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所以貪、癡、我見,主觀的我見、成見、主觀等等,慢心,這些心態的狀況,都是跟著第七識與生俱來的,只要生下來(就)同來的。不過我們要回轉來講,以凡夫境界啊,我覺得貪、癡、我見、慢都是好東西,一個普通人沒有悟道的如果沒有這幾樣他活不下去了,不想活了;一個白癡,一個最最沒有出息的人,因爲他有慢心,他也覺得自己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啊,哈!這是另一面,談一個普通心理的笑話的話。可是在修道,我們之所以不能證道,這幾樣東西,心態的障礙太大、太大了。所以第七識是這麼一個東西,介紹完了。
第二首告訴我們,“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換句話,有些人愛睡覺,糊塗的人“我執”越大;腦子聰明學問好的人,我慢、我執越大;但是越糊塗的人、越愛睡的人,我慢更大、我執更大。就是這個第七識的“我”,你要注意。所以這個“我”啊,這個第七識、意的根哪,它的那個地方的心態作用:“恒”,經常的;“審”,這個“審”字注意哦,會審察、仔細得很,我們這個意識的作用有時候粗枝大葉,比如對一件事情,人家說:“哎,你這個東西送給我好不好?”我們有時候高興這個意識說:“好哇!你拿去!”嘿,意識作用。過後,他拿走了,有時候一靜下來一想,心裏:“這個不對!太可惜了!剛才怎麼給他了?”這個第七識的審察自己,你看不出來,那都是第七識的、意根的那個“我見”來的。所以它“恒審思量”,平常在思想,這樣、那樣……那個細得很。不是我們普通心理狀況所了解的第六意識。第七識“恒審思量”,這個一起思量、這個念頭一起作用,“我”就在其中了,這就是“我”嘛。認爲我怎麼可以這樣,我不可以啊!“哎,我怎麼送給他了?!我怎麼答應了他呢?”就是譬如說我們這一件事情,過後一想後悔啊。睡著了、將睡未睡,或者一睡醒了,思想第六意識門面都沒有打開、沒有開張的時候,在那個迷迷糊糊中間,那個作用就是第七識。我思的這個意根來的。“恒審思量我(我見)相隨”。所以西方哲學家笛卡兒所講:“我思則我存”,我經常說,笛卡兒很不錯了,真有見地,已經到達這個認識,就是王陽明所講的良知良能也只認到了這一點。所以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王學的四大教名句。但是王陽明也是打坐的呦,他也發過神通哦,他只看到第六意識的意根——第七識這個境界,認爲這個是良知良能。第八阿賴耶識他影子都沒有摸著。
可是你要曉得,一個修養作功夫到了破了、轉了第六識,能夠到達第七識境界的人,決定可以成大師、大哲學家了,了不起呦!智慧超人一等。因爲第七識裏頭有個“別境慧”,所以哲學家的思想都是這個別境慧出來的。文學家有時候的名句,那個好的文學境界自己都不曉得怎麼寫得出來的,那個也是別境慧裏頭出來的。所以啊,這個第七識是這樣:“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一切衆生)日夜鎮昏迷”,這個“我”識、第七識跟著你,晝夜跟著你,“鎮”字要注意!把你壓住了,把你壓住在那兒,“昏迷”,所以我們的無明,智慧出不來、不能悟道,“鎮日昏昏”,就是這個東西,我見、我相。
“四惑八大(什麼是四惑下面都有,八大煩惱都有)相應起”。這個東西最厲害!四惑、八大這些東西都是這個意根(第七識)的作用。
“六轉呼爲染淨依”。哎,但是你說我這個“我見”、第七識要怎麼樣修到無我呢?我們怎麼樣達到無我、把我空掉?嘿,要它的前面那個東西——第六識轉了,它(第七識)也轉了。它跟第六識兩個呀,陰陽兩面,這樣轉的。第六識轉了,第六識完全分別妄想不起,變成清明在躬的時候,第七識也變成淨相,幹淨的面,這“我”已經幹淨面。第六意識一動、一冒火了、一起念頭了,第七識馬上也變成黑暗面了。所以第六意識跟第七識它兩個關聯那麼密切。所以“六轉”第六意識轉了,“呼爲染淨依”,“染依”就是汙染了,凡夫就跟外境汙染了、外境界的汙染,第七識被汙染了。因爲第七識它本身啊,雖然有個我見,他不會分別思想,帶領它做壞事(的)是第六識。所以《西遊記》上把這個第七識變成哪一個師兄弟呀?就是那個沙和尚,光是挑東西的,跟著後面挑。那個豬八戒是情感,豬八戒騙沙和尚:“哎哎!師弟啊,你不要聽猴子(猴子就是第六識),不要聽孫悟空,聽我的!”那個沙和尚也莫名其妙,聽豬八戒騙了。碰到了孫悟空(第六意識):“你怎麼那麼笨又聽這個老豬走了!怎麼聽這個感情走哇?你跟我來嘛!”哎,沙和尚又跟著猴子來了,呵!“六轉呼爲染淨依”,他自己沒有多大的主見的。
所以你知道我們禅宗的六祖,你說他一個字不認識,他的那些跟著他學的徒弟們都是第一流的法師、第一流的學者,他平常聽他們講完了,他就可以給他們作結論的。所以六祖他唯識講得最透了:“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悟道的人,第六識先空念頭、空掉了,第七識就是因上轉,初初悟道,得一個清淨法身的境界,現清淨法身容易,這是六祖講的,“六七因上轉”。你要想把身體也轉化過來,肉體四大、心物一元都轉變,把五根都轉變有五神通了、起作用了,所以報身、化身的成就啊,五識和第八阿賴耶識要證到佛果以後才變得了啊!你看他老人家兩句簡單扼要的話,把唯識修持的道理(說明了),“六七因上轉”。說我們修淨土念佛的也好、修禅的也好、修止觀也好,初步的要想空轉呢,轉這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清淨、空轉了,那麼差不多了,第七識跟著轉,所以“六七(是)因上轉”。前五識、第八識,前五識我們不是講過了嗎?要到第八阿賴耶識轉了,前五識才能轉哦,很難哦!所以是“五八果上圓”哪!所以第二首就講:“四惑八大相應起”,第六識轉了,“六轉呼爲染淨依”[斷錄]第七識具生我執也跟著莊嚴起來了,它是這樣轉的一個東西。
那麼下面講得道的時候,“極喜初心平等性”,因爲第七識這個俱生我執,它與第六意識相依爲命,它是第六意識的根。所以菩薩登初地歡喜地的時候、剛剛悟道的時候,功夫到了叁際托空,在叁際托空裏透出來這個別境慧,突然一悟,所以大家要問禅宗怎麼叫“悟道”,你, 就是做到叁際托空,那個是心量的境界啊!你悟了沒有?那個悟是般若诶!你在叁際托空心量的境界裏頭透出了這一悟,所以才“別境”了:“啊!”是這個道理。這就是悟。
譬如說有些禅宗語錄講錯了,破初關,“未參禅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悟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功夫境界、心態的狀況,那同悟不悟沒有關系。那是說看到這個境像心哦!那我們把第六意識只要擺平了,你看一切境界都不同了,這沒有什麼稀奇嘛!所以見道以後啊,“見山是山……”這都是空話!悟道,悟與不悟,禅宗這一悟——“慧”透出來。但是要這個定的境界、心量的境界到達了清明,這個中間透出了這一點慧的作性,叫做“悟了”。不是說你們拿著某一個清明的境界,抓著這個境界,“哎呀,我得了道!我悟了道!”你不是自己欺騙了自己嗎?
所以我們上午講到明朝那位名士所講人生做叁件事:自欺、欺人,不然被人家欺。多半在自欺中過,要特別注意!所以第七識,初地菩薩得道的時候,登達歡喜地。其實初地的歡喜地啊,就是四禅八定初禅定功夫配合的。所也初禅呢,“定生喜樂”。“極喜初心平等性”,只要菩薩一登地,見到自己空性的時候,初地登歡喜地,我見沒有了,我相沒有了,看一切衆生都是平等、慈悲。所以,“極喜初心(發起)平等性”。但是,換句話說,我想在座好幾位都有這個經驗,當你用功好的時候,心境很和平的時候,自己好像的確沒有我相了,人家侮辱你打你一下都不會生氣,覺得每一個人都很可憐、都很可愛的,會慈悲心會起來的。“平等性”,我跟你都平等、一切平等。但是這樣叫做無我嗎?沒有哦,還早哦!初地菩薩登地剛剛見到了無我的這個平等性。真正達到無我要八地以上的菩薩,“無功用行我恒摧”,到達第八地菩薩,拿我們剛才以禅宗比方,到達破了重關的時候,“無功用行”了。“無功用行”很難了,不需要用功了、自然都在用功,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都在慧中。在水裏頭遊泳也好、你去打滾也好、跳舞也好、打架也好、開車也好、登山也好、滾下來也好,你都在定慧中,不需要(用功了,自然)有定有慧,“無功用行”。
所以我們曉得,像禅宗的祖師趙州和尚,大禅師,八十歲了,還到處找明師、訪道。所以“趙州八十尤行腳”,到處參訪善知識。當然,他是方便講的話,人家問他:老和尚,你是大祖師,八九十歲了,還在外面跑什麼?爲了這個要打成一片哪!此心還沒有打成一片。禅宗所謂打成一片,還沒有到達“無功用行”。你還要打坐作功夫入定才有,不打坐不作功夫你那個道就倒掉了,不叫做“道”了,叫做“倒”了,茶杯要“倒”出來了。用功才有道,不用功沒有道,這個道你說還值什麼錢嘛?不值錢了!所以菩薩到第八地以上,“無功用行”,所以叫第八“不動地”,不退轉。沒有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薩,你功夫再好、智慧再高,還會退轉哦,還會退到六道輪回裏頭去哦,還在那裏轉的哦!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在不動地才可以不退轉。但是到這個時候是“無功用行”了,不需要用功自然用功,無往不是道,無一不是禅。到這個時候才是真做到了“有我的無我”。“無功用行我恒摧”,永遠真正無我境,人無我。但是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只破除了人無我,法無我還沒有到達完全幹淨哦。所以“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真做到法無我的時候,成佛了,十地以上的菩薩,進入了如來地、佛地了。那麼還有我沒有我呢?對不起,還有我,這個我是什麼?佛的大慈悲,千百萬億化身,一切處度衆生…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