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中觀▪P44

  ..續本文上一頁即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天異熟果故。”他說,無想定是四禅天天人境界,色界中間的無想天,色界天的天人最高是有頂天,有頂天的天主叫做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主經常現觀自在菩薩像,是白色的衣服,白色的種種,等等。大自在天的天人,有時候到欲界裏,很方便,他乘光就來了。那麼無想天呢,正在色界天這個中間,到有頂天還差四層,就是定力功夫。爲什麼說定力功夫啊?我們爲什麼打坐修定做善心呢?由修這個因,得那個果報。所以啊,“上”,無想天的上面,“無無想異熟處”,那已經不是無想天了,不是無想天的果報所生了。因爲上面“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這個境界就更高一層,那叫做四空天,有些達到過。所以能夠引發無想定的思,無想定的思就是剛才五遍行裏頭的“思”,思想這個思。想是想,我們現在的思想叫做“想”,“思”比“想”要細得多了。

  “能感彼天,異熟果故。”所以無想天再進修才能夠上升。今天恐怕只能到達這裏[引磬響],所以這個唯識啊,《成唯識論》仔細地研究是非常非常吃力的,不像別的經典,特別要留心,它這個文字翻譯得非常的簡化,這個意義包括得很多。可是我們大家真正要學佛的,這個《成唯識論》的這些道理切實要搞清楚,不然你隨便去學密宗啊、去學禅哪,這個錯誤的路子大得很,不能亂搞的。

  首先,有人提出問題了,叁個問題,第一問題:“第七識“恒審思量”,它的性能是恒審思量,但是一個人在悶絕位,暈倒了昏過去了,那麼他這個思量在哪裏?”所以,佛法的道理呀,佛說,凡是言語不可以完全形容。“恒審思量”,並不是像我們現在的思想。我們現在能夠思想這個思量,在文字上也叫做思量,是第六意識。譬如睡著了,第六意識不起現行的時候,他也在恒審思量,那個東西就叫做思量,他不會忘記“我”的。所以,這些呢在這五位裏頭都有,恒審思量在那裏都有。悶絕、睡眠、無想定,那麼既然無想怎麼思量?換句話,他那個時候“恒審思量”這個作用在哪裏?就在悶絕的本位,就在悶絕的裏頭。那麼那一種情形是沒有思想,因爲你現在問的是把我們第六意識這個習慣思想當成“思量”。第七識思量它是一個有覆性的,那麼本來就屬于啊,在那個時候只要它一起動,“我”就來了。所以這個“我”的作用就是思量,所以它叫“恒審思量”。那個時候恒審思量在什麼呢?如果你要照這種唯識的答法的話那很麻煩;禅的答法,它那個恒審思量在悶絕裏,那很簡單了,就悶過去了,那個境界就是它的作用,它的作用就在悶的上面,第七識是這個樣子。

  第二個問題提到在入胎的時候,中脈先有,先生中脈;事實上呢,中脈是中空,並無一樣東西,“本來無一物”。那麼所謂講的是先有中脈,是靈性、靈識的一點有呢,還是去後來先的有?我們曉得這要分兩個事情了。懷胎的事情只有中脈、色法,所謂中脈這個脈、氣脈,是屬于色法裏面的範圍,所謂色法,就是地、水、火、風構成色身的。拿我們現有的知識來講,屬于物理的部分、生理部分,這是阿賴耶識的現起,所以阿賴耶識一現起了以後啊,“根、身、器”就來。那麼第一個觀念要搞清楚這個範圍,屬于色法的範圍。中脈的話是阿賴耶識的功能顯現變起,四大服從中脈。所以中脈這個脈一生起的時候,就是“去後來先”阿賴耶識,這些識與男的精、女的血,就是男女這個精蟲、卵子這個結合,叁元和合的中間,第一個發動的現象。比方像竹葦中空,並不是說沒有東西;中空無一物,書上對“中”的道理都告訴你了,是中間空了,這個中間是光明清淨,就像我們這裏的天、蔚藍色的天,一點塵渣都沒有,空空洞洞的空,一絲都沒有。無一物、空空洞洞的空,並不是完全沒有的空,沒有的空不是中脈。中脈是空空洞洞的,也可以叫它其中無一物。那麼這個東西像什麼呢?像我們這個天氣悶的時候、烏雲蓋天的時候,地下、地心有股熱能這樣上來,把這個天中間沖開了,啊,就是這麼一個現象。這個現象,中脈一生起了以後啊,各種脈慢慢地發動了,等于香蕉那個中心它是空空洞洞的,把香蕉一層一層剝了,它中心是空的,可是外面的纖維一圈一圈,我們身上經脈都依中脈而發起的。大致到了嬰兒一下生的時候,這個中脈已經開始要閉塞,不是全部閉塞,到嬰兒頭頂完全不跳的時候,開始意識一動中脈完全閉到了。就是開始要下生了中脈完成。如果是一個修定成就的人、有成就的人轉胎啊,中脈不一定。

  所以中脈是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名色一點變去,這個同先有變“去後來先”不相幹。“去後來先”是識的這一點作用。識的這一點作用,它沒有跟色法,色法是它的相分,相,這些是色法,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地水火風,乃至山河大地、各個的身體,這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

  第叁點比較麻煩,推算命理算命的,有人的命是純陽一氣。八字天幹都是甲、丙、戊、庚、壬等等;地支都是子、寅、辰、午、申、戌,都是這些代表陽性的幹支。那麼,問的問題說,我上次提到過,甲、丙等都是“能”,“能”當然是陽;那麼構成了物質,就是爲陰,是這個樣子。不過有一點特別要注意,中國文化《易經》講陰陽不是呆定的概念,它是活的。所以學《易經》必須要了解“變動不居,周流六虛”這兩句話,就是陰陽兩個是都變的,至于男的叫做陽女的叫做陰,也很難講,這是過去用這兩個代號做代表。實際上,女人全身都是陽,只有一點真陰,這一點真陰就很厲害;男人全身都是陰,只有一點真陽。那麼,這個陰陽也有反背的作代表,反過來、背過去作代表。所以上次我們提到天幹地支的道理,所謂陽性的是代表“能”,陰性代表成形的東西,道理是這個樣子,理論上是這個樣子,沒有錯。這個至于它的作用呢,所以算八字覺得非常難,陰中也有陽,陽中也有陰。所以你看學算八字,十二個地支裏頭的內含就有不同,就是子——子的部分專歸水,醜——醜中會生土。它含的又不同,含的是陰中又含陽,陽中又含陰,變化無窮。

  那麼,唯識的道理也是變化無窮,八個識的變化也是這樣。所以轉識就會成智。那麼智,等于說陽性作代表。識,這個就是困惑人的、使人墮落的、染汙的,陰性作代表。所以八識呢,這個就是東方文化特殊的地方,中國《易經》講八卦,佛法也講八識,那麼八識第八阿賴耶識等于說是“乾卦”;第七識——坤卦,坤也由乾變而來;那麼意識——震卦,所謂地球複震,這震動一切都來。其他的,你比如說坎卦是耳識;離卦是眼識;巽卦是鼻識;兌卦是舌識;幾乎是差不多一樣,這就很妙了!所以學命理、易經的,它這些東方的哲學,嚴格講把它關聯起來,都是一套有連貫性的,所代表的不同。所以印度佛法所講的十二因緣,實際上就是十二地支的變化原則:子就是無明,醜就是無明緣行,就是十二地支的變化,這些道理,把這一個變化的法則,拿來說成一個精神生命的狀態,所謂十二因緣。大概是這樣。

  這叁個問題簡單講,幾乎還沒有詳細解釋,再提出來再說。

  現在我們講到《成唯識論》二百七十一頁,上次講的前五識同第六識與修證證成,就是修道證果的形象,最密切相關的。所以,一般不管是修淨土修什麼,真正要談修持的話,特別特別注意。不知道我講完了以後,不曉得大家——因爲我講得不好,希望大家留心注意聽。一個人講得已經不好,聽得更不好,那就太可惜了。如果說講得很好,聽的不懂,那就更可惜了。希望大家特別注意,要求修證方面非常重要。

  現在講到原文,“及無心二定者,謂無想滅盡定,俱無六識,故名無心。”所謂唯識學的無心定,這個定境包括無心定。那麼一般我們如果不研究教理,只聽到無心,有許多以爲無心就是道;至于我們普通人做事,說我打你一下我罵你,“哎呀,對不起,我無心的。”——空話!哪裏是無心的?要打人要罵人,說錯了、做錯了,絕對有心的,不是無心。但是你的確無心,那不叫無心啊,是無記。莫名其妙,就是普通講下意識的動作,那麼無記不能算是無心。那麼當然普通表達可以用無心兩個字,就是學佛的人自己要反省、搞清楚,沒有無心的。所以一個人記性不好,做事錯誤多,說自己覺得是無心,的確你第六意識沒有動機想那麼做,做了,這是無記業重,無記就是愚癡呀、笨啊,就是很笨,無記重智慧就越低呀!這所謂四惑裏頭的一個重大的惑,就是癡,四惑裏頭是我癡,這個癡惑最重。所以有些記性不好,有許多修道人,往往搞得:“哎呀我懶得用心、懶得記”,你注意,你已經落到無記,無記就是頑空了,真的頑空。癡惑了是無記。

  所以呀,真正無心,無心是個果位呦,修道一個程度哦,真的無心是不容易的。無心定有兩種,第一個是無想定,爲無想;第二個是滅盡定,滅盡定是四禅八定的第九次第定。四禅八定過了,得到滅盡定,證果位了,小乘羅漢的果位。

  就是說無想定同滅盡定,這兩種定境不同,都叫做無心定。那這個無什麼心呢?“無六識故”,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都沒有。注意哦,所以叫作無心定。注意,我們要了解,所以諸位自己你想想看,修道打坐很多年坐在那裏,你感覺到我身體還坐在那裏,身體還粗重得很,一點都沒有輕靈;所以發脹發麻發酸發痛那個更不要談了。就是麻、脹、酸、痛、癢都過了,身體所謂講氣脈就算給你都通了。都通了以後,你有身體的感覺,身見沒有忘掉,就是身識——眼耳鼻舌“身”第五身識還在,這感覺還在;而且覺得我現在坐在這裏很定——第六識意識還在噢,都沒有到達無心位呦,所以無心位不容易的

  再說,告訴你,無心兩種定,滅盡定同無想定這兩種定範圍,都沒有六識、六識都不起現行,這樣才叫做無心定,就達到無心定的境界。

  那麼現在開始講無想定,“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遍淨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爲先。令不恒行,心心所滅,想滅爲…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詩詞輯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