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樣。當然大家也沒有看過。一般相傳這個人出神,從這裏(頭頂)出來——不一定。真達到最高的功夫,這個神隨便從哪裏都可以出。但是就是說,你出了陽神,成佛了、得道了沒有?沒有!沒有了道,只是你的功夫,還是念,念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所以呀,我們心、意、識、念,拿現在漂亮名稱就是生命的功能。
今天我們第一個先要講,第八識怎麼樣投胎、怎麼樣出胎的問題了。那麼原文的句子要記得,這個第八識的偈語:
“浩浩叁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講第八阿賴耶心識的這個部分,最後這個根根,我們上次比方過,拿樹來比方,它像根。這個識啊,心意識,心,我們這個心念像什麼?所以叫它是識。比方,第八阿賴耶識是根,(這是比方哦,不要被比方騙住了。比方聽過了、了解了,那個比方就不要了。)(第八識)等于一棵樹的樹根,第七識等于樹的幹,第六識(是)這個樹幹中間的中心,前五識等于枝杈。我們曉得這個識、心意識。譬如講,我們現在活著,像這個心上開了一朵花,呵,所以講禅宗,“釋迦拈花,迦葉微笑”。我們現在活著的生命的確大家都是一朵花,開得很茂盛,這個花裏頭你找不到一顆果吧?任何一個花裏頭都找不到它的果;除了蓮花,當然花果同時的;其他的花裏頭沒有果。等這個花變成果的時候,果成了,花就落了,果成、花落。所以我們的心意識,這個狀況你沒有辦法找到它。當然除非你大徹大悟成就了。否則呢?我們別人可以看到,得道的人可以看到其他的人心意識。等你死的時候,你這個花落了,那個識的成果跑出去了,這就叫做靈魂。這個道理啊。
現在這個第八阿賴耶識這個偈頌,玄奘法師歸納起來要我們記得。這個心,根本的功能,有叁藏,怎麼叫叁藏?不是經律論叁藏,就搞錯了,“能藏、所藏、執藏”這叁藏。能藏:它能藏過去、未來、一切萬有的種性,有爲法、無爲法,它能藏。所藏:所藏的、所含藏的,所以第八阿賴耶識是含藏識,能藏、所藏。執藏:它抓得牢牢的。所以呀,這叫“叁藏”。它所形容第八阿賴耶識,這個叁藏的性能,“浩浩”——形容詞,像大海一樣,如瀑流水一樣,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不可窮”。
那麼,這個心怎麼來呢?像深海一樣,深得很。“淵深七浪”,前面七識起了波浪,外境界,我們七識一動、心念一動,心念對著外面的外境,外境風動,外境越引誘,波浪越大,心意識的作用越大。所以你看由這個道理,現在所謂西洋心理學,乃至弗洛伊德他們的心理學認爲——唯物思想的心理學也看到了一部分——認爲人的心是受外境的影響,環境能夠改變一個人,因爲這個“境風吹識浪”,這個“境風”一吹,這個心識的波浪越動得厲害。所以啊,普通只曉得是這個境像。這裏問題要注意哦,一個學佛法學哲學的,我們就要追問了,尤其告訴青年同學們不要那麼乖,做人要乖,學問不要乖。你們現在青年人剛好相反,做人很不乖,思想啊亂跑;真講學問啊,乖得要命、笨得要命,也沒得思想。“境風吹識浪”什麼道理呀?那麼我就要問了,外面的這個境風是誰動的?它是上帝發動啊?還是菩薩發動啊?對不對?如果境風也是我本身心識動,那麼何以叫“境風吹識浪”?這句話,在邏輯上又變成“二元論”了,不是“一元論”了。所以學佛,真正智慧之學要特別留意呦!所以,佛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到一個字——邏輯問題,一落文字言語,沒有不落邊際的,一定出毛病。就比如像這句話也出了毛病:“淵深七浪境爲風”。那麼一個錯誤的思想是外境引動了這個心意識。好,如果站在一個唯物學者的看法,唯物哲學的看法,那可見你所謂講心境上這是個空洞的名稱啊,也是外境的重要啊!外物都重要,你心意識因外物而産生的啊!“淵深七浪境爲風”,外面境風一吹,你心波就動搖啊!啊,這問題就來了,所以這種地方就要參了。實際上,這個“境風、識浪”都是阿賴耶識自性的功能,“能藏”所動的,一動的時候就是兩面,所以拿補充的話,就是中國的《易經》了——陰陽,“動則得咎”,一動,就有陰就有陽;陽的一面就是心的作用;陰的一面,變成有形的,那就是物的作用。它兩個互相爲因果的。“心能轉物”,但是,在心不能轉物以前,物也能轉心。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你說這個天氣很熱,你說我“心能轉物”,不流汗!不流汗!汗還是照流不誤。不過你心裏頭可以覺得不熱,可是汗還是照流。心物兩個力量是相等的,它是一體的兩面。那麼現在我們暫時還不討論,簡單地先講過這兩句。
現在重要的就是陳先生上次問的,今天要討論到。這個東西是我們生命的這一部分的根源,“受薰”,它接受外界自然的熏習,所以修行,我們佛學叫做“熏修”。這個熏,什麼叫熏啊?熏臘肉一樣、熏煙一樣,一個香,這裏天天點香,這個地方天天熏、熏、熏,就黃了,黃了以後熏黑了。人的習慣是慢慢形成的,慢慢練習、熏習,所以教我們念佛、拜佛,或者是做好事,慢慢把壞的根性把它熏習過來。所以許多人天天講修行,壞根性真正修行在好的熏習路上走沒有呢?沒有。沒有永遠熏不成。所以,“受薰、持種”,我們這一生的所接受的教育思想、自己的行爲等等,接受現行的熏,“現行”,這個現行的熏啊,就是變成未來的種子、未來的種性。那麼,我們這一生的個性、現行,等等,就是前生、多生累劫的“受薰”來的,現行變種子,種子變現行。
所以懂了唯識這個心理道理,我們看世界上乃至看曆史,因爲談古人方便,談現在人麻煩,碰到現在人啊,羅嗦。我們看曆史上的古人,這些大英雄、大人物乃至小人物、男人物、女人物、老人物、小人物,反正這曆史上的過後一看,他生下來的過程就決定了他的一切的命運。爲什麼?他種性的熏習不同。除非是大英雄、大聖賢,這一生把過去生的種性自己硬是把它變過來,所以叫做大英雄;所以佛啊,稱爲“大雄”。我們到廟上看,“大雄寶殿”。世界上真正大英雄就是能夠轉變了自己。除此以外,沒有英雄。這是很難!
譬如我們講曆史上,我們大家中國人喜歡讀《史記》,看到項羽跟劉邦兩個人,都看到秦始皇出來,劉邦一看秦始皇那個威風,就講了一句話:“哎!大丈夫當如是也!”做人吧,就要做到這個樣子。這個話可見含了叛變思想,但是很厚道,“啊,做人吧應當做到這個樣子。”項羽一看,他講的就不同了,看到秦始皇出來,“哎,彼可取而代之!”格老子可以把他拿下來,我也可以這樣幹!同樣一個觀念,兩個表達的心理絕對不同,所以決定了他事業的成敗也不同。
所以個性,這種個性、天生個性哪裏來的呢?多生累劫的種性來的,熏習來的。比如一個植物一個種子,你把它移了一個土壤,怎麼樣變,它那個種性不變。蘋果還是蘋果,香蕉還是香蕉。你把兩個構合起來叫香蕉蘋果啊,它香蕉還是香蕉,蘋果還是蘋果味。種性不變。所以修行的道理就在這裏。
所以他說第八阿賴耶識啊,我們生來死去,怎麼樣生、怎麼樣死,“去後”人死的時候最後走,“來先”投胎的時候先來,“作主公”就是這個東西。好,現在我們很難了,這碰到問題來了。這是陳先生要問的,拖了叁個禮拜了,把他這個在胎裏頭沒有出胎(一笑),人怎麼樣死、怎麼樣生、怎麼修行這個道理。我們這個人,先由死講到生,啊,根據佛學的道理,簡單地、都很簡單,詳細講非常麻煩,詳細專門講生死問題大概總要——像我們現在兩個鍾頭一次,起碼要一二十次(才)比較詳細。
我們人活著現在這個肉體,在佛學叫“四大假合爲身”。四大,地、水、火、風這四大。風就是氣,我們要氣、需要氣,沒有氧氣就會立刻死亡,一秒鍾沒有氧氣就死亡,氧氣就是風大的一種;“地”就是骨頭;“水”就是身上的血、液體;火就是生命的熱能;這四大,四大組合構成我們這個肉體。每一大,大就是大類、這一大堆。每一大,容易生(大體的歸納,不是分析)一百一十種病,這關于骨頭的生病有一百一十種;這個液體、血的病,有一百一十種;四大有四百四十種病,每一種病隨時都可以使人死亡的。
譬如感冒、傷風,我們叫涼著了。涼著一下,就是小病一個,沒有什麼了不起——同樣可以死人。所以涼著,那麼在中醫的道理,就是一個“傳”,傳染那個傳。涼著有時候走入腎經,有時候走肺經,走各經不同,看各人身體,這就是業力不同;就是涼一下,也可以馬上使你死亡的。你不要看到認爲小病,沒有哪一點、譬如破掉一點皮有什麼了不起呢?如果細菌一進來得了破傷風,也立刻死亡,這隨時可以死亡。這個生命是脆弱得很!尤其是呼吸氣,一口氣不來,這個氣我們鼻子吹,把它蒙住了,一出去,吸不進來,立刻死亡,很簡單。死亡是太快的事。這個身體是非常脆弱。那麼人能夠根據業力得正死亡的並不多。多半的我們的死亡,都是不正,都是橫死的。大的橫死,譬如說,壽命沒有到,自殺、車子撞到、飛機掉下、掉到水裏去、火燒了,等等,都是叫橫死,當然這個還是大的。實際上我們普通生命都是橫死,自己沒有照顧自己、醫藥不對糟蹋了的、被醫生耽誤了的等等,統統歸到橫死。橫死不談。所以你看我們中國人過去發的死亡的訃文:“壽終正寢”,很難哦!尤其現在沒有壽終正寢了。所以我現在主張人家寫訃文,這四個字免了,“壽終某某醫院”就好了,沒有終在正寢了,不會死到自己家裏啊、規規矩矩那個房子啊、自己應該睡的地方死亡的沒有啦!現在都是送到醫院去了,到太平間啊。所以現在訃文也改了,我看到這幾年來變得很多了,“壽終某某醫院”,當然將來慢慢“壽終某某太平間”,將來再後來進步到壽終某地“第叁號的火化爐”,那也可以了。呵!這個時代在變,死亡也在變。
現在我們先講一個人,正的死亡。人要…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