時候,這個“我”也沒有離開、第七識沒有離開,所以“俱生我執”。(你們沒有書的人可以跟他們有書的坐在一起借一下,啊。)所以第七識末那識叫“俱生”、與生命同時來的。例如這個嬰兒生出來,第六意識、現行的第六意識(剛才講的一段啊,要特別注意)嬰兒沒有現行的第六意識,但是第六意識習氣的根同樣地在,沒有爆發而已。受後天教育等等灌輸,再來爆發那個根。那麼嬰兒沒有第六意識分別、思維、思考等作用,但是嬰兒的第七識的“我執”早就存在。比方說,兩個雙胞胎都餓了的時候,一個早有奶吃,遲有奶吃(的那個)他還是不高興的,覺得我怎麼吃遲了?那個我執與生命俱來;有生命就有我。這個“我”就叫做第七末那識。(卷五終) 妙音錄入。玉樹臨風二校完。

  唯識與中觀(六)

  

  也作了叁個頌:“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爲非”。第七識哪裏來?是帶質境,由第八阿賴耶識的、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所呈現的。所以有“我”,就會起帶質的作用,它的境界屬于帶質境。

  “有覆”,因爲有“我”,把自己的第八阿賴耶識本來的功能遮住了,“有覆”就是這麼蓋起來,像這個東西拿個毛巾那麼蓋起來,看不著了、看不見了。

  所以第六識我們自己也可以體會呀,我們這個思想曉得:哎,這個是第六意識作用。自己找自己這個生命上第七識在哪裏,很難找到。因爲它這個“有覆”的作用,把第八阿賴耶識蓋覆了,自己也僞裝地蓋覆了,這個“我相、我見”在哪裏找不到。我們覺得自己“哎!我這個人無我了!”嘿,這句話就是“我”!“我這個人啊都無我的!”這句話正是“我”。所以帶質境,有“蓋覆”的。

  “通情本”,我們有許多情緒變化、一個人情緒變化,喜怒哀樂、心裏煩悶啊,有時候你看,我們看有些人天生的啊,每一個人生下來、有許多人坐在哪裏無緣無故啊,都是帶一種憤怒的形態,看起那個面孔都好像是討債的面孔。有些調皮的面孔,你一看就是調皮,他一生都表現出來。爲什麼?它是帶質境。所以這個肉體上的變化,都是那個第七識的那個我相所表現的。“通情本”,一切衆生、一切有情發生這個情緒的作用也都是它所變。所以我們普通講:“哎,你注意呦!我這個人個性不同。”我們普通講話、現在人講話,這個個性就是第七識的“我執”。是有不同,每個人個性不同,由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所爆發出來的。所以這一點,就比較講到第七識深刻一點了,很難懂一點。帶質境有“蓋覆”的,“通情本”。

  “隨緣執我”,這個他,從生命一來他就抓住這個“我”,“我”在哪裏表現?並不是單獨有個“我”——“隨緣執我”,碰到事情,做什麼有思想,那個我見、這個主觀,所謂我見就表達出來了。個性、主觀,這個我見越強的人,個性也越強。所以“隨緣執我”。

  但是這個“我”有個什麼東西呢?沒有東西,它是“非量境”,非量。其實呀,自性中本來“無我”;所謂本來無我,本來是“大我”,非常偉大的我。可是因爲我們沒有證得道以前,所以始終抓著一個“隨緣執我”的這個小我,所以父母給我這個身體以後,就抓住這個是我,很看得牢——非量境界,所以“我”的境界是非量境界。

  那麼第七識所包含的心理、心態,“八大”,八種大煩惱都有,那麼這個注解上有,哪八種大煩惱,本書注解上有的,不需要我們講了。因爲我們講什麼是根本煩惱,什麼是這種心理狀態,都在《成唯識論》將來都要仔細地討論。討論到了以後才曉得,自己打坐作功夫哪一種狀況是屬于什麼心態的,不要搞錯了,以爲自己得道了。

  所以,第八識的最密切連帶關系:八個大煩惱,五種遍行。我們注意這個五遍行,五遍行八識裏頭都有,五遍行好厲害。什麼是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這是五個遍行。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裏頭它普遍地存在,五遍行。所以我們注意哦,修道的人,不管你修淨土、修禅、修密宗、修止觀,有時候覺得自己第六意識空了,有許多修道打坐身體上功夫氣脈也做得蠻好,也覺得打起坐來:我也沒有思想沒有念頭——你不要自欺了!沒有粗的想,正在“思”的境界。那個細微,“我都知道!”這是思的境界,正在五遍行中。你什麼空了?那就真叫做空了,你空搞一場,是“空(kong4)”了,鑽了空子了。所以這個五遍行要認得清楚得很。但是五遍行最可怕,它八個識裏都存在的。

  所以第七識裏頭,有大煩惱八個、遍行五個,但是有“別境”,別境裏頭有幾個心態,有一個心態是“慧”,“慧”是別境哦!怎麼叫別境?我們普通人心理狀態裏頭,沒有得道以前,有思想、有妄念,沒有智慧;悟道的時候有智慧。這個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引用《中庸》的話,“不思而得”,不要去思考它,不要去研究它,一通百通、自然悟了。“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一點也不勉強,隨時在道的境界裏頭。“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們要注意!這個是“慧”的境界,慧的境界不是思想出來的。你說我打起坐來想出來、研究出來,那個是妄心哪,那正是妄心妄想。所以“慧”是別境,另外一種境界。

  但是第七識裏頭,第六意識意根真的清明了,慧、智慧透出來了,所以它又具備一個好的特殊境界——別境慧。但是第七識啊,根本煩惱大得很,這個樹根一樣,水泥做的根牢得很,什麼呢?“貪、癡、我見、慢、相隨”。你注意哦,我們根本煩惱叁個:貪、嗔、癡,第七識沒有“嗔”哦!追求一切的貪欲、貪念,我們貪名、貪利、貪高興、貪漂亮、貪什麼,都是它;癡迷,最癡的東西,那癡極了!就像豬那麼癡,愚癡到極點,這個地方。沒有“嗔”哦!這個“嗔”是第六意識最大了,越想越不對:“老子揍死你!”哎!這個是第六意識。第七識那個意根裏頭啊,可是它雖然沒有“嗔”,有個什麼?慢、我慢,“我”是不得了的。等于我們從前看的寫的小說,所謂《阿Q日記》,上面所講的,挨了人家的打的那個白癡,被人家打了以後,個個欺負他,他自己白癡嘛,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他還是:“不要緊,格老子,哼!兒子打老子!”自己給人家打了,他還罵:“哼!不要緊,兒子打老子。”好像自己還是你的父親,你這個兒子打我!描寫一個白癡。但是這種人的心理狀況經常有,一個非常懦弱自卑的人,受了人家欺負的時候,也是想想:“哼,我還怕你啊?我才不怕呢!不過我讓你就是了!”我慢!這是一面的我慢。

  還有一種我慢呢,人生下來,現在我們叫做自尊心,好聽點。所謂自尊心,人就是“我慢”,總覺得我了不起。這個我慢這個東西呀,慢心是不得了的啊!很可怕的,與生命俱來的,所以屬于第七識的。這一生下來,“我”就覺得,我比你就不同,我就是比你好。最笨的人他覺得比聰明人“我還是比你好!”這個是“我慢”。

  如果有了學問有了知識以後啊,這個慢心增加了,叫做“增上慢”,所以學佛是最怕“增上慢”。有一點功夫了,有一點心得了,哦!然後啊,天下人都不在眼下了。我們看到很多的過去老前輩們學佛的,你譬如說熊十力呀、歐陽竟無先生,我們當時就講:“哎,這二老啊,增上慢,太可怕了!”那是增上慢。太虛法師跟他也可以說同門嘛,都是楊仁山先生的弟子,想跟他倆談一談唯識問題;太虛法師也不錯啊!歐陽竟無說:“太虛!他還有資格來跟我倆談唯識?不准!”就這樣“慢”,那個增上慢是嚴重得很啊!所以有道有學問的人,那個慢心是越來越嚴重!那一種心叫做“增上慢”。

  “增上慢”是非常可怕哦!諸位呀,學佛修道要學問,學者多犯這個毛病。學問越好增上慢越大,所以成道越難。所以我們大家都要共勉之啊,共同要勉勵。

  …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