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嘛!何必打坐呢?這個中間“想”與“思”它是存在呦!生而不住,住而不留,所以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誰說你不知道?佛者覺也,照見叁千大千世界你說他知道不知道?不知道何必學佛,學死人多好!自己跑到民權東路,你快那裏報到,那比學佛還快,那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一笑)不是這個道理,不要搞錯了。
另外,“有義”,還有一種理論,“有義,生時亦有轉識。彼中有必起潤生煩惱故,如余本有初,必有轉識故。”還有一派修證到了的大阿羅漢們(法師們不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佛了)。他認爲生無想定的天人“亦有轉識”,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還是要動,換句話,我們簡單講,還是要動念頭,有時候動念頭。“彼中有”,這個不是中陰身,就是生在無想天的人,因爲念頭動了起下界的愛欲了、動心了,這欲界的潤生煩惱來了,這是魔障了。“如余”就同其他的欲界天人一樣,“本有初,必有轉識故。”他說,“如余本有初”,就是同其他的天人一樣,開始的時候,“必有轉識故”。第一念一動,第六意識一定動。因爲第六意識念頭動了,定力境界變了。所以像我們大家打坐,普通剛剛學坐的不知道,有些人修行很多年定力很好,你坐在那裏,最後你自己研究研究看看,你想起來的時候不想入定了。不要認爲打坐就是入定哦,可以說我沒有看到過真正能夠入定的人,假設看到我馬上給你磕頭,那我高興得很!雖然你是跟我說[斷錄]。假設身體在發麻不想坐,你心說:我還要坐下去!身體把你沒有辦法的。結果你還是心定不住啊!要注意哦,這個地方就要參究了。所以同無想定的天人一樣,他要下座的時候,他還是動念的,“潤生煩惱故”,因這個關系,“如余本有初,必有轉識故”,同其他天人一樣,開始還是動念了。那麼再說:
“瑜伽論說,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從彼沒故。彼本有初若無轉識,如何名入。”那麼《瑜伽師地論》裏頭講,修到無想定的人,生無想天;無想定是因哦,生到無想天是果;有這個因,才得這個果。換句話,你有這一個學曆,才能夠取得這個職位的位置。所以讀大學、讀碩士、讀博士,那是因,你拿到這張文憑以後,去得到學士、碩士、博士的學位或者報酬,這個是果。因與果要知道。
所以《瑜伽師地論》說,“若生于彼,唯入不起。”他說生在無想天的天人,完全證入到無想定的境界,就是不動心了,不起心動念。
“其想若生”,如果他有一個思想念頭一動呢?立刻墮落下來,就死亡了,無想天裏頭死亡、墮到下界去了,“從彼沒故”,下墮了,墮到下界裏頭。
“彼本有初,若無轉識”,他說所以說無想定剛剛生的時候,看起來好像第六意識都不轉了——還是在動。所以這個裏頭我們研究到這裏,你曉得吧?有些個哲學問題來了。這個宇宙,我們這個物理世界的宇宙,是恒動的、永遠在動。所以《易經》講這個宇宙萬有“天行健”,“行健”,永遠在動,沒有一分一秒不動;這個太陽月亮、銀河系統有一秒鍾不動,整個叁千大千世界就爆炸了、毀了,不得了。它要恒動。
現在我們在找能源,如果找出這個宇宙何以能動?不一定是太陽的光來的,這個恒動是什麼東西在動?不知道哦。這個物理世界是恒動。我們心理、精神世界是不是恒動呢?同樣道理。
“若無轉識”,轉識就是恒動。無想定、無想天,雖然做到了沒有念頭在動。但是在佛經上說,當他在生沒之間,還是有轉識哦,不是不動。所以物理世界、精神世界,此心究竟是靜的、動的還是個問題呦!我們認爲打坐修道在那裏:“哎呀,我得定了,沒有動。”你正在動哦!這一點特別注意哦!這個理搞不清楚,在那裏盲修瞎練,一輩子開玩笑哦!自己以爲得道了,很笑話的事啊!就是你修到氣脈,氣脈是不是修來的?修來的還是動來的?修來的就心動呀,心不動怎麼修道?你以爲入定可達八萬年、八千年、八萬大劫不動。你那個修定的功力也在動呀。我功力叫它不動,這個本身就在動。不過把它動的卡在那裏,一定有股力量把它卡在那裏,這股力量就是動的源嘛,對不對?這個邏輯的道理要搞清楚哦。那麼這個力量背後真正是什麼?這個是道的問題了,這就是道了,這是形而上的東西了。所以真正的佛法是非常不容易搞的啊,不是那麼盲目去迷信啊!
“如何名入?先有後無,乃名入故。”怎麼樣說證入這個不動、不動念、證入這個定?我們講入定、入定,怎麼叫入定呢?這個入是什麼意思?那麼道家認爲入定,要入到什麼地方去?入到肚臍眼、丹田裏頭去——哪有這回事呀!那個裏頭是大便、大腸,你到這裏幹什麼?!你說爬到頭頂,到頭頂上幹什麼?乘涼啊?入定,請問你入到哪裏去?什麼叫入定?這是個問題啊!出定,你出到哪裏?有些道家修道的人認爲:哎呦,我的意識陽神靈魂從頭頂上出來,這個叫出定了——見鬼了!(一笑)哪有這種事啊?當然有這個境界可以,定、不定,入、出,這是兩個代號。所以怎麼叫入定?“如何名入,先有後無,乃名入故”,就是說,我們意識念頭,人本來都是動亂中有,證到平常沒有經驗過的境界、空了,進入這個境況,就是證得這個情況、證得這個狀況,所以叫做入定;並沒有一個地方進、出。說在這裏進出,你到理發店去花八十塊錢、兩百塊錢,拿一點熱水沖一沖涼快得很,是入定去了!那有什麼相幹啊!是有作用,但是不是這個道理。
“決擇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滅,名無想故。”所以呀給你決擇,就是仔細地分析又分析,《瑜伽師地論》有一個決擇分裏頭,詳細給你分類了。
“所有生得”,生這個無想天,“心”就是我們這個心。“心所”心所起的這個作用,就是所謂心理狀態,我們現在可以講心理行爲或者是心相,就是心所。“心心所滅”,都滅掉了,這個叫做無想,“名無想”。
“此言意顯彼本有。”他說無想是什麼?是第六意識不想。注意哦!總而言之、統而言之,第六意識不起現行,“顯彼本有”。
“初有異熟生,轉識暫起。”就是說,無想定、無想天第六意識不起了,正如生到無想天的時候,剛剛生、異熟生。這個異熟很麻煩了,我們一切的生命,像我們現在的生命每一個人,都是異熟來的。異熟也叫做果報,所以普通經典就翻成果報。報身,那麼因果報應報來的。異熟就是果報。說爲什麼你這一生會變成女的呢?或變成男的呢?或變成瘦子或變成胖子呢?或變成中國人或外國人,或者會變成什麼六道衆生呢?就是因果異熟來的。所以異熟很難了解,很難翻譯,只好把這個名稱叫做異熟,就是因果果報來的。所以生無想天的人,“異熟生,轉識暫起。”
“宿因緣力,後不複生。”他生到無想天並不是究竟,就是平常練習這個無想定,無想的定力習慣了,這個業力訓練得習慣了,所以暫時因緣這個定力嘛,生在這個無想天。後念不大動,所以受這個天人的善報。無想天也算是善天,雖然是外道,是善天哦。你看無想天的一個人,雖然不是積極地爲善,是消極地爲善,衆惡不會來了,絕不會作惡了。
“由斯引起,異熟無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說無想定的境界,因爲這個無想定的定力,引發了這個果報,中間這個生命呀落在無記中。所以我常常告訴你們,不要認爲沒有念頭、昏沈就是定。把無記(無記就是不善也不惡,昏昏迷迷地坐在那裏)以爲自己這個定呀,果報無想天是生不到哇,而畜生道是希望很多了。啊,所以無記果位,非善非惡。所以它引起一個無記的分位差別。“說名無想”,無想定的果報就是無記了,什麼都不管、沒有了。所以我的經驗告訴你呦,修空念、修無想定搞了幾年的時候,到達了一個字都認不得了,所以我常常告訴你們我當時的經驗,自己拿著筆不會寫信了,哎,一個字都想不出來!就那麼容易到達無記性,你們千萬注意啊。
“如善引生,二定名善。”如果到達了無想定,我們再修加行,懂了,其實這個無想定並不難,一下就可以證到的,可以做到。再加行、加工修煉,就是行一切善、善法,由善根所引發、生起兩種“引生二定”兩種定,兩種就是無心定,無心定不是無想哦,大家特別注意!無想定剛才講過,第六意識硬把它壓住了,石頭壓草一樣,思想不起,這是無想定。到達無心定呢,石頭沒有了、草也沒有了、地也沒有了——空了,這是無心定,所以叫空。但是學禅宗的人呢,這是初步一點點境界,所以“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更隔一重關”,這是禅宗祖師們的話。但是無心定比無想定要高一層了。所以由無想定你修到了,再加行,善根的引發,生出二定:無心定或者證到第九定的滅盡定,那麼“名善”,這就是善行道路、佛道。
“不爾”,如果不是這樣呢?“轉識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滅。”他說假設自然無想定,自己不曉得進一步修持,那麼意識啊、前面五識身體的變化、氣質都變化不了,自己變化不了,“轉識一切”都不起作用了,那麼有什麼資格可以說因爲這一生成就得到一切心行皆滅,證到滅盡定呢?做不到的。
“故彼初位轉識暫起。彼天唯在第四靜慮。下想粗動,難可斷故。”所以生無想定的人,初生剛剛到達那個境界、無想的境界、無想天的境界,“轉識”第六意識這個轉動、動態,暫時發生一個作用,好像把念頭切斷了這個關系。所以,這個無想定的天人境界屬于第四禅。四禅都記得吧?“舍念清淨”的境界,是屬于舍念清淨的,舍念清淨包含了無想或者無心等等的境界,所以它屬于第四靜慮、第四禅天。“下想粗動”,爲什麼呢?下面叁禅、二禅、初禅的人,這個思想還是粗的,不像四禅無想定比較更細一點。“難可斷故”,所以證入初禅的人,所以大家剛剛在打坐得一點定境,不管你坐了多少年,你思想完全想斷是做不到的,你想到達無想定還做不到的。因爲下面叁禅的境界,想——這個思想還很粗,還在動態中,“難可斷故”。
“上無無想異熟處故,…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