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27

  ..續本文上一頁,所謂“他受用”。變成佛的、這個我啊,一念一動,這個“我”念一動,“哎呀,我要救這個人!”這一念一動,就化身出去了,變成“他受用身”,這個化身教理上也叫做謂“他受用”——爲利益你而用的,一切的動作爲了幫助你,乃至打你罵你一切等等,愛你、笑你等等,爲了“他”。所以佛菩薩的境界,化身千百萬億,這個身,像釋迦牟尼這一生,來教化我們這個世人,這一生的釋迦牟尼佛的肉身,也就是“他化”——他受用身,爲我們一切衆生,這個“他”指我們其他的一切衆生。所以成佛有我,這個才是大我,這個才是真我。所以佛一生下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來了,還是有“我”。

  所以難懂吧?所以修行之難吧?先要無我,後來的真我,是這個樣子。但是這個真我是《涅槃經》上講:常、樂、我、淨,這個我。這個我是如來地境界、成佛了的境界的我。所以“如來現起”,現量境要起就起。看這個衆生,所以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以叁十二變化身,救度這個世界。豈止叁十二?他在密教裏頭,有二十一尊度母,也是他的化身。啊,所謂正法明如來、准提佛母,就是他的正化身,都是他的化身、變化。這些身有時候變成二十一尊度母,所謂綠度母、紅度母、白度母等等,有時候又變成“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觀世音菩薩何以有如此的功德?因爲他早已成佛了,他的本名叫“正法明如來”,正法明如來化身在這個世界是觀世音菩薩,同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也是他的化身,正法明如來。這一些化身就是如來的境界,“現起他受用”,爲了衆生,自己“我”化身出去的“我”,這種境界要到十地以上的菩薩、到佛地,這個我是真我的成就,常、樂、我、淨。

  第七識,我們也交代了。現在(講)第八阿賴耶識,麻煩來了。講第八阿賴耶識,陳先生前天提出一個問題,投胎的時候,據他也親眼看到他的家鄉,因爲他跟我同鄉、浙江人,不過不同縣,陳先生是浙江吳興人。他說看到家鄉的,有人的確到媽媽要生的時候才來投胎的。他所以前天聽了叁生石上這個事情,他問我是不是入胎的時候就投胎,還有半路投胎、有出胎的時候投胎?因爲我們前天講得時間來不及,我說講到唯識第八阿賴耶識詳細說明這個問題,恐怕今天我看看時間不夠,先念了,大概下一次我們專題報告這個問題。

  第八阿賴耶識,這是根本,“性唯無覆五遍行”,第八阿賴耶識,沒得蓋覆的,它沒有躲藏在哪裏,無所不在,第八阿賴耶識,無所不在。心物一元,無所不在的。它自己的性能,這個“無覆”,第八阿賴耶識其他的作用、心態的狀況它沒有。心態的狀況第六識、第七識有,前五識有一部分。第八阿賴耶識,它沒有心態狀況。它是這麼一個東西。根根,等于我們一棵樹的,它這個種子所生的樹根、等于這個樹根;第七識等于這個樹幹;第六識啊(等于)樹幹的中間、那個主要的中心;前五識(是)這棵樹前面開的花、結的果。比方,我們把它比方是這麼一個東西。所以第八阿賴耶識,它其他心態沒有,可它有這個作用——“五遍行”:作意、觸、(感)受、想、思。

  所以你們有許多打坐的要了命。很多人因爲理路不懂、道理不懂、理論不懂,去盤起腿來想試驗這個生命的科學,你怎麼通嘛!都覺得:“哎呀,我定是很定嘛,就是也沒有念頭,可是總是我曉得呀!”好像他要學死人才好!“完全不知道”他才叫做“定”。你要曉得第八阿賴耶識正是有思哦!這一思都沒有,你不是悶絕就是昏沈,這不得了哦!大糊塗哦!它正在“五遍行”中,五遍行第八阿賴耶識有思哦!所以入定的人,一點也都不知道了,那叫做定啊?那是你的佛法,你自己亂解釋的佛法。

  所以一般人認爲:“哎呀,打坐坐在這裏應該是什麼都不知道。哎呀!我越來越清醒诶,越來越不要睡覺了。”嘿嘿!那是當然喽!哦,你以爲越來越糊塗、越來越愛睡覺、乃至睡著了以後什麼都不知道,這叫做入定啊?這叫做變豬!真的呦!這個修下去果報會變豬了的哦。不僅我那麼講,宗喀巴大師也是那麼講,很多祖師吩咐你:不要以爲昏沈的境界是定、不要以這個是無念,那是錯極了的呦!無念的話,是“觀察圓明照大千”,大圓鏡智,更清楚;但是自己沒有動思維心,沒有動分別心,那個才是無念呀!所以像鏡子一樣,照天照地,纖毫一動都知道,那才叫無念;不是無知哦!所以你功夫越好越不要睡眠、越清楚,是當然的啊!清明境界現前嘛。所以可悲啊,很多人不懂學理亂去修行!我幾十年常教你們要想學佛想用功先要窮理呀、先要窮理呀!嘿,老朋友也好新朋友也好不聽我的,不聽我也只好算了,跟我沒有關系,你要去變什麼你愛去變,下一次我碰到你說:來來來,又來了,再說。變狗也好、變牛也好、變獅子也好、變老鼠也好,再教你來嘛!再不聽話,又去變去嘛。是這樣哦!不是講笑話,很嚴重。

  所以阿賴耶識它裏頭有五遍行。這句話講完了。

  “界地隨他業力生”,這個宇宙佛說有叁界、九地,這個表後面都有,整個的宇宙萬象,都是第八阿賴耶識這個功能變出來的,這個功能叫做業、業力。叁界六道、天堂地獄、畜生惡鬼,鬼、神有沒有?都有。什麼變的?不是上帝、不是閻王、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佛、也不是菩薩,是我們每一個人第八阿賴耶識自己的業力所造的,“界地隨他業力生”啊!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诤。”小乘的羅漢、聲聞、緣覺,雖然他自己覺得證到涅槃、證到空,他都認不清楚第八阿賴耶識是個什麼東西,“不了”,小乘羅漢他根本不知道,所以還不算悟道的呦!所以《楞嚴經》上佛把聲聞、緣覺都罵成外道了,所以識陰裏頭十種外道,因爲第八阿賴耶識他不知道,“二乘不了因(爲)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诤”,就是大乘菩薩,有些也搞不清楚,所以由佛過世以後,有《成唯識論》啊、《辨中邊論》啊、《中觀論》啊、《大智度論》啊,這些菩薩們沒有辦法,起來作論,就是論這個道體這、個東西。“由此能興論主诤”,意見上、思想見地上的差異。我們今天先到這裏。

  第八阿賴耶識,首先我們要了解第八阿賴耶識,所謂把這個心的作用,分成八個部位、八個識來講,最怕的呢,連佛都很害怕,害怕什麼?害怕一切人聽了唯識啊,被唯識的道理困住了,所以佛在《解深密經》上講一個偈子:“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這裏“阿陀那識”也就是阿賴耶識的另一個名稱、另一個作用,就用我們普通講:生命的根源。他說這個識啊,最深、最難懂、最細了,過去我們這個生命無數劫以來,這個生命,你說它是空的,譬如學佛的容易講,空的;空只是一個現狀,空不是沒有。那麼你說這個生命是有的嗎?有也只是一個現狀,並不是真的,像我們這個手巾、像我們這個茶杯蓋,現在是有個東西可以抓到的這個有。不是有,這樣的有是個假有。所以空、有都不是。那麼它究竟是個什麼呢?佛作了個比方,像一股流水,一個瀑布一樣,沒有斷過。但是這個瀑布呢,是一個東西沒有?不是一個東西。是很多的水分子、一股力量永遠向前面的奔流,旋轉地奔流而構成了這個瀑布的形狀,你分析它,中間沒有一個東西、沒有一點真正是水會留住的,但是也不能說它沒有水。所以我們生來死去,一切種子,所謂一切又把它分析起兩個範圍:一切有爲法與無爲法。有爲法包括宇宙萬有,無爲法包括一切聖賢成道的,所謂拿中國文化講,包括鬼神仙佛等等,尤其是仙佛證到無爲法的,這都在一切以內,這一切種子像一股瀑流水一樣。那麼佛只好拿這個比喻來講。所以究竟是有、是空?講一個“空”,大家的觀念被“空”困住了;講一個“有”,被“有”又困住了;講一個“非空非有”、“不空不有”、“即空即有”,又在困住了。都是不能解脫。所以他說非常難講。他說平常我不願意講這個八識的道理,“我于凡(夫)愚(人)不開演”不願意講,恐怕大家聽了以後又抓住一個八識,(認爲)有這麼一個東西。

  譬如我們現在講到阿賴耶識,首先了別“識”,我們再叁提到唯識、佛學叁個名詞可以概括:心、意、識。這叁個名詞我們再叁提出來,大家都很熟。可是大家沒有仔細去研究、去參詳它。這個心,現在我們用現在的觀念,把它當成一個本體(我們這個生命根源這個本體),它包含了兩部分:心理的(精神的)、物質的,這兩個心物所謂心物一元,這是一個名稱、是一個理論,這是心。並不是我們現在能夠思想、大家活著精神很好,今天都沒有死掉、也沒有生病、能夠思想能夠感覺能夠知覺的(這個,)這個心是“意”,“心”起的作用,第二重投影;我們拿現在的話來講,心的第二重投影、最活潑的、能夠了知、有知覺、有感覺的,這個是“意”。

  什麼是“識”?(心的)第叁重投影,我們普通曉得,了別就是識。今天身體、頭腦很清爽、能夠分析清楚、聽這個話聽得很清楚,就是“識”。那麼識這個東西,在它的作用上是“了別”,明了的了,分別這個別。在我們生命上,這個了別的東西它有染汙作用,容易被外界所染汙的,所以它有染汙作用,也叫做“染汙識”。識,就是能了別、染汙。那麼這個識,普通我們可以叫做,一般的所謂學禅的人:念、這個念頭,我們思想這個“念”。譬如大家在座很多學佛學道、打坐作功夫,不管你功夫怎麼好,打起坐來定,乃至你們能夠出神,所以你拿道家來講可以出陽神,普通都曉得陽神啊,說這個靈魂修成了從頂上出來,人家看不見,你也看得見人家,你來也可以喝茶,也可以拿毛巾,不過我毛巾還在這裏,你還是沒有拿動,這個叫做陰神。陽神就不同了,如果有人出陽神的話,他過到這邊來,也坐在這裏也坐了聽話,他要端茶杯也拿得動,毛巾也拿開了,這個叫陽神,同我們肉體…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