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25

  ..续本文上一页识规矩颂)简单地、快一点了解了,好正式研究《成唯识论》。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这个“第六感”等等,并没有超过第六识的范围。所以“末那识”没有办法翻译成什么识,理念上的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识(的根),叫做“意根”,意的根。那么我们如果加以进一步的理解,普通叫做“念”,这个就是“念”,念头那个念。因为第六意识我们容易分别了解它,人的思想分别、头脑的清楚,对于事情的思考周详,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七识所谓之“意根”啊,有时候好像不起分别、没有分别,那个境界、里头、这是我们有念,尤其我们在这里,大家都是注重修行求道,打坐的时候进一步觉得自己一点杂念都没有,觉得清清静静,那个正是念,那个正是第六意识的根、意根。

   所以“念”,普通经典翻成“念”,这个“念”,我们经常拿一个笑话的办法、可以说是笑话的办法——测字摊,一般算命看相测字那个办法。中国字这个字,你看“今”字下面一个“心”,现在心,这个就是“念”,今心嘛!说睡眠睡着了,什么思想也没有。那个睡眠境界就是“念”。也是念。这个念进入睡眠昏沉的状况;心理状况在睡眠昏沉当中。所以刚才特别提出来,做功夫的朋友们特别注意,你觉得自己完全放下、睡眠、空掉了,身体感觉都没有,这个中间你要分辨清楚,算不定这个完全放下连身体感觉都没有正如普通人在“睡眠位”(心理的位置)或者是“闷绝位”(闷过去了)相同的。这个正是意识的境界,不要认为这个时候不是意识,这个意识接近到第七识末那识境界。

   所以末那识,普通地也有解释,很普通的解释叫做“我执”,叫做“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来的觉得有个“我”。那么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我执”第一空不了。但是这个我执哪里来的呢?“俱生我执”,当我们入胎的时候已经有“我”,乃至没有这个肉身、变成中阴身的时候,这个“我”也没有离开、第七识没有离开,所以“俱生我执”。(你们没有书的人可以跟他们有书的坐在一起借一下,啊。)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叫“俱生”、与生命同时来的。例如这个婴儿生出来,第六意识、现行的第六意识(刚才讲的一段啊,要特别注意)婴儿没有现行的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习气的根同样地在,没有爆发而已。受后天教育等等灌输,再来爆发那个根。那么婴儿没有第六意识分别、思维、思考等作用,但是婴儿的第七识的“我执”早就存在。比方说,两个双胞胎都饿了的时候,一个早有奶吃,迟有奶吃(的那个)他还是不高兴的,觉得我怎么吃迟了?那个我执与生命俱来;有生命就有我。这个“我”就叫做第七末那识。(卷五终) 妙音录入。玉树临风二校完。

  唯识与中观(六)

  

  也作了三个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第七识哪里来?是带质境,由第八阿赖耶识的、带第八阿赖耶识的本质所呈现的。所以有“我”,就会起带质的作用,它的境界属于带质境。

  “有覆”,因为有“我”,把自己的第八阿赖耶识本来的功能遮住了,“有覆”就是这么盖起来,像这个东西拿个毛巾那么盖起来,看不着了、看不见了。

  所以第六识我们自己也可以体会呀,我们这个思想晓得:哎,这个是第六意识作用。自己找自己这个生命上第七识在哪里,很难找到。因为它这个“有覆”的作用,把第八阿赖耶识盖覆了,自己也伪装地盖覆了,这个“我相、我见”在哪里找不到。我们觉得自己“哎!我这个人无我了!”嘿,这句话就是“我”!“我这个人啊都无我的!”这句话正是“我”。所以带质境,有“盖覆”的。

  “通情本”,我们有许多情绪变化、一个人情绪变化,喜怒哀乐、心里烦闷啊,有时候你看,我们看有些人天生的啊,每一个人生下来、有许多人坐在哪里无缘无故啊,都是带一种愤怒的形态,看起那个面孔都好像是讨债的面孔。有些调皮的面孔,你一看就是调皮,他一生都表现出来。为什么?它是带质境。所以这个肉体上的变化,都是那个第七识的那个我相所表现的。“通情本”,一切众生、一切有情发生这个情绪的作用也都是它所变。所以我们普通讲:“哎,你注意呦!我这个人个性不同。”我们普通讲话、现在人讲话,这个个性就是第七识的“我执”。是有不同,每个人个性不同,由第八阿赖耶识种子所爆发出来的。所以这一点,就比较讲到第七识深刻一点了,很难懂一点。带质境有“盖覆”的,“通情本”。

  “随缘执我”,这个他,从生命一来他就抓住这个“我”,“我”在哪里表现?并不是单独有个“我”——“随缘执我”,碰到事情,做什么有思想,那个我见、这个主观,所谓我见就表达出来了。个性、主观,这个我见越强的人,个性也越强。所以“随缘执我”。

  但是这个“我”有个什么东西呢?没有东西,它是“非量境”,非量。其实呀,自性中本来“无我”;所谓本来无我,本来是“大我”,非常伟大的我。可是因为我们没有证得道以前,所以始终抓着一个“随缘执我”的这个小我,所以父母给我这个身体以后,就抓住这个是我,很看得牢——非量境界,所以“我”的境界是非量境界。

  那么第七识所包含的心理、心态,“八大”,八种大烦恼都有,那么这个注解上有,哪八种大烦恼,本书注解上有的,不需要我们讲了。因为我们讲什么是根本烦恼,什么是这种心理状态,都在《成唯识论》将来都要仔细地讨论。讨论到了以后才晓得,自己打坐作功夫哪一种状况是属于什么心态的,不要搞错了,以为自己得道了。

  所以,第八识的最密切连带关系:八个大烦恼,五种遍行。我们注意这个五遍行,五遍行八识里头都有,五遍行好厉害。什么是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是五个遍行。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里头它普遍地存在,五遍行。所以我们注意哦,修道的人,不管你修净土、修禅、修密宗、修止观,有时候觉得自己第六意识空了,有许多修道打坐身体上功夫气脉也做得蛮好,也觉得打起坐来:我也没有思想没有念头——你不要自欺了!没有粗的想,正在“思”的境界。那个细微,“我都知道!”这是思的境界,正在五遍行中。你什么空了?那就真叫做空了,你空搞一场,是“空(kong4)”了,钻了空子了。所以这个五遍行要认得清楚得很。但是五遍行最可怕,它八个识里都存在的。

  所以第七识里头,有大烦恼八个、遍行五个,但是有“别境”,别境里头有几个心态,有一个心态是“慧”,“慧”是别境哦!怎么叫别境?我们普通人心理状态里头,没有得道以前,有思想、有妄念,没有智慧;悟道的时候有智慧。这个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引用《中庸》的话,“不思而得”,不要去思考它,不要去研究它,一通百通、自然悟了。“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一点也不勉强,随时在道的境界里头。“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们要注意!这个是“慧”的境界,慧的境界不是思想出来的。你说我打起坐来想出来、研究出来,那个是妄心哪,那正是妄心妄想。所以“慧”是别境,另外一种境界。

  但是第七识里头,第六意识意根真的清明了,慧、智慧透出来了,所以它又具备一个好的特殊境界——别境慧。但是第七识啊,根本烦恼大得很,这个树根一样,水泥做的根牢得很,什么呢?“贪、痴、我见、慢、相随”。你注意哦,我们根本烦恼三个:贪、嗔、痴,第七识没有“嗔”哦!追求一切的贪欲、贪念,我们贪名、贪利、贪高兴、贪漂亮、贪什么,都是它;痴迷,最痴的东西,那痴极了!就像猪那么痴,愚痴到极点,这个地方。没有“嗔”哦!这个“嗔”是第六意识最大了,越想越不对:“老子揍死你!”哎!这个是第六意识。第七识那个意根里头啊,可是它虽然没有“嗔”,有个什么?慢、我慢,“我”是不得了的。等于我们从前看的写的小说,所谓《阿Q日记》,上面所讲的,挨了人家的打的那个白痴,被人家打了以后,个个欺负他,他自己白痴嘛,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他还是:“不要紧,格老子,哼!儿子打老子!”自己给人家打了,他还骂:“哼!不要紧,儿子打老子。”好像自己还是你的父亲,你这个儿子打我!描写一个白痴。但是这种人的心理状况经常有,一个非常懦弱自卑的人,受了人家欺负的时候,也是想想:“哼,我还怕你啊?我才不怕呢!不过我让你就是了!”我慢!这是一面的我慢。

  还有一种我慢呢,人生下来,现在我们叫做自尊心,好听点。所谓自尊心,人就是“我慢”,总觉得我了不起。这个我慢这个东西呀,慢心是不得了的啊!很可怕的,与生命俱来的,所以属于第七识的。这一生下来,“我”就觉得,我比你就不同,我就是比你好。最笨的人他觉得比聪明人“我还是比你好!”这个是“我慢”。

  如果有了学问有了知识以后啊,这个慢心增加了,叫做“增上慢”,所以学佛是最怕“增上慢”。有一点功夫了,有一点心得了,哦!然后啊,天下人都不在眼下了。我们看到很多的过去老前辈们学佛的,你譬如说熊十力呀、欧阳竟无先生,我们当时就讲:“哎,这二老啊,增上慢,太可怕了!”那是增上慢。太虚法师跟他也可以说同门嘛,都是杨仁山先生的弟子,想跟他俩谈一谈唯识问题;太虚法师也不错啊!欧阳竟无说:“太虚!他还有资格来跟我俩谈唯识?不准!”就这样“慢”,那个增上慢是严重得很啊!所以有道有学问的人,那个慢心是越来越严重!那一种心叫做“增上慢”。

  “增上慢”是非常可怕哦!诸位呀,学佛修道要学问,学者多犯这个毛病。学问越好增上慢越大,所以成道越难。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共勉之啊,共同要勉励。

  …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