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中观▪P26

  ..续本文上一页  所以贪、痴、我见,主观的我见、成见、主观等等,慢心,这些心态的状况,都是跟着第七识与生俱来的,只要生下来(就)同来的。不过我们要回转来讲,以凡夫境界啊,我觉得贪、痴、我见、慢都是好东西,一个普通人没有悟道的如果没有这几样他活不下去了,不想活了;一个白痴,一个最最没有出息的人,因为他有慢心,他也觉得自己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啊,哈!这是另一面,谈一个普通心理的笑话的话。可是在修道,我们之所以不能证道,这几样东西,心态的障碍太大、太大了。所以第七识是这么一个东西,介绍完了。

  第二首告诉我们,“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换句话,有些人爱睡觉,糊涂的人“我执”越大;脑子聪明学问好的人,我慢、我执越大;但是越糊涂的人、越爱睡的人,我慢更大、我执更大。就是这个第七识的“我”,你要注意。所以这个“我”啊,这个第七识、意的根哪,它的那个地方的心态作用:“恒”,经常的;“审”,这个“审”字注意哦,会审察、仔细得很,我们这个意识的作用有时候粗枝大叶,比如对一件事情,人家说:“哎,你这个东西送给我好不好?”我们有时候高兴这个意识说:“好哇!你拿去!”嘿,意识作用。过后,他拿走了,有时候一静下来一想,心里:“这个不对!太可惜了!刚才怎么给他了?”这个第七识的审察自己,你看不出来,那都是第七识的、意根的那个“我见”来的。所以它“恒审思量”,平常在思想,这样、那样……那个细得很。不是我们普通心理状况所了解的第六意识。第七识“恒审思量”,这个一起思量、这个念头一起作用,“我”就在其中了,这就是“我”嘛。认为我怎么可以这样,我不可以啊!“哎,我怎么送给他了?!我怎么答应了他呢?”就是譬如说我们这一件事情,过后一想后悔啊。睡着了、将睡未睡,或者一睡醒了,思想第六意识门面都没有打开、没有开张的时候,在那个迷迷糊糊中间,那个作用就是第七识。我思的这个意根来的。“恒审思量我(我见)相随”。所以西方哲学家笛卡儿所讲:“我思则我存”,我经常说,笛卡儿很不错了,真有见地,已经到达这个认识,就是王阳明所讲的良知良能也只认到了这一点。所以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学的四大教名句。但是王阳明也是打坐的呦,他也发过神通哦,他只看到第六意识的意根——第七识这个境界,认为这个是良知良能。第八阿赖耶识他影子都没有摸着。

  可是你要晓得,一个修养作功夫到了破了、转了第六识,能够到达第七识境界的人,决定可以成大师、大哲学家了,了不起呦!智慧超人一等。因为第七识里头有个“别境慧”,所以哲学家的思想都是这个别境慧出来的。文学家有时候的名句,那个好的文学境界自己都不晓得怎么写得出来的,那个也是别境慧里头出来的。所以啊,这个第七识是这样:“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一切众生)日夜镇昏迷”,这个“我”识、第七识跟着你,昼夜跟着你,“镇”字要注意!把你压住了,把你压住在那儿,“昏迷”,所以我们的无明,智慧出不来、不能悟道,“镇日昏昏”,就是这个东西,我见、我相。

  “四惑八大(什么是四惑下面都有,八大烦恼都有)相应起”。这个东西最厉害!四惑、八大这些东西都是这个意根(第七识)的作用。

  “六转呼为染净依”。哎,但是你说我这个“我见”、第七识要怎么样修到无我呢?我们怎么样达到无我、把我空掉?嘿,要它的前面那个东西——第六识转了,它(第七识)也转了。它跟第六识两个呀,阴阳两面,这样转的。第六识转了,第六识完全分别妄想不起,变成清明在躬的时候,第七识也变成净相,干净的面,这“我”已经干净面。第六意识一动、一冒火了、一起念头了,第七识马上也变成黑暗面了。所以第六意识跟第七识它两个关联那么密切。所以“六转”第六意识转了,“呼为染净依”,“染依”就是污染了,凡夫就跟外境污染了、外境界的污染,第七识被污染了。因为第七识它本身啊,虽然有个我见,他不会分别思想,带领它做坏事(的)是第六识。所以《西游记》上把这个第七识变成哪一个师兄弟呀?就是那个沙和尚,光是挑东西的,跟着后面挑。那个猪八戒是情感,猪八戒骗沙和尚:“哎哎!师弟啊,你不要听猴子(猴子就是第六识),不要听孙悟空,听我的!”那个沙和尚也莫名其妙,听猪八戒骗了。碰到了孙悟空(第六意识):“你怎么那么笨又听这个老猪走了!怎么听这个感情走哇?你跟我来嘛!”哎,沙和尚又跟着猴子来了,呵!“六转呼为染净依”,他自己没有多大的主见的。

  所以你知道我们禅宗的六祖,你说他一个字不认识,他的那些跟着他学的徒弟们都是第一流的法师、第一流的学者,他平常听他们讲完了,他就可以给他们作结论的。所以六祖他唯识讲得最透了:“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悟道的人,第六识先空念头、空掉了,第七识就是因上转,初初悟道,得一个清净法身的境界,现清净法身容易,这是六祖讲的,“六七因上转”。你要想把身体也转化过来,肉体四大、心物一元都转变,把五根都转变有五神通了、起作用了,所以报身、化身的成就啊,五识和第八阿赖耶识要证到佛果以后才变得了啊!你看他老人家两句简单扼要的话,把唯识修持的道理(说明了),“六七因上转”。说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也好、修禅的也好、修止观也好,初步的要想空转呢,转这个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清净、空转了,那么差不多了,第七识跟着转,所以“六七(是)因上转”。前五识、第八识,前五识我们不是讲过了吗?要到第八阿赖耶识转了,前五识才能转哦,很难哦!所以是“五八果上圆”哪!所以第二首就讲:“四惑八大相应起”,第六识转了,“六转呼为染净依”[断录]第七识具生我执也跟着庄严起来了,它是这样转的一个东西。

  那么下面讲得道的时候,“极喜初心平等性”,因为第七识这个俱生我执,它与第六意识相依为命,它是第六意识的根。所以菩萨登初地欢喜地的时候、刚刚悟道的时候,功夫到了三际托空,在三际托空里透出来这个别境慧,突然一悟,所以大家要问禅宗怎么叫“悟道”,你, 就是做到三际托空,那个是心量的境界啊!你悟了没有?那个悟是般若诶!你在三际托空心量的境界里头透出了这一悟,所以才“别境”了:“啊!”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悟。

  譬如说有些禅宗语录讲错了,破初关,“未参禅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是功夫境界、心态的状况,那同悟不悟没有关系。那是说看到这个境像心哦!那我们把第六意识只要摆平了,你看一切境界都不同了,这没有什么稀奇嘛!所以见道以后啊,“见山是山……”这都是空话!悟道,悟与不悟,禅宗这一悟——“慧”透出来。但是要这个定的境界、心量的境界到达了清明,这个中间透出了这一点慧的作性,叫做“悟了”。不是说你们拿着某一个清明的境界,抓着这个境界,“哎呀,我得了道!我悟了道!”你不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吗?

  所以我们上午讲到明朝那位名士所讲人生做三件事:自欺、欺人,不然被人家欺。多半在自欺中过,要特别注意!所以第七识,初地菩萨得道的时候,登达欢喜地。其实初地的欢喜地啊,就是四禅八定初禅定功夫配合的。所也初禅呢,“定生喜乐”。“极喜初心平等性”,只要菩萨一登地,见到自己空性的时候,初地登欢喜地,我见没有了,我相没有了,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慈悲。所以,“极喜初心(发起)平等性”。但是,换句话说,我想在座好几位都有这个经验,当你用功好的时候,心境很和平的时候,自己好像的确没有我相了,人家侮辱你打你一下都不会生气,觉得每一个人都很可怜、都很可爱的,会慈悲心会起来的。“平等性”,我跟你都平等、一切平等。但是这样叫做无我吗?没有哦,还早哦!初地菩萨登地刚刚见到了无我的这个平等性。真正达到无我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我恒摧”,到达第八地菩萨,拿我们刚才以禅宗比方,到达破了重关的时候,“无功用行”了。“无功用行”很难了,不需要用功了、自然都在用功,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都在慧中。在水里头游泳也好、你去打滚也好、跳舞也好、打架也好、开车也好、登山也好、滚下来也好,你都在定慧中,不需要(用功了,自然)有定有慧,“无功用行”。

  所以我们晓得,像禅宗的祖师赵州和尚,大禅师,八十岁了,还到处找明师、访道。所以“赵州八十尤行脚”,到处参访善知识。当然,他是方便讲的话,人家问他:老和尚,你是大祖师,八九十岁了,还在外面跑什么?为了这个要打成一片哪!此心还没有打成一片。禅宗所谓打成一片,还没有到达“无功用行”。你还要打坐作功夫入定才有,不打坐不作功夫你那个道就倒掉了,不叫做“道”了,叫做“倒”了,茶杯要“倒”出来了。用功才有道,不用功没有道,这个道你说还值什么钱嘛?不值钱了!所以菩萨到第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所以叫第八“不动地”,不退转。没有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你功夫再好、智慧再高,还会退转哦,还会退到六道轮回里头去哦,还在那里转的哦!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在不动地才可以不退转。但是到这个时候是“无功用行”了,不需要用功自然用功,无往不是道,无一不是禅。到这个时候才是真做到了“有我的无我”。“无功用行我恒摧”,永远真正无我境,人无我。但是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只破除了人无我,法无我还没有到达完全干净哦。所以“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真做到法无我的时候,成佛了,十地以上的菩萨,进入了如来地、佛地了。那么还有我没有我呢?对不起,还有我,这个我是什么?佛的大慈悲,千百万亿化身,一切处度众生…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诗词辑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