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样。当然大家也没有看过。一般相传这个人出神,从这里(头顶)出来——不一定。真达到最高的功夫,这个神随便从哪里都可以出。但是就是说,你出了阳神,成佛了、得道了没有?没有!没有了道,只是你的功夫,还是念,念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以呀,我们心、意、识、念,拿现在漂亮名称就是生命的功能。
今天我们第一个先要讲,第八识怎么样投胎、怎么样出胎的问题了。那么原文的句子要记得,这个第八识的偈语: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讲第八阿赖耶心识的这个部分,最后这个根根,我们上次比方过,拿树来比方,它像根。这个识啊,心意识,心,我们这个心念像什么?所以叫它是识。比方,第八阿赖耶识是根,(这是比方哦,不要被比方骗住了。比方听过了、了解了,那个比方就不要了。)(第八识)等于一棵树的树根,第七识等于树的干,第六识(是)这个树干中间的中心,前五识等于枝杈。我们晓得这个识、心意识。譬如讲,我们现在活着,像这个心上开了一朵花,呵,所以讲禅宗,“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我们现在活着的生命的确大家都是一朵花,开得很茂盛,这个花里头你找不到一颗果吧?任何一个花里头都找不到它的果;除了莲花,当然花果同时的;其他的花里头没有果。等这个花变成果的时候,果成了,花就落了,果成、花落。所以我们的心意识,这个状况你没有办法找到它。当然除非你大彻大悟成就了。否则呢?我们别人可以看到,得道的人可以看到其他的人心意识。等你死的时候,你这个花落了,那个识的成果跑出去了,这就叫做灵魂。这个道理啊。
现在这个第八阿赖耶识这个偈颂,玄奘法师归纳起来要我们记得。这个心,根本的功能,有三藏,怎么叫三藏?不是经律论三藏,就搞错了,“能藏、所藏、执藏”这三藏。能藏:它能藏过去、未来、一切万有的种性,有为法、无为法,它能藏。所藏:所藏的、所含藏的,所以第八阿赖耶识是含藏识,能藏、所藏。执藏:它抓得牢牢的。所以呀,这叫“三藏”。它所形容第八阿赖耶识,这个三藏的性能,“浩浩”——形容词,像大海一样,如瀑流水一样,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不可穷”。
那么,这个心怎么来呢?像深海一样,深得很。“渊深七浪”,前面七识起了波浪,外境界,我们七识一动、心念一动,心念对着外面的外境,外境风动,外境越引诱,波浪越大,心意识的作用越大。所以你看由这个道理,现在所谓西洋心理学,乃至弗洛伊德他们的心理学认为——唯物思想的心理学也看到了一部分——认为人的心是受外境的影响,环境能够改变一个人,因为这个“境风吹识浪”,这个“境风”一吹,这个心识的波浪越动得厉害。所以啊,普通只晓得是这个境像。这里问题要注意哦,一个学佛法学哲学的,我们就要追问了,尤其告诉青年同学们不要那么乖,做人要乖,学问不要乖。你们现在青年人刚好相反,做人很不乖,思想啊乱跑;真讲学问啊,乖得要命、笨得要命,也没得思想。“境风吹识浪”什么道理呀?那么我就要问了,外面的这个境风是谁动的?它是上帝发动啊?还是菩萨发动啊?对不对?如果境风也是我本身心识动,那么何以叫“境风吹识浪”?这句话,在逻辑上又变成“二元论”了,不是“一元论”了。所以学佛,真正智慧之学要特别留意呦!所以,佛说: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到一个字——逻辑问题,一落文字言语,没有不落边际的,一定出毛病。就比如像这句话也出了毛病:“渊深七浪境为风”。那么一个错误的思想是外境引动了这个心意识。好,如果站在一个唯物学者的看法,唯物哲学的看法,那可见你所谓讲心境上这是个空洞的名称啊,也是外境的重要啊!外物都重要,你心意识因外物而产生的啊!“渊深七浪境为风”,外面境风一吹,你心波就动摇啊!啊,这问题就来了,所以这种地方就要参了。实际上,这个“境风、识浪”都是阿赖耶识自性的功能,“能藏”所动的,一动的时候就是两面,所以拿补充的话,就是中国的《易经》了——阴阳,“动则得咎”,一动,就有阴就有阳;阳的一面就是心的作用;阴的一面,变成有形的,那就是物的作用。它两个互相为因果的。“心能转物”,但是,在心不能转物以前,物也能转心。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你说这个天气很热,你说我“心能转物”,不流汗!不流汗!汗还是照流不误。不过你心里头可以觉得不热,可是汗还是照流。心物两个力量是相等的,它是一体的两面。那么现在我们暂时还不讨论,简单地先讲过这两句。
现在重要的就是陈先生上次问的,今天要讨论到。这个东西是我们生命的这一部分的根源,“受薰”,它接受外界自然的熏习,所以修行,我们佛学叫做“熏修”。这个熏,什么叫熏啊?熏腊肉一样、熏烟一样,一个香,这里天天点香,这个地方天天熏、熏、熏,就黄了,黄了以后熏黑了。人的习惯是慢慢形成的,慢慢练习、熏习,所以教我们念佛、拜佛,或者是做好事,慢慢把坏的根性把它熏习过来。所以许多人天天讲修行,坏根性真正修行在好的熏习路上走没有呢?没有。没有永远熏不成。所以,“受薰、持种”,我们这一生的所接受的教育思想、自己的行为等等,接受现行的熏,“现行”,这个现行的熏啊,就是变成未来的种子、未来的种性。那么,我们这一生的个性、现行,等等,就是前生、多生累劫的“受薰”来的,现行变种子,种子变现行。
所以懂了唯识这个心理道理,我们看世界上乃至看历史,因为谈古人方便,谈现在人麻烦,碰到现在人啊,罗嗦。我们看历史上的古人,这些大英雄、大人物乃至小人物、男人物、女人物、老人物、小人物,反正这历史上的过后一看,他生下来的过程就决定了他的一切的命运。为什么?他种性的熏习不同。除非是大英雄、大圣贤,这一生把过去生的种性自己硬是把它变过来,所以叫做大英雄;所以佛啊,称为“大雄”。我们到庙上看,“大雄宝殿”。世界上真正大英雄就是能够转变了自己。除此以外,没有英雄。这是很难!
譬如我们讲历史上,我们大家中国人喜欢读《史记》,看到项羽跟刘邦两个人,都看到秦始皇出来,刘邦一看秦始皇那个威风,就讲了一句话:“哎!大丈夫当如是也!”做人吧,就要做到这个样子。这个话可见含了叛变思想,但是很厚道,“啊,做人吧应当做到这个样子。”项羽一看,他讲的就不同了,看到秦始皇出来,“哎,彼可取而代之!”格老子可以把他拿下来,我也可以这样干!同样一个观念,两个表达的心理绝对不同,所以决定了他事业的成败也不同。
所以个性,这种个性、天生个性哪里来的呢?多生累劫的种性来的,熏习来的。比如一个植物一个种子,你把它移了一个土壤,怎么样变,它那个种性不变。苹果还是苹果,香蕉还是香蕉。你把两个构合起来叫香蕉苹果啊,它香蕉还是香蕉,苹果还是苹果味。种性不变。所以修行的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他说第八阿赖耶识啊,我们生来死去,怎么样生、怎么样死,“去后”人死的时候最后走,“来先”投胎的时候先来,“作主公”就是这个东西。好,现在我们很难了,这碰到问题来了。这是陈先生要问的,拖了三个礼拜了,把他这个在胎里头没有出胎(一笑),人怎么样死、怎么样生、怎么修行这个道理。我们这个人,先由死讲到生,啊,根据佛学的道理,简单地、都很简单,详细讲非常麻烦,详细专门讲生死问题大概总要——像我们现在两个钟头一次,起码要一二十次(才)比较详细。
我们人活着现在这个肉体,在佛学叫“四大假合为身”。四大,地、水、火、风这四大。风就是气,我们要气、需要气,没有氧气就会立刻死亡,一秒钟没有氧气就死亡,氧气就是风大的一种;“地”就是骨头;“水”就是身上的血、液体;火就是生命的热能;这四大,四大组合构成我们这个肉体。每一大,大就是大类、这一大堆。每一大,容易生(大体的归纳,不是分析)一百一十种病,这关于骨头的生病有一百一十种;这个液体、血的病,有一百一十种;四大有四百四十种病,每一种病随时都可以使人死亡的。
譬如感冒、伤风,我们叫凉着了。凉着一下,就是小病一个,没有什么了不起——同样可以死人。所以凉着,那么在中医的道理,就是一个“传”,传染那个传。凉着有时候走入肾经,有时候走肺经,走各经不同,看各人身体,这就是业力不同;就是凉一下,也可以马上使你死亡的。你不要看到认为小病,没有哪一点、譬如破掉一点皮有什么了不起呢?如果细菌一进来得了破伤风,也立刻死亡,这随时可以死亡。这个生命是脆弱得很!尤其是呼吸气,一口气不来,这个气我们鼻子吹,把它蒙住了,一出去,吸不进来,立刻死亡,很简单。死亡是太快的事。这个身体是非常脆弱。那么人能够根据业力得正死亡的并不多。多半的我们的死亡,都是不正,都是横死的。大的横死,譬如说,寿命没有到,自杀、车子撞到、飞机掉下、掉到水里去、火烧了,等等,都是叫横死,当然这个还是大的。实际上我们普通生命都是横死,自己没有照顾自己、医药不对糟蹋了的、被医生耽误了的等等,统统归到横死。横死不谈。所以你看我们中国人过去发的死亡的讣文:“寿终正寝”,很难哦!尤其现在没有寿终正寝了。所以我现在主张人家写讣文,这四个字免了,“寿终某某医院”就好了,没有终在正寝了,不会死到自己家里啊、规规矩矩那个房子啊、自己应该睡的地方死亡的没有啦!现在都是送到医院去了,到太平间啊。所以现在讣文也改了,我看到这几年来变得很多了,“寿终某某医院”,当然将来慢慢“寿终某某太平间”,将来再后来进步到寿终某地“第三号的火化炉”,那也可以了。呵!这个时代在变,死亡也在变。
现在我们先讲一个人,正的死亡。人要…
《唯识与中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