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首,立無想名。”[斷錄]……這不好辦哦。所以呀,我們在學的大家同學們都注意啊,不要認爲自己學位高了,文字工具的確要弄好。不然不要說對外國文化,你自己的東方中國文化窗戶都打不開,你就慘了。
第一句話,“無想定者”,所謂無想定呢,“謂有異生”,什麼叫異生呢?不同的衆生。往往提到異生,所謂異生,已經比人這個位置稍稍不同,或者是菩薩境界裏頭了,或者是這個人生命已經不太平常了,已經非常了。所以我們中國經常稱一個了不起的奇人——異人,異就是奇異,不同于一般平凡的人。他說,所謂無想定,有些異生這些人,換句話我們現在講有些特殊有修持的人,“伏遍淨貪”,遍淨貪,所以叫大家《叁界天人表》一定要帶來。我們這裏過去像很多課尤其本院在這裏常聽的同學們,說這個又丟了,我們連發好多次,又丟了,很對不起自己。應該要背來。
怎麼樣叫做“伏遍淨貪”呢?二禅定到叁禅定的境界,叁禅定裏頭有個果位,就是升天的果位,就是叁禅天當中有個“遍淨天”,遍淨就是完全幹淨的,人生其實有許多人說念佛一生修行很得力,往生的地方不一定是極樂世界,告訴你。好一點有一些正好生在遍淨天,他當成極樂世界,也差不多。遍淨天那當然已經到了色界,沒得欲了;我們還在欲界中,我們在欲界的低層還是人中了。所以到叁禅這個境界,已經到達伏掉遍淨貪,遍淨天的這個貪欲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把《俱舍論》所以再叁給大家平常提到,九十八個結使,貪、嗔、癡、慢、疑,就是根本煩惱,我們心理的、感情的、思想的、情緒的——修所斷,要修持,盡量自己慢慢修持地把它轉化了,貪嗔癡慢疑才沒有了。貪嗔癡慢疑詳細分析談何容易呀!一個人說是一下頓悟,我懂了道理,我學了佛能夠斷了——沒辦法!修所斷的。那麼貪嗔癡慢疑修所斷了以後,就是修行、努力修行,慢慢清淨、斷了。
那麼見惑呢?思想裏頭就是見解裏頭的五見,所謂身見、邪見、邊見、見取見、禁戒取見,這種觀念思想上破不掉的,那要見所斷的,那要智慧夠了才破得掉。這樣你看十個:貪、嗔、癡、慢、疑,這是五個根本煩惱,包括邪見。我們隨時有時候見解思想落在邪見裏頭,自己不知道。譬如認爲我們打坐,如果我什麼都沒有想,完全不知道,我一下入定去了——哎,這個觀念就是邪見。以無想定當成道了,是邪見了。無想定、無想天是凡夫外道天裏頭,可是位置很高哦!比遍淨天還要高。道理在哪裏?心理上我們貪一個清淨境界,是遍淨;我們修定到了連清淨境界都不要、放下了,才能夠把意識達到真正無想。所以修持之難呀,不是那麼簡單!一點修持都沒有,一點定力都沒有,所謂戒定慧,我常常告訴大家,定爲中心啊!得了定,就是真得戒了;得了定,譬如到達初禅已經很少犯戒了,起心動念比較少多了。無想定盡管是外道定,你到了無想定一定的話,雖然是外道定,還有什麼地方去犯戒啊?不會去犯了。一切行爲都是意識來的。所以定是最重要的,戒不因爲定不能圓滿,慧不因爲定而不能發起。所以定重要。
所以“伏彼淨貪”,要看這個原文啊,不要光聽,那一點用都沒有;這個要深入進去。就是說有些已經有修行的,對于叁禅天的這個境界,人盡管修道到了叁禅,還有貪欲,雖然不貪世間的享受,譬如我們大家爲什麼要修道?你說我們在座大家學佛,都是想自己上進嘛,想不做一個普通人,對不對?人應該有向上的心理。我們要想自己升華,要超越現有的世界的煩惱,實際上這個心理也屬于貪哦。不過這個是善貪哦,不是壞的貪,是許可的。人總要一步一步求進步。可是如果拿上地,等于說拿十二層樓來看十一層樓的人,還是低了一級。所以拿上地、就是說再高一層的無想天來看遍淨天的人,貪欲還很重,他貪圖這個清淨以爲是究竟,是錯誤的。所以他說,無想定是怎麼樣講法呢?有些人修持得已經“伏遍貪淨”,已經降服了遍淨天的那一個色界的貪欲的心理了,但是“未伏上染”。上染是什麼呢?也是染汙啊。哎,還上升華,曉得色界天上面還有高層,還有一個升華的境界。色界天上面,到了上去呀,有頂天才是色界天的天頂,有頂天就是大自在了、大自在天主,所以還想希望有進步,未伏向上的這個染汙心。那麼由于自己心裏要跳出現有的成就,不算滿足,又出離。欲界跳出來了,到了色界,色界還再向上升,“由出離想,作意爲先”,還是要動念的,還想自己再用功、進步,這還是第六意識作意。
那麼曉得,我現在貪圖,比如我們定吧,假設你們定,我們大家都定,定在這個清淨境界,確實心裏很清淨;因爲清淨,你來跟我講話,找我辦一個事情,你就認爲“很討厭!不要打擾我的清淨。”就起瞋念了,就會起討厭。不是常常講一個念佛故事的一個反的笑話嗎?有一個媽媽不是正在念佛嗎,這個兒子實在看不慣了,啊,什麼事情都不管了。兒子等媽媽念佛的時候就說:“媽!媽!媽!”“做什麼?”兒子不響了。這時媽媽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等她念得很起勁時,結果兒子說“媽、媽、媽、媽”結果媽媽說:“你幹什麼?幹什麼?”兒子也不響。然後第叁次媽媽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兒子說“媽、媽、媽……”,這個媽媽(氣了)說:“你討厭!我念佛,你吵什麼嘛!”兒子說:“哎,媽,你看嘛,我是你生的兒子,不過就叫了叁次,你一天到黑叫阿彌陀佛,他不發脾氣呀?”啊,這個故事是相反的呦,可是你注意,不要一笑過去了,有它的道理。人,這個貪欲的心,念念貪欲都是作意,念阿彌陀佛是要有一個善貪在:我要必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發願。發願,願是誰發的?第六意識“作意爲先”。要知道。那麼生上界的人,定力到了這個時候,譬如我們貪圖清淨,大家在清淨中久了,當然有智慧已經算不錯了,自己曉得我現在清淨還不是究竟,對不對?我不入定不清淨下來,這個清淨境界就沒有了,所以不究竟,還要跳出這個,還要求高一層升華。那麼最好把清淨也空掉、也丟掉。那麼清淨丟掉,就是清淨也是意識一個境界,所以把這個意識還要丟掉。
那麼,“令不恒行,心心所滅”,那麼想辦法,使自己“不恒行”不常常在動的,色受想行識,這個行就是動。我們心有時候,你譬如你打坐呀清淨起來,我們心爲什麼動了?五陰裏頭行陰的作用。“行”它自然會動的。你沒有到真正的滅盡定以前,這個五陰裏頭行陰你滅不了。等于這個地球,我們盡管睡覺地球還在動,它沒有停止過。這個地球動、天地宇宙動就是行陰,它永遠轉的,所謂輪回就是這樣轉動的,它永遠在轉哪。所以,要想達到無想定,“令不恒行”,恒就是常常,不常常動心的那個心所,心裏頭這些念頭、心所,心所包括很多了,我們將來要倒轉來去說心所,五十幾種心所,貪嗔癡慢疑,根本煩惱、大煩惱、小煩惱、隨煩惱、各種心理,都是呀。你要把這個心[斷錄]……“想滅爲首”。那麼你再用功下去,到達什麼呢?我們“色受想”中間,我們人活著,最傷腦筋就是這個思想不能停嘛,我想吃、我想用、我想怎麼樣。這個想嘛,這就是心所。啊,這個想的作用滅掉了,那就到達無想了。這就是得到了無想定。
無想定又比遍淨天又高了一層,證到色界天的中層——無想天。這個無想天裏頭,說無想定屬于凡夫外道定,但是很高哦。你不要看凡夫外道,所謂怎麼叫他外道?不是輕視哦。因爲他沒有明心見性,心外求法,你曉得無想也是我們心硬使它做到的。心是個什麼東西沒有明白。所以還是外道。
他說,我們到達了無想定的境界,“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你注意,我們現在活著,大家在這裏沒有死,如果修道打坐到達了無想定的時候,身體非常舒服哦,安、和。安和,我告訴你,所謂道家、密宗一天到黑希望氣脈通,奇經八脈、任督二脈,老實講,那還是初步的初步,氣脈給你通完了以後不過身安和而已。而四大色法的境界同“道”還沒有關系。千萬不要認爲氣脈通了就有道了。不過說你修持有一點功夫了,不錯。所以你要曉得達到無想定,那麼我們普通人所認爲的身體上的奇經八脈早已經通了,不必到無想定啊。你到初禅境界,氣脈大部分已經通了。所以氣脈通、什麼中脈通,不是了不起的事,不要著迷了。話是那麼說呀,你們氣脈都沒有通,我們普通人只有上下通:吃下去、拉出來,這個不算通。
要真正氣脈修通了的人有象征的呀。有些人公然跑來當面給我講,哎,我已經任督二脈打通了。哎呀,我話都懶得回了!打通不打通一望而知,眼睛一看就知道了。當然要過來人,一看就知道了。這個是不能自欺的呀!打通氣脈的人那有象征的,很多象征。
現在講得無想定,到達叁禅定的境界。那我們普通,中國一般後來的經驗給它。初禅是念住,大概啊,不是究竟的說法,這個不是佛學的,是中國後來一般人(根據)修持的經驗加上的。初禅是念住;二禅就氣住,氣住,氣脈差不多已經通了,不通住不了的,呼吸停止了;叁禅就脈住,心髒都不跳了,血脈都不流了;心髒跳哦,跳得很弱,一點點,很久很久一下。假使你們有許多修道人,現在人沒有資格修道,有一點病,拿一點現在醫學的觀念來看,那全錯了;到那個時候心髒完全心髒病一樣,停止了;心電圖半天才是一下下,還停了。到了叁禅是脈住了。四禅就舍念清淨,四禅連這個氣脈、身體都忘掉了、空開了。
所以初禅是念住,我們念住就是說,思想專一,譬如觀一點光吧,觀一點什麼、一個佛號吧,一個東西,就是這一句,永遠就定住了。不是說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只在“阿彌陀佛”在念,這個不算念住哦!搞清楚哦。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作意呦,第六意識都在跳動。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到“阿”字,或者到“陀”字,或者到“佛”字,這個中間,念也沒有了,就是這個念的…
《唯識與中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